•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张皓:对1949-1950年解放台湾三度搁置之再探讨——以粟裕的努力准备和分析为中心

  • 古籍
  • 2022年8月02日12时

海峡两岸的统一,是海内外绝大多数华人心中至今一个仍未解开的心结。每当讨论起1949年至1950年间中共中央、毛泽东如何设法解决统一台湾问题时,学者们一般认为“当时的形势对解放军武力解放台湾还是相当有利的”,美国“总的看法都是认为台湾失守已属不可避免”,因而“采取了不介入的态度”,[1]认为朝鲜战争“完全打乱了毛泽东解放台湾的战略设想与部署,解放台湾终未实现”。[2]总之,当时美国并不想介入台湾问题,人民解放军有能力解放台湾,可惜未抓住时机。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有三大因素影响了发起台湾战役,即“国民党军队的抵抗能力、苏联对中共进攻台湾的援助力度以及美国对援助蒋介石防守台湾的政策取向”。[3]那么,到底为什么未能统一台湾呢?有必要予以探讨。本文以负责攻台指挥的粟裕为切入点,分析中共中央和粟裕是如何为发起攻台战役进行准备的,到底因何未能发起。


一、1949年冬季攻取问题:台湾战役能否与两广战役同时发起


粟裕开始考虑解放台湾问题,可以追溯到渡江战役期间。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曾考虑以彭德怀统一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两个野战军攻取福建和台湾。[4]找不到资料说明毛泽东何时有此想法,可以确定的是,毛泽东在1949年3月的一次中共中央会议上提出华东局的管辖范围包括台湾,三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为华东局常委分管军事,这意味着中共中央已安排由粟裕负责攻取台湾。因此,“当渡江战役还在进行的时候,粟裕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争取解放战争的全部胜利上。他认为,从战略全局来考虑,第三野战军下一步的作战任务,主要是解放沿海岛屿和解放台湾,以及肃清华东沿海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5]


解放台湾的前提是解放福建,粟裕计划上海战役结束后即入闽作战。1949年5月22日,他和张震致电中央军委,“依据蒋匪整个局势观察,已全线溃退,福建守敌不多”,请示入闽部队“应准备何时出动,以便淞沪战后进行准备调整部署”。[6]中央军委指示:“入闽部队只待上海解决,即可出动”,“争取于六七两月内占领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点,并准备相机夺取厦门”。[7]但是,这一时间安排因军队休整、青岛待解放以及苏浙沪地区善后等问题而推迟。5月28日即上海战役胜利次日,中央军委指示“攻取福建的兵力,不要超过两个军”。[8]华东局、总前委考虑2个军不够,提出“叶飞第十兵团三个军拟休整一个月,于七月初开动,以便迅速夺取福建全省”。中央军委回电认为叶飞兵团3个军如能提早至6月下旬入闽更好。[9]6月13日,粟裕等人请示中央军委:第10兵团各部“均参加了淞沪战役,部队整理、动员、教育准备来不及”,因而提议6月25日入闽。中央军委6月14日回电“同意十兵团行动日期延至6月25日,如果准备工作尚未做好,延至7月上旬亦可”。[10]由于这些问题,6、7月间解放福建的时间不能不推迟,解放台湾的时间安排自然推后。



尽管如此,中央军委仍在考虑如何尽快解放台湾。6月14日,中央军委要求粟裕、张震等“开始注意研究夺取台湾的问题”,提出:“台湾是否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用什么方法去夺取,有何办法分化台湾敌军,争取其一部分站在我们方面实行里应外合,请着手研究,并以初步意见电告。”[11] 6月21日,中央军委更明确指示华东局和粟裕、张震等:“在你们面前目前几个月内有四件大工作:(一)经营以上海为中心的苏、浙、皖、赣新占城乡广大地区;(二)占领福建及厦门;(三)帮助二野西进;(四)准备占领台湾。”[12]此电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第一份把攻取台湾列入战斗任务的文件,重担具体落到了三野和粟裕的肩上,希望“能于1949年夏秋两季完成各项准备,冬季攻占台湾”。[13]按照这一指示,中共中央、华东局和粟裕、张震等着手下列各项准备。


完善华东地区的主持机关、指挥机关,并成立处理台湾事务的机关。6月13日,华东军区与三野合并为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6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机关设在南京,司令员陈毅任上海市市长,副司令员粟裕兼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及市委书记。8月19日,华东军区党委成立,陈毅任第一书记,粟裕任第二书记主持华东军区工作。接着,成立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由粟裕负责;计划成立中共台湾省委,由舒同任书记,刘格平任副书记。


组建、训练攻取台湾的陆军主力部队。7月20日,粟裕、张震调整部署,以第9兵团第20军、第26军、第27军共3个军和两个炮兵团“集结于上海市外整训进行航海登陆教育”。[14] 8月1日,第23军归第9兵团建制,也担负攻台任务。这样,粟裕以第9兵团负责集中4个主力美械军作为攻台第一梯队,“进行海上生活(如不锻炼晕眩后登陆会完全失去战斗力)及陆海军配合演习”;[15]另以4个军作为第二梯队,攻台总兵力达到8个军,攻台陆军主力初步组建起来。



海军建设。一方面,搭建华东海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调配干部,组建海军部队。粟裕向中央军委报告说:“海军建始于四月中旬”,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以张爱萍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以“全野最强最老的”第34军政委赵启民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10兵团参谋长陈庆先任参谋长,野战军教导师师长冯文华任办公厅主任,苏南军区参谋长陈玉生调任海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兼政委;以野战军教导师“司政机关及其直属队全部加以充实,拨作海司、政基础”。此外,“又从全野十二个军中(十兵团未抽)各选调师级一人,团级两人至海军工作”。至7月30日,华东海军“除海纵(等于一个团)及警旅拨出之一个团,干部齐全外,另有师级以上干部约二十人,团级干部三十余人,合计目前我军自己的指战员已近七千人,另加俘获收容及起义之旧海军人员一千八百余,则海军全部已有八千余人”。另一方面,努力组建海军舰队。粟裕报告中央军委说:“俘获及起义炮艇共五十七只,其中大部青岛修理(有十余只比较好的),修理后能使用者共有四十五只,另十二只则很难修理。兵舰计南京有好兵舰五艘,被炸沉四艘(捞起两艘),江阴有两艘(稍修已可用),上海缴获三艘(稍修),总计在京沪线者共十二艘。另外在上海尚有大中型登陆艇(可装二千至三千人不等)数只,由财办接收,作运输之用。”[16]


经过这些准备,渡海进攻台湾似乎“有可能”。[17]截至7月,台湾守军20万(桂系甘介侯说有17万左右,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有30万),其中陆军8万人,空军8万多人,海军3万多人;飞机400架,舰艇50艘。这些兵力分布在从舟山群岛到台湾、海南岛的漫长防线上,台湾的防务薄弱,艾奇逊因此称“台湾作为军事基地是无法守住的”。[18] 8月6日,粟裕分析了有利条件:其一,“我们不但有了强大的陆军,而且有比国民党匪帮优越的炮兵和机械化的装甲部队,空军和海军经过一个时期也将取得优势”。其二,“台湾等地敌人力量很小,我们居于绝对优势,敌人内部的动摇,台湾省六百多万人口就要养活一百多万国民党匪帮撤逃的官员,甚至连房子也是大问题”。[19]


