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关于郭均的书法介绍很少,但是流传他的书法故事还挺多的。他的书法虽然存世不多,但是在当时的韩城很有名气,有“千金难求一扇”、“一字一白银”等。
韩城人重文化重教育,还演变成一种风尚。不论城里还是乡下,户户都有门庭家训,家家均有门楣匾额。书法家郭均所书的“朱子家训”,字值千金,在当时书画爱好者眼中是“可望非可得”佳作。
据说当时韩城清水村一富户人家请郭均《朱子家训》,全篇共计506字,共花白银500两,几乎一字一两白银。郭均的“一字一白银”的故事由此流传开来,这个故事说明郭均的书法价值高,受世人追捧。
其实郭均的书法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受人推崇,就这么值钱的。那么他是如何从书技平平,到到来受万人敬仰呢?关于郭均苦练书法,这里还有个“三年不下楼”故事。
话说郭均少年时便以书法驰名乡里。韩城县有一年对司马庙进行修葺,完工之际,知