其实,人民解放军即刻发起台湾战役的条件并不具备。就空军而言,粟裕在7月3日的讲话中坦言:“在空军方面,我们仍处于劣势”,蒋介石“可用飞机进行封锁”。[20]7月上旬讨论攻台问题时,毛泽东、朱德认为只要苏联援助几十架飞机掌握了制空权,就可以发起攻台战役。因此,毛泽东7月10日指示周恩来“可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同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21]随即毛泽东认识到这些人员和飞机太少,7月25日致电在莫斯科的刘少奇,强调“必须占领台湾,但是没有空军是不可能占领它的”,要求询问“苏联能否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即在6个月至1年的期限内,在莫斯科为我们培养1000名飞行员和300名机场勤务工作人员。此外,苏联能否卖给我们100-200架歼击机、40-80架轰炸机”。[22]这封电报与7月10日的信相比较,飞行员由三四百人增加到1000人,飞机由140架增加到280架以上,[23]毛泽东要求在一年内准备好。斯大林对刘少奇表示:一方面,苏联在战争期间损失严重,从西部前线到伏尔加河一片荒芜;另一方面,如果苏联军事支持攻台,就会与美国海空军发生直接冲突,美国就会借口发动新的世界大战。[24]刘少奇请示中共中央后在7月27日取消了这一要求。截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仅有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各种破旧飞机159架”,[25]其中仅有一半能升空作战。



海军建设也很艰难。粟裕建议华东局:“1.江南造船厂仍须以修理海军船舰为主,并将财办所接受之登陆船拨归海军。2.于适当时期将财办和有招商等局船只,拨出一批加以武装,交海军使用,以便集中力量攻占台湾。3.请财办拨出大批经费,作为海军修建之用。并请财办采购大批海船燃料。4.对旧海军人员之使用,除少校以下,我们可大胆先行使用报请备案外,其余须请示华东局,并建议争取旧海军人员为攻台立功,应在生活上予以照顾(照原给薪)。5.将海军测量队与招商局海关及浚浦局之测量机构合并,以节省人力物力。”不过,这些建议除第五项已解决外,其余尚无结果。国民党竭力破坏是原因之一,江南造船厂虽然为海军司令部接管,“但以破坏太大,而海司人力太少,非造船厂本身力量所能修复”。[26]国民党军最大巡洋舰“重庆号”2月25日起义,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秘书、海军上将索尔斯宣称:“该舰一被发现将立即予以击沉,以免被共产党使用。”[27] 3月20日,“重庆号”被美国和国民党军多架重轰炸机炸沉。蒋介石10月30日宣称:如果“重庆号”不被炸沉,“那敌人的海军力量就要超过我们了”。[28]


关于能否在1949年冬季解放两广时解放台湾,粟裕认真做了考虑。7月17日,中央军委指示“准备以三个月时间占领广州”,[29]四野7个军按照计划9月到郴州、赣州一线,11月进占广州。[30]10月2日解放军发起广东战役,10月12日解放广州。两广战役的关键是粤桂边战役,桂系对美国称其“防线将设在长沙以南,从衡阳起横过江西,再折而向南,以保卫广州”;如果“无法防守,则防线将向西缩短并将广州湾包括在内,以便保有出海的通道并且守住一个港口”。[31]这对于统一大陆来说极为重要,四野对中央军委提出,歼灭白崇禧部已成为全战局的中心,中央军委考虑“在桂林、柳州以北,祁阳、宝庆(今湖南邵阳——引者注)以南地区采取围歼白匪的计划”。[32] 11月24日毛泽东下达发起粤桂边战役命令,12月4日解放军解放南宁。


7月30日,粟裕认为“依各方情况及条件,估计攻台时机以四野攻广州之同时发起为有利”。可见,他希望在10月或11月发起台湾战役。但是,由于只有两三个月准备时间,他认识到“时间已很迫促,但目前海军情况乃攻台准备之困难如此,实难完成攻台任务”:“现旧海军人员尚未能掌握,自己干部又不熟悉海上生活,兵舰尚未修理。”因此,他“只能尽能力所及加强海军及攻台准备”。[33] 8月6日,他对华东军区暨三野机关干部指出发起攻台战役的两大困难:其一,台湾海峡最窄处就达130公里,数十万军队横渡宽广且风浪险恶的台湾海峡困难极大,而“我们的海军和空军都还很弱,不能参战”。其二,安徽、苏北及浙江全境“特务土匪的破坏扰乱,也是困难”。[34]“以防于我主力进击台湾时匪特扰我后方计”,他集中3个军予以清剿,“剿匪时间拟预定为三个月,以便以我主力进击台湾时能将参加剿匪之各军抽回沿海集训,以为青[岛]、连[云港]、沪杭防务之机动力量”。[35]即是说,清剿匪特是发起攻台战役的前提;在两三月时间里尚谈不上发起攻台战役,解放台湾的战役未能与两广战役同时发起。



另外,攻取浙闽沿海各岛屿,特别是金门和以定海为中心的舟山群岛,是攻取台湾的前提,顾维钧即宣称“有必要遏止共产党占领大陆沿海附近各岛的企图,以免这些岛屿被用作入侵台湾的跳板”。[36]为此,蒋介石组建了“舟山防卫司令部”,集结兵力16个师共12万人,舰艇57艘。他称:“确保舟山战略基地,会同金门岛形成保卫台湾安全的外围依托。”因此,中央军委指示三野:“便利今后设法攻占台湾,首求攻占定海,肃清舟山群岛之敌,以巩固海防,为我海军开辟南进道路。”[37]


粟裕和三野代参谋长袁仲贤、副参谋长周骏鸣回电,分析发起定海战役的若干困难:(1)“沿海公路仍未修好,重榴炮无法进入阵地,辎重运输支援困难。”(2)“海船之准备尚不足四分之一,仅有大小船只一百八十只(内部队演习船一百十五只),约载四十个连,船只征集困难。因均分布于余姚北庵东市和镇海一带,沿海岛屿多为敌控制,船夫受敌特宣传,对我恐惧,大部逃跑,现又农忙,征集不易。”(3)“战费预算六万万四千万元,数目浩大。”(4)“部队对海上作战之顾虑多,如怕敌舰袭击,飞机轰炸,无救生衣、操舟机,海面阔,通信联络困难,船工多逃跑,航行无信心等。”他们提出,“拟在八月底农忙秋收后,大批动员民夫修路和支前,约于九月上旬可准备完毕。而第二步作战时间,视准备成熟与否,再作决定”。[38] 9月25日,粟裕在新政协会议上宣布:“我们在中央人民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的意图下,当于最短时间,歼灭舟山群岛和福建的敌人,尽一切努力于短时期内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39]


10月17日解放厦门,“国民党匪帮的最后巢穴,已完全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铁蹄之下”。[40] 10月31日,毛泽东指示三野“以有力一部准备取台湾”。[41]但是,10月25日之金门战役与11月3日的定海登步岛战役均遭失利,三野认真思考发起台湾战役的条件是否具备。叶飞指出:金门失利“最重要最主要的教训就是,当时国民党有海军,有空军,在解放战争中基本没有被消灭,而我军没有海军,没有空军,渡海登陆作战仅仅使用木帆船,空中没有掩护,海上也没有海军支援”。[42]粟裕进一步指出:其一,解放军缺乏必要的渡海工具,还不具备立即进行远距离大规模渡海作战的能力。“在金门、登步岛作战中,既未充分准备足够装运该部作战部队登陆的船只及其预备船只,亦无适当的制海、制空力量,致使第一梯队登陆后,第二梯队为敌海空军遮断,无法增援,而第一梯队船只暴露在敌陆、空、海炮火下几乎全部损失,无力作第二次运输。第二梯队船只,在敌第一线空军轰炸下亦无法完整保存”。[43]其二,缺乏渡海作战经验。解放军高级干部,“还不懂得怎样对有海空军直接配合而凭岛固守的敌人作战,更不懂得计算海上之潮汐、风向、气候,以及暗礁、沙滩、陷泥、悬崖、峭壁和淡水、咸水等有利条件之选择与配合”。他还自我检讨说:两战失利“虽由于该方面之高级指挥干部轻敌骄傲与急躁所致,但职未能及时予以指导与教育,亦应负其责任”。[44]



从上可见,中共中央1949年3月将解放台湾纳入日程上来,并确定由粟裕负责攻取。中共中央、粟裕努力准备。粟裕打算在与四野10、11月发起两广战役时发起台湾战役,但是由于海空军建设较为困难,又必须先解决舟山群岛、金门等岛屿,发起条件并不成熟。如果金门战役、定海战役发起顺利,很有可能在此之后一鼓作气而发起台湾战役。但这两次战役使粟裕认识到人民解放军尚无条件发起攻台战役,蒋介石10月30日高兴地反复声称人民解放军“在金门受了这个教训,想必有所觉悟”,[45]“‘共匪’今日还是缺乏海军和空军,对于进攻台湾他还没有确实的把握”。[46]因此,粟裕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原来预定1949年冬季打台湾,但是由于“参加有关单位都没有准备好”,不能打了。[47]


二、1950年春攻台:粟裕反复思考条件是否具备


在粟裕设法与两广战役同时发起台湾战役,并为此努力准备的过程中,美日侵台活动加剧:1949年10月16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委员史密斯、陈纳德飞台与蒋介石会谈,史密斯行前宣称“使台湾不落入共产党手中是十分重要的”,接着台北盛传“台湾防务由美国海陆空军协助联防”;[48] 11月初有人提出“组织一支美国志愿军团,帮助自由中国同共产党作战”,[49] 11月12日日本检察长植田承认日本“若干志愿兵实际上已赴台湾参加国民党军”,日本空军人员1670人到达台湾冈山、海军人员2440人到达新竹;[50] 11月19日美国国会议员诺兰宣称美国对台湾“负有责任”;12月2日美国陆军部次长伍利斯、作战计划副参谋长格鲁特、陆军部人事行政处处长布鲁克斯与麦克阿瑟“研讨把日境占领权扩大到台湾的问题”,国会议员、参议院拨款委员会委员福开森宣称“台湾也是冷战地区中的一部分”;[51] 12月14日国务卿艾奇逊声称“台湾之地位,乃一极为重要的问题”。[52]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希望尽快解放台湾。11月14日,毛泽东要求粟裕吸取金门、登步两岛失利教训,指示“须严重注视对定海作战的兵力,部署,准备情况及攻击时机等项问题。如果准备未周,宁可推迟时间”。[53] 11月22日,粟裕回电建议,进攻舟山群岛的时间为1950年1月或2月。[54]他希望此时能发起定海战役,为发起攻台战役奠定基础。1949年12月17日,他在杭州军事会议上明确宣布:如果海空两军能在1950年2月底前或春季准备好,就发起攻台战役;“如果政治情况变化也可能提前,或者海空军没有准备好,也可能推迟”。[55]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一九五〇年的光荣战斗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最后残余,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不让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我们的领土上有任何立足点。”[56] 1950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攻台所需海空军由中央负责,陆军由三野负责,攻台时间依三野准备情况而定;[57]粟裕强调,肃清东南沿海岛屿上的残余国民党军和解放台湾是三野1950年的首要任务。[58]



在此过程中以及其后,粟裕思考了如何才能解放台湾,如何准备好条件。


1949年11月20日,粟裕在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阐述了两大问题。一方面,他分析了攻台几大困难:(1)“美帝积极策动台湾独立,对台湾开始加强注意。”(2)“蒋匪残余力量最后撤到台湾,集中一点,并必然采取残暴统治手段。”(3)“在蒋介石黑暗统治下,特别是‘二二八’事变以后,台湾人对大陆人不满,对我了解不够。”(4)“整个攻台经费预计八百亿至一千亿。”另一方面,他阐述了争取和团结台湾各团体各阶层以解放台湾的政策。他提出,对于“台湾的地方势力、托管派、再解放同盟(即策动台湾独立者)”,采取“争取、分化、动摇、瓦解,而不是打击”的方针,要“大力地进行宣传,使他们站到我们方面来”。针对当时一些人“以台制台”的主张,他指出:“我们解放台湾不是‘以台治台’的方针。以台治台思想在台湾人,以至台湾同志中存在。我们不提以台治台的口号,而应树立一边倒,倒向中国,倒向大陆的思想。要使台湾人民认识到,只有倒向新中国,倒向大陆,才能得到解放。同时,又要认识到台湾人的重要,没有台湾人民的组织起来,不可能有台湾的真正解放,同时也增加我们极大困难。”针对解放台湾的条件,他指出“解放台湾的条件是陆军登陆,海空配合和开展策反工作”。他强调,“如果我们策反工作做得好,有突然事变、和平解放的可能”,因此“对策反对象的要求可放宽尺度”,“必须是普遍的、广泛的、动摇的敌人”,“只要他接受我们的和平条件,甚至将来你当正的我当副的都可以”。[59]


11月22日,粟裕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分析了发起舟山群岛战役与解放台湾的关系,希望以此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他“提出尽歼沿海诸岛的蒋军,以造成攻台的更有利条件”。他指出:蒋介石不会轻易放弃沿海诸岛,“尤其在金门、登步两战之后,更鼓励了蒋军固守的企图,甚至于有继续将台湾兵力增强舟山、金门诸岛之企图”。虽然这增加了攻取舟山、金门诸岛困难,但是“如能在这些岛上尽歼蒋军,则对将来攻台行动在政治及军事方面均属有利,可以促成台匪之更加动摇与兵力的薄弱”。另一方面,锻炼攻台部队。他指出:“由于我们没有海空军、尤其是空军的配合,目前渡海作战确有困难。”在无空军掩护下,“第一批登陆部队,应有足以独立作战之力量,所须船只为数甚巨。但至目前为止,所搜集之船只,尚不及所须数量十分之三。且由内河转至海外,不能由长江口直驶入海,否则又为敌海空军所劫毁”。因此,他提出集中四五架飞机、海舰17-20艘、5个高射炮团配合行动,对“以舟山为中心之敌海空军以歼灭打击”,“如此不仅可以使攻舟山作战更有保证,即为了对付将来攻台时可能遭遇的帝国主义的志愿军,使攻台部队得到一次最实际的演习也是必要的”。[60]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致电粟裕,要他来京与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作战部长李涛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商量攻取舟山群岛的作战办法。[61]1950年1月,粟裕赴京“专门研讨了解放台湾所需舰船的建造、征用、购买及空军支援等问题”。[62]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粟裕分析了解放东南沿海诸岛,特别是解放台湾军力对比及各种现实问题。



军力对比。其一,就陆军来说,粟裕先是分析“台湾蒋军现在共约二十万人,战斗部队约十四五万人。另外还有日本的‘志愿兵’近万人,到打的时候假定增加到两万,抵国民党兵六万。十四五万加六万共约二十万人左右,我们当他二十万至二十五万人来打”。[63]随后,他认为:“蒋军虽然集中了正规军约二十三万(加上特种兵及地方军共约三十万人),但分布于台湾及东南沿海诸岛,兵力仍极为薄弱。这些军队有十五个军四十四个师的番号,占了蒋军残存总兵力六十一个师三十四万人中的百分之七十一,其中多半又是从大陆逃跑去的残兵败将,建制混乱,官多兵少,或者是还没有经过战斗的所谓‘新军’。”[64]其二,就海军来说,粟裕分析蒋介石有兵舰45艘,“实际能用的只有三十艘”,而“我已有十七艘,修好二十多艘,数目相等”。他认为如果能将“‘重庆号’打捞起来,质量上就超过敌人,这一艘就可以载一万人”。至于空军,他认为蒋介石虽然号称拥有飞机“二百多架(运输机在内)”,但在“香港两航起义后只剩下一百多架”。关于飞行员,他认为“我们六个航空学校飞行员毕业后,可有敌人的五倍”。[65]


现实问题。其一,蒋介石防守台湾的能力加强了。粟裕指出:“解放台湾,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是中国战史上从来没有的一个最大的现代化战役。如果没有足够的渡海的船只和适当优越的装备,以及充分的物资供应,那是很难攻占的。那里集中了相当数量的蒋帮陆海空军,也集中了从中国大陆逃去的最顽固的一大群反动分子。他们凭借着四面大海,构筑了强固的抵抗工事。”其二,财力困难。粟裕指出:“现代作战的胜负,除了政治条件而外,也就是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的总决赛。谁在人财物武上占优势,谁就能够取得胜利。”过去作战,“打一个手榴弹即消耗三十斤大米,打一颗迫击炮弹则消耗一百八十斤大米,打一颗步枪子弹也要消耗十斤大米”,攻台作战“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武器的供应,需要优良的技术指导”。[66]


总之,粟裕认为解放军陆军已具备攻台能力,只不过是海空两军的建设不够,强调“打台湾保证有海陆空军参战,起码相等于敌人的海空军,只要空中取得了优势,海上也就占优势了”。[67]他充满信心:“我们的陆军在淮海战役后即占优势,战车、炮兵现在均已占优势,海军照现在这样建设下去,也可以占优势。”[68]至于各种现实问题,他强调只要予以深刻认识,“充分地准备克服困难的物质基础与条件,那么我们完全有把握在不久的将来解放东南沿海诸岛及台湾”。[69]



但是,解放军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其一,海空军建设问题仍然很大。1949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在6个月内再组两个歼击机团和一个轰炸机团。在12月16日与斯大林的会谈中,毛泽东要求苏联派出飞行员以志愿者名义或秘密部队“以加速夺取台湾”,[70]强调:“国民党分子在台湾岛上建立了海军基地和空军基地。我们没有海军和空军,这使人民解放军难以攻占台湾。鉴于这一点,我们的一些将领主张请求苏联援助,希望苏联派遣志愿飞行员或秘密部队,以便尽快解放台湾。”斯大林拒绝:“参谋人员和教官,我们随时都可以提供。其他问题我们要仔细考虑。”[71]就海军而言,蒋介石认为“重庆号”如果打捞起来修复,“或苏俄以同型的兵舰畀予‘共匪’,冒称重庆号,来参加战斗,那敌人的海军力量就要超过我们了”。虽然苏联12月31日同意帮助打捞“重庆号”,但到1951年春还未着手。对这一切,蒋介石颇为高兴,1950年1月30日声称:中共“今日还是缺乏海军和空军,对于进攻台湾他还没有确实的把握,因此必须由俄国来帮助”,苏联则不敢“明目张胆的以大规模海空军正式援助‘共匪’”,因为这样一来美国必定改变政策,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会爆发。他断定:“在目前的情况下,假如苏俄不帮助‘共匪’,要由他自己来训练海空军的人员,充实海空军的设备,我敢说至少他在三年之内,无力进攻台湾。”[72]


其二,美国竭力阻止解放台湾。粟裕分析指出:美国虽未准备好直接参战,但是会“间接参战”,即“动员日本的‘志愿兵’”并“继续以大炮、坦克、飞机援助国民党”。[73]杜鲁门1950年1月5日发表声明:“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亦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益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同样地美国政府也不拟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咨询。”[74]这段声明被视为美国不打算阻止解放台湾。但是,美国是一度打算与蒋介石这支“沉船”拉开距离,而非打算放弃台湾,艾奇逊明确宣称“台湾的国民党仍能依法购买美国武器”。[75]就在该声明发表后半个月左右,装运100辆坦克、100辆装甲车和其他物资的船只从费城起航运台。1月26日,国防部长约翰逊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宣称:台湾对美国“具有战略价值”。2月上旬,美国国会决定“将1948年援华法的拨款有效期延长到1950年6月30日,以便对中国某些非共产党统治区提供援助”。[76]这笔特别款项余额有1.25亿美元,蒋介石利用这笔款项得到所要的军需品。[77]《人民日报》指出:截至2月底,已有美籍、日籍海空技术人员100多人到台,他们负责“研究和计划台湾防御,提供作战意见,指挥和协助蒋匪对我国大陆进行轰炸、封锁”。[78]蒋介石与美国商定:美国在金门之战后供给16艘军舰和5个师的武器装备、台湾全省雷达设备及飞机零件、修理设备等;继续拨付9000多万美元的援助剩余款项,并将国会通过的所谓用于中国一般地区的7500万美元拨款完全交给蒋介石使用。[79]1950年3月22日,美国国会又通过议案,“将尚未动用的一亿零三百万援华拨款期限延长一年,至1951年6月底”。[80]


除上述两大问题之外,新中国政府还面临两大难题。其一,输送兵力渡海作战的能力尚不具备。粟裕提出:“各种船都要用,以轮船为主,帆船担任运输补给任务。打台湾要在全国范围解决船只,要求一次运十万人登岸。”[81]蒋介石分析,至1950年4月中旬解放军仍无力渡海作战:“现在‘共匪’的兵力并不足四百万,即使他有了四百万兵力,以其渡海工具与海空军的限制,决不能用五十万以上兵力来进攻台湾。”[82]其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千疮百孔,难以筹措经费。蒋介石曾宣称:台湾战役是国共之间“真正的决战”,中共要想攻台,就不但“必须集中大规模的部队”,而且“必须竭泽而渔的搜括许多物资”。[83] 195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进行全盘战略考虑后,决定:“尽管国家经济情况还很困难,但为了解放台湾,准备拿出60至70亿斤粮食充作战费,另以1亿美元作军事借款,来购置装备。”[84]这笔经费的筹措尚需时间。



总结以上所述,中共中央、新中国政府针对美国侵台情况,决定尽快解放台湾,粟裕希望1950年春发起攻台战役;这是第二次确定解放台湾的时间。为此,中共中央、新中国政府和粟裕努力准备,但是由于各种情况,尤其是海空军的建设并不成熟,只能再次搁置台湾战役的发起。


三、1950年夏秋攻台问题


推迟到什么时候呢?毛泽东在1949年7月10日致周恩来信中就曾提出“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85]顾维钧称,蒋介石得到情报,中国共产党军队将在1950年7月上旬攻台。[86]3月28日,毛泽东指示粟裕“先打定海、再打金门的方针应加确定,待定海攻克后拨船拨兵去福建打金门”。[87]英国政府在标署日期为1950年7月25日的机密文件中阐述了中共华南分局第三书记方方在一次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已经确定本年9月发起攻台战役,因为“专家建议攻台最早的时间是9月,7月、8月都很糟糕。在9月,台风从台湾岛南面北面刮过,攻台时机很好”。[88]这样一个时间表就展现出来:1950年“六月间夺取舟山群岛,八月间夺取金门岛”,[89] 9月发起台湾战役。


但是,据张震回忆和其他文件,中共中央、华东军区计划在1951年5月后解放台湾。1950年3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鉴于准备工作需要的时间相当长,各种作战装备及物资需要量也很大,所以将攻台作战时间推迟到1951年。”1950年4月10日,粟裕回南京传达会议精神时也强调:1950年“不打台湾”。虽然推迟至1951年,但是准备照常进行。粟裕强调指出:“对台湾要继续抓紧准备。党中央、毛主席下了最大的决心,以国家年产600亿斤粮食的十分之一来作攻台的战费,特别对购置武器装备的款项作了大幅度追加,达到3亿美元。”4月下旬,粟裕主持制定华东军区《陆海空军两栖作战训练纲要》,“部署了第7、9、10兵团、军区军兵种部队和指挥机关的渡海登陆作战训练”,规定“从1950年7月开始,到1951年5月,训练期为11个月”。1950年5月31日,张震根据粟裕的指示,向中央军委汇报了攻台作战准备的三大困难:“一是夺取局部制空权;二是运输船只的筹集;三是登陆突破问题。”朱德回答:“不要太着急,船只、装备及兵力,特别是空军,我们来统筹。”[90]



毛泽东访苏期间与斯大林商定海军、空军订货分1950年、1951年两年购齐,[91] 1950年“空海军共需货品值八千八百万美元”。[92] 3月22日,周恩来致电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布尔加宁,提出“力求本年度不仅再买贰千万美元的器材,而正在设法本年度买入最大部分的器材,因为只有大部分器材都在本[年]度到达中国,才能使台湾战役的准备来得及”。[93]他要求将60架驱逐机、24架轰炸机于5月1日前运来,另42架飞机6月1日前运来。4月13日、5月13日,他两次致电布尔加宁,要求:(1)空军。将2月11日毛泽东签字的订货单内“所订购的飞机的和发动机的零件和备份器材,航空工具,弹药,以及制造飞机轮子的模型,于四月内发来”;将2月15日毛泽东签字的订货单内所订购的飞机42架,及3月8日刘亚楼所提出订购的炮弹10万发,“均于五月内全部运来”;将2月15日毛泽东签字订货的轰炸机24架、驱逐机60架“于五月半以前全部运来”。(2)海军。组成护航舰队的6艘大猎号和10艘小猎号,组成鱼雷快艇队的36艘鱼雷快艇,组成扫雷舰队的4只扫雷艇和20个扫雷具,组成水鱼雷航空团的36架飞机,以及装备3个海岸炮团的112门海炮和改装已有舰艇及商船的大炮302门等,于6月前运来。[94]


这份清单是根据粟裕关于舟山战役和台湾战役的准备情况而提出的。周恩来依据粟裕的报告指出:“上面所列举的这些东西,为进行登陆作战所十分需要。中国人民海军在这一战役的作战中,将担负很重要的任务,中国人民海军的力量,目前是十分薄弱,因此,对国民党诸海岛作战时期的延长,不无影响。”他特别指出:“台湾战役要求我们需有强大和很好的海军舰队,方能有把握渡过海峡,保证数十万军队的登陆和保障海上运输的安全。”他还指出:之所以要求在特定时间内运来,也是根据粟裕的要求而定,粟裕报告发起舟山战役的“陆军部队于六月半可以全部完毕。可是按照当前情况必须有空军及海军参加才好。而我空军及海军的准备工作,则完全依据于向苏联定购的空、海军器材何时到达为转移”。估计华东地区8月间开始雨季和台风,器材运来后“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作为装备试验和练习之用”,因此“战役开始时间至迟不能晚于七月半才好,而器材则应在战役开始前至少一个月运到才好”。[95]


粟裕继续重视攻台陆军主力的建设。他向中央军委提出“希望能增加第四野战军的3至4个军参加攻台作战”。另外,他提出,“为攻台登陆作战之用,还决定组建伞兵部队,计划从每个军调一个连队,以战斗骨干组成”。[96]



综上,虽然是为发起舟山战役而准备,实际上在为台湾战役而准备。1950年5月,解放军完成定海战役准备。蒋介石飞定海布置撤退防守澎湖、台湾,5月16日撤退完毕。粟裕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发起攻台战役。6月9日,他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报告了准备情况。6月23日,他又向全会提出书面报告,进一步分析了自国民党军队从舟山群岛撤退后攻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情况。


就有利条件来说,蒋介石军队不得不自舟山群岛撤退,在政治上“打破了国民党军反攻大陆的谣言,稳定了一些还怀疑我军胜利的人们,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我沿海特别是对上海的经济封锁”,更促进了蒋介石军队“内部的动摇瓦解,更便利于策反工作,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对蒋军还存在的一些幻想”。军事上,“拔除了国民党军进扰华东沿海的踏脚点”,“使台湾国民党军更加孤立与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使我幼年的海军,能够出海活动演习,以至于造成我陆海空军直接进逼台湾的有利条件”。经济上,“更增大了国民党军的窘困与更加减少了其人力财力物力搜刮的来源”。[97]这些也说明,人民海军在此时才能出海活动演习!


就不利情况来说,蒋介石的陆军主力现有20个军56个师30余万人,加上已在训练的新军和其他军队,可达50万人。三野及华东部队虽然可以集中兵力50万,但其中战斗部队不过30-38万人左右。海军方面,蒋介石拥有大小舰艇202艘,“约半数可以作战或掩护作战”,美国又给以30余艘小型战舰,蒋介石还向驻菲律宾美军购置了1000艘小艇。华东海军则仅有大小舰艇80只,能出海作战及掩护的仅26只;扫雷也因无扫雷设备而无法进行。空军方面,蒋介石拥有各种飞机743架,飞机场设备完全者11处;人民空军数量较少,而且“因越海作战远离自己基地,任务繁重,且空军战斗人员只有陆战经验,而无空战经验,故敌我空军对比我方尚处于劣势”。战车和炮兵方面,蒋介石拥有战车1200余辆,各种大炮约2000门左右;华东野战军拥有水路两用战车200辆,陆用坦克100辆,装甲汽车100辆,但是战车因装甲太薄,只能用作破坏副防御;炮火虽多,但使用不上,“不能达到掩护部队登陆的任务”。总之,粟裕认为解放军陆海空不占优势,海空军劣势更明显,蒋介石则可集中50万陆军、1200辆坦克(以七折计算也有800余辆)和全部海空军。[98]



由此来看,粟裕认为发起攻台战役还不成熟。他还特别指出,有两大项不能“列入我们组织台湾战役的算数之内”:其一,台湾“从军事上讲则其防御力量尚称强固”。[99]就防守兵力来说,蒋介石“自舟山群岛顺利而安全的撤出了十五万以上的战斗部队”,自海南岛撤退了6万以上的兵力。他宣称:兵力集中,“已可使台湾立于不败之地”,[100]不但“减少了台湾的军事上与经济上的负担”,而且“我们在台湾的武力更为增强了”。[101]粟裕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难度,指出:“这样不仅使我们难于达到各个歼灭敌人的目的,而且大大增加了台湾的守备能力,增加了我们攻占台湾的困难,特别是运输登陆舰艇需要增加的困难。”他还指出:“由于敌人兵力的集中和指挥的集中与控制力的加强,也会适当地增加其防御力与反击力,因此也可能使战斗更趋剧烈,使消耗不会因舟山撤退而减少,相反的也可能使消耗还较过去更为增大,这是我们必须预先计算的。”[102]


就台湾防御工事来说,粟裕分析说,台湾的具体情况虽然不清楚,但是以舟山群岛而言,“其附防御有六道至八道(两道铁丝网及鹿砦、木栅、竹钉、土城、水雷、汽油燃烧弹各一道)之多,其主要防御阵地,除地堡群及主堡外,有些地方还有钢骨水泥工事”。地形方面,台湾全岛除“正西及北面约有四分之一海岸可以登陆或勉强可以登陆”外,“其余海岸及东面海岸线之绝大部分暗礁陷沙颇多,且多悬崖高山,不易攀登”。交通方面,台湾全省铁路1600余公里,公路17 000余公里,从最南到最北火车增援只须4-6小时,汽车12-14小时,舰船20-25小时。[103]蒋介石曾对部下打气地宣称“因为地形的优越,兵力的集中”,所以有必胜的把握。[104]


其二,对台策反及内应工作推行不顺当。蒋介石竭力推行“防谍保密,铲除共匪”的措施,[105]其情况和结果如顾维钧所说:1950年上半年“国防部”次长吴石因“同共产党秘密通信,并向共方提供了防卫台湾的战略计划”而被捕,“数目可观的一批可疑分子被逮捕了,其后便破获摧毁了共产党的一个间谍网。给共产党传送情报的渠道被这样切断后,他们再也无法得到灵通的情报。这一变化,在共产党企图阻止国军从舟山群岛撤往台湾而归失败一事上,也能反映出来”。[106]粟裕对此分析指出:“敌军猬集台湾,坚决的反革命分子(特务),也集中台湾,其对蒋军官兵除以立功选模等方法进行欺骗外,并进行严密的监视与逮捕镇压等毒辣手段”,因此策反工作“虽已有些开展”,但是“不易活动与联系,更不易形成一支有力的力量。只有在我军登陆成功站稳了脚跟后,才可起一定的作用”。[107]


粟裕还对一些问题也极为恼火,其中之一即为支前。他指出:虽然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各高级负责干部都很重视“解放台湾为全党最重要的战斗任务”,“但在具体支前工作上则有很大的距离,甚至于对支前有掣肘现象”。他列举两个事例:第一,“前次为打舟山,招商局将登陆艇交军队使用时不仅不积极动员海员参战,反而提出不参战只做后勤工作,并提出发双薪(本来招商局海员之薪资已较海军高四至五倍)及过高抚恤要求,尤其不好的将交给军队使用之登陆舰船机器的预备零件扣留,不愿交出(如无预备零件,在舰船发生故障时即无法续开)。”第二,“华东空军需要运输卡车,当时上海市价每辆为三千二百至六百万元,而财委拨给卡车,则每辆作价至一亿二千五百万元,且有些汽车开动四小时后即抛锚。公营建筑公司建筑机场虽为同一标准,其材料价格亦较私营高出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此种军费开支方针在策略上似有不妥之处。”他伤感地强调:“总之,各地方党政民机关在支前的具体工作上,远远的不如渡江前来得积极,而目前的作战任务远较过去为繁重,因此也就增加了军队作战的不少困难。”[108]



针对蒋介石的军力和台湾防御工事,粟裕提出发起台湾战役用兵有三个方向:第一以强大兵团从西海岸强行登陆,这必须经过剧烈战斗才能成功;第二以精干山岳兵团从东海岸登陆先占东海岸,但地形极为不利;第三以伞兵降落,但伞兵少不易奏效,必须有25 000人左右“才易奏奇效”。他认为:“如果这三个方案均同时进行登陆,则只要一方成功,其他两方亦可随之奏效,这对于解放台湾作战是有意义的。”[109]按此方向,他提出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其一,加强军力。粟裕相信“只要能登陆成功,且能于突入纵深后站稳脚跟,则陆军仍可完成作战任务”,但是“如能从其他野战军中抽出三至四个军作为第二梯队或预备队,则更好”。“为补助我海军之不足和发挥陆军的威力”,他提议:(1)建设拥有230架飞机的海军航空队,陆军航空队飞机扩至800架左右;(2)训练25 000人的伞兵部队,并有足够之运输机以运输伞兵;(3)建造无坐力大炮500门,“以代替陆军炮火掩护登陆,以补助海军炮火之不足”;并“请军委将全军之战车及战防炮统一集中训练,以资集中对付敌人坦克的反击”。[110]


其二,大力解决运输问题。由于国民党军队加强,粟裕认为解放军以四个军作为第一梯队已嫌不够,须增至六个军至八个军“才足以担负此第一梯队之艰苦战斗任务”,因此船只需求更为浩大。即使以最少的六个军计算,也需384艘。其中“中字号”登陆艇(约1400吨)175艘,“美字号”(850吨)85艘,“联字号”(约500吨)120艘。此外,近海登陆小艇以第一梯队最前线之各先遣团计算共需2640只,第二梯队及运输补给尚需大量船只。总之,50万兵员需要125万吨以上运输船只。他指出:“虽然不需要同时将五十万人运至,但至少在第一次登陆时应同时(四五小时以内)有十五万人左右登陆,并有相当数量的第二梯队船只,才能保证第一梯队登陆后站得住脚和补充第一梯队所损失的船只”。而华东区船只“仅够装运四个加强师及一些附属的炮兵特种部队”,因此“攻台所需船只尚缺甚巨”。他强调“只有解决了大量舰艇及运输船只,才能使攻台部队渡到彼岸”。他建议“中央除酌量予海军补充一些必要的舰船外,请统筹建造大量渡海运输舰艇,并将我国现有之华东华南华北(包括东北)之船只分别编为三个运输舰队,以便逐渐引导舰船人员过军运生活,但平时仍可为中财部担任运输任务”。[111]


正在粟裕努力做准备时,远东局势巨变,美国加紧侵台。5月8日,蒋介石对美国宣称,希望以飞机、重武器和军事技术援台。[112]5月9日,他要求美国“保卫台湾”,宣称“只有确保台湾,才能避免在亚洲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113]在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6月27日发表声明,声称不仅已明令美军给予南朝鲜政府部队掩护和支持,而且“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114]周恩来指出:朝鲜问题“不单是朝鲜问题,连带的是台湾问题”,[115]新中国在朝鲜战场抗击美国侵略最为有利。粟裕服从中共中央决定,认为华北、东北是主战场,华东是次战场,兵力部署也应按主次战场来分配,“只要主战场胜利了,就是整个的胜利”。[116]


有学者认为“当时人民解放军在福建沿海一带集结了大量兵力,积极准备解放台湾。如果不是后来朝鲜战局的变化,解放台湾就势在必行了”。[117]其实,朝鲜局势变化仅为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粟裕所强调的准备尚未完成。周恩来6月30日对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的指示时即指出:“我们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增添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台湾挡着”。[118]此外,里应外合的策反工作也未能完成,美国国务卿杜勒斯7月15日即认为:“共产党今年夏季不致进攻台湾,除非他们肯定台湾人民不会抵抗‘入侵’,反而欢迎共产党。如果共产党没有希望从台湾内部得到有效的策应,他们在年底或明年初以前就不会‘入侵’。”[119]由于这些原因,中共中央无限期推迟发起攻台战役,毛泽东9月29日指示新闻出版总署署长胡乔木:“请查过去宣传中有无规定在一九五〇年打台湾的事,有人说他看过今年元旦文件内说今年要打台湾的话,未知确否?以后请注意,只说要打台湾……不说任何时间。”[120]



综合来看,中共中央拟定1950年6月攻取舟山群岛,8月夺取金门,9月发起台湾战役。为此,周恩来要求苏联将同意卖给的武器在要求的时间内送来;这些武器,是按照粟裕为准备发起攻台战役的必需条件而提出的。粟裕还分析了发起攻台的各种条件,发现条件仍不具备,特别是飞机不够、没有一次性运输15万以上兵力和连续运输的能力。在克服这些不足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乘机横在台湾海峡,人民解放军发起台湾战役的时机更不成熟,只能无限期推迟。


总结全文所言,可做出三点结论。


其一,在发起台湾战役的时间上,中共中央、粟裕三度拟定时间。在进军全中国的号角声中,粟裕希望一鼓作气解放台湾,在四野1949年10、11月发起两广战役时发起攻台战役。第二次为1950年春,但是由于海空军建设、经费等一系列问题而不能发起。第三次为1950年9月,但是由于准备不足、美国介入而不能发起。即使能顺利发起,发起时间也只能如粟裕所指出:“台湾海峡风大浪大,只有在每年五月及九月下旬至十月的时间内才便于航海及飞机的飞行。”[121]


其二,即刻发起台湾战役的海空军、内应等条件并不具备。张震指出:“解放台湾将是一场由陆海空军协同的、现代化的联合作战”,取决于四方面,“具体地说,就是我们陆军准备的情况怎么样?海空军是否占有优势,尤其是能否夺取局部的制空权?对台方面的策反工作进展如何?”[122]尽管中共中央、粟裕努力准备着,但是除了陆军外,其他皆未成熟。周恩来1950年10月24日在新政协会议上指出:“我们的陆军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但是空军海军不足,因为我们在去年春天才开始建空军和海军。”[123]就海军而言,截至1950年4月23日华东海军成立一周年时,拥有各种舰艇92艘(海防舰艇52艘、江防舰艇40艘)、舰炮309门、海岸炮122门,海军总人数(包括海军学校人员和其他各类人员)共约3.5万人;[124]这与国民党海军相比相去甚远。就空军而言,人民空军到1951年3月还只有470架飞机,而蒋介石一年前就拥有743架飞机。叶飞指出:“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没有制海权、制空权,要实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是非常困难的。五十年代初,在我海、空军还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要仅仅靠木帆船横渡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现在来看,恐怕是会吃比攻金失利更大的苦头的。”[125]考虑到海空军建设的困难,粟裕早在1949年12月17日的讲话中就提到了“如果强调登陆困难,那就只有讲和,把台湾让给国民党”[126]的问题,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想法的早期提出。


其三,美国一直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有学者抓住杜鲁门1950年1月5日声明中“不拟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咨询”一句,认为美国当时并不想阻止解放台湾,批评新政府未抓住机会。蒋介石1月30日也指责美国政府“非但不赞成军事援助台湾,而且希望我们这个仅有的基地,丧失得愈快愈好”。[127]于此,要明确两点:首先,美国中央情报局1949年8月4日估计“如果没有美国的军事占领和控制,台湾‘可能会在1950年底被中国共产党控制’”,[128]美国不可能放弃台湾这个所谓在远东遏制新中国第一岛链中的一个战略支撑点,从人员、武器、金钱、舆论到公然派兵横阻在台湾海峡,都是如此。其次,美国曾经打算利用“台湾省主席”陈诚而抛弃蒋介石,这可从1949年1月至1951年美国、蒋介石、陈诚三方微妙关系变化揭示出来。美国所谓与“沉船”拉开距离,是与蒋介石而非台湾拉开距离,杜鲁门声明的真正含义即在于此,因此遭到蒋介石的强烈批评。粟裕指出,必须预计“美帝海军的可能的阻挠”,因为美军在上海战役中即“对外艇掩护或靠近蒋匪军,使我不便攻击”。[129]


在此情况下,解放台湾成为粟裕未了的心愿。他认为:攻台战役关系重大,如不成功,“不仅对巩固国防有极大影响,且可能影响太平洋及东南亚局势”。他担心力不胜任,于1950年6月9日请求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攻台战役。虽然毛泽东宣布仍由粟裕负责,但是粟裕“实感能力有限不堪负此重责,且许多具体实际问题非军委统筹而不能行”,因而请求中央军委直接主持或请刘伯承、林彪中来一人主持,他本人“在华东范围内当全力以赴”。[130] 7月,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因复发高血压、美尼尔综合症而未能赴任。8月1日,粟裕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目前局势发展似有一时期之间隙,因此请求能批准职给予较长的休息时间”。[131] 8月8日,毛泽东回函同意:“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132]


作者简介:张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政治史。


[1]孟昭庚:《新中国解放台湾的计划是如何搁浅的》,《党史文汇》,2010年第3期;淮驹:《建国前后,毛泽东是如何谋划攻取台湾的》,《文史月刊》,2010年第2期。


[2]魏庆:《毛泽东对解放台湾的战略构想》,《世纪桥》,2005年第6期;青石:《解放台湾计划搁浅幕后》,《百年潮》,1997年第1期。


[3]沈志华:《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4]陈东林:《解放台湾计划为何遗憾搁浅》,《文史博览》,2009年第2期。


[5]《粟裕传》编写组编:《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827页。


[6]《入闽部队可否提早出动》(1949年5月22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45页。


[7]《对各野战军的进军部署》(1949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91页。


[8]《预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对策和部署》(1949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601页。


[9]《入川入闽行动时间等问题》(1949年6月2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608、607页。


[10]《十兵团入闽时间稍延》(1949年6月1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60页。


[11]《十兵团入闽时间稍延》(1949年6月1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60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21页。


[13]张震:《张震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382-383页。


[14]《为准备攻占定海台湾调整淞沪地区部署》(1949年7月20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66页。


[15]《建议海军暂缓北开》(1949年7月30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69页。


[16]《建议海军暂缓北开》(1949年7月30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68-869页。


[17]陈东林:《1949年毛泽东为何未能下令进攻台湾》,《台湾研究》,2003年第1期。


[18]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1页。


[19]《认清伟大胜利和严重困难》(1949年8月6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74、879页。


[20]《在南下服务团欢迎新团员入团大会上的讲话》(1949年7月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63页。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第531页。


[22]《刘少奇致斯大林函:转交毛泽东的电报》(1949年7月25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二卷(1949.3-1950.7),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版,第95页。


[23]华强:《建国初期我军停止武力攻台的真相》,《百年潮》,2003年第12期。


[24][俄]科瓦廖夫口述,潘琪译:《斯大林私人特使科瓦廖夫口述实录——斯大林和毛泽东之间的对话》,《晚霞》,2005年第2期。


[25]《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26]《建议海军暂缓北开》(1949年7月30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69-870、869页。


[27]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第9页。


[28]蒋介石:《最近国际局势之演变与我们反共抗俄之前途》(1949年10月30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18页。


[29]《对歼灭白崇禧部的补充意见》(1949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639页。


[30]《第二野战军西进似以九月为宜》(1949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615页。


[31]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第133页。


[32]《慎重考虑围歼白崇禧部计划力求做到确有把握》(1949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第18页。


[33]《建议海军暂缓北开》(1949年7月30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70页。


[34]《认清伟大胜利和严重困难》(1949年8月6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79页。


[35]《拟以三个军清剿皖苏浙境内匪特》(1949年8月6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71页。


[36]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第504页。


[37]毛德传:《解放舟山群岛之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4、76页。


[38]《攻占定海作战准备情况》(1949年8月18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84、885页。


[39]《服从新政府的指挥短期肃清华东残敌》(1949年9月25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2卷,第890页。


[40]《打开进军台湾门户,我军解放厦门》,《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9日,第1版。


[41]《关于兵力部署的几点意见》(1949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第35页。


[42]叶飞:《叶飞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第419页。


[43]《金门战斗失利的原因》(1949年11月14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12页。


[44]《推迟进攻舟山群岛的建议》(1949年11月22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16页。


[45]《敌我双方优劣之检讨及“战争艺术化”的意义》(1949年10月30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第60页。


[46]《最近国际局势之演变与我们反共抗俄之前途》(1949年10月30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第116页。


[47]《关于打台湾的几个问题》(1949年12月17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29页。


[48]《美帝加紧图谋侵略台湾》,《人民日报》,1949年10月21日,第1版。


[49]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第708页。


[50]《美帝加紧侵略西藏图在藏制造傀儡国日政府招认日寇参加台湾匪军》,《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0日,第1版。


[51]《美帝阴谋直接占领台湾》,《人民日报》,1949年12月6日,第1版。


[52]《美大批军火运台湾》,《人民日报》,1949年12月21日,第5版。


[53]《须重视对定海作战的各项问题》(1949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第42页。


[54]《推迟进攻舟山群岛的建议》(1949年11月22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16页。


[55]《关于打台湾的几个问题》(1949年12月17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29页。


[56]《中共中央为祝贺新年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1949年12月31日),《新华月报》,1950年第1卷第3期,第573页。


[57]张震:《张震回忆录》上,第390页。


[58]《医务工作者要学习技术》(1950年1月30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38页。


[59]《关于对台工作的几点意见》(1949年11月20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14-15页。


[60]《推迟进攻舟山群岛的建议》(1949年11月22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16、17页。


[61]《关于会商攻击舟山群岛办法给粟裕的电报》(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页。


[62]张震:《张震回忆录》上,第390页。


[63]《一九五〇年华东军区政治工作的任务》(1949年12月),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24页。


[64]《解放台湾的困难与有利条件》(1950年2月7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1页。


[65]《关于打台湾的几个问题》(1949年12月17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29页。


[66]《解放台湾的困难与有利条件》(1950年2月7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0、42-43、43页。


[67]《关于打台湾的几个问题》(1949年12月17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29页。


[68]《一九五〇年华东军区政治工作的任务》(1949年12月),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24页。


[69]《解放台湾的困难与有利条件》(1950年2月7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2页。


[70][俄]尼·费德林等著,彭卓吾译:《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交往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71]《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记录:中苏条约和台湾问题》(1949年12月16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二卷(1949.3—1950.7),第176页。


[72]《最近国际局势之演变与我们反共抗俄之前途》(1950年1月30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第118、116、117、119页。


[73]《一九五〇年华东军区政治工作的任务》(1949年12月),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25页。


[74]《斥帝国主义强盗杜鲁门的非法声明》,《人民日报》,1950年6月29日。


[75]《杜鲁门发表声明掩饰美国侵略台湾罪行》,《新华月报》,1950年第1卷第4期,第860页。


[76]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第580、585页。


[77]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第737页。


[78]《蒋贼竟公然表示由美帝“管理”台湾》,《人民日报》,1950年5月12日,第1版。


[79]《美国政府决定进一步援助台湾残匪》,《新华日报》第1卷第4期,1950年2月15日,第859页。


[80]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第716-717页。


[81]《关于打台湾的几个问题》(1949年12月17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29-30页。


[82]《革命魂》(1950年4月17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第211页。


[83]《最近国际局势之演变与我们反共抗俄之前途》(1950年1月30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第120页。


[84]张震:《张震回忆录》上,第390-391页。


[8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第531页。


[86]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第768页。


[87]《先打定海再打金门的方针应加确定》(195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页。


[88]Secretariat:35/3571/49, FromtheO.N.G.HongKongtotheSecretaryofStatefortheColonies.Date25July1950.英国政府外交部档案。


[89]《关于军事订货事给布尔加宁的电报》(1950年4月13日、5月1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页。


[90]张震:《张震回忆录》上,第390、391、392页。


[91]《毛泽东关于海空军订货等问题给李富春等的电报》(1950年3月2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第137页。


[92]《中央关于军事订货等问题给李富春等的电报》(1950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第307页。


[93]《关于请苏联速运空海军器材给布尔加宁的电报》(195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第207页。


[94]《关于军事订货事给布尔加宁的电报》(1950年4月13日、5月1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第299-302页。


[95]《关于军事订货事给布尔加宁的电报》(1950年4月13日、5月1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第302-304页。


[96]张震:《张震回忆录》上,第392页。


[97]《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4页。


[98]《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5-48页。


[99]《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4、49页。


[100]《革命实践研究院军官训练团教育纲领》(1950年5月22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第260页。


[101]《我们的武力在增强中》(1950年5月30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8卷,第264页。


[102]《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4-45页。


[103]《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5-46页。


[104]《最近国际局势之演变与我们反共抗俄之前途》(1950年1月30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第120页。


[105]《复职的目的与使命》(1950年3月13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第137页。


[106]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第620、768页。


[107]《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6页。


[108]《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8页。


[109]《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50页。


[110]《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6、50、51页。


[111]《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7、48、50页。


[112]《如何消弭第三次世界大战》(1950年5月8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8卷,第259-260页。


[113]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第750页。


[114]《周外长对杜鲁门声明发表声明》,《新华月报》,1950年第2卷第3期,第525页。


[115]《抗美援朝,保卫和平》(1950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116]《主次战场与现代化战争》(1950年11月2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55页。


[117]李海文:《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朝鲜过程——兼论周恩来、斯大林1950年10月会谈内容》,师哲口述,李海文整理:《中苏关系见证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118]肖劲光:《肖劲光回忆录》(续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119]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7分册,第768页。


[120]《关于在宣传中不说打台湾、西藏的时间给胡乔木的信》(1950年9月29日),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536页。


[121]《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6页。


[122]张震:《张震回忆录》上,第387、388页。


[123]《抗美援朝,保卫和平》(1950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第76页。


[124]佚名:《为解放台湾,毛泽东准备了多少经费》,《文史博览》,2016年第4期。


[125]叶飞:《叶飞回忆录》上,第420页。


[126]《关于打台湾的几个问题》(1949年12月17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30页。


[127]《最近国际局势之演变与我们反共抗俄之前途》(1950年1月30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第116页。


[128]《国家安全委员会就美国对福摩萨的立场提交的报告稿》,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第2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129]《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49页。


[130]《关于对台湾作战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23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51页。


[131]《修养情形报告》(1950年8月1日),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3卷,第53页。


[132]《给粟裕的信》(1950年8月8日),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464页。


原载《史学集刊》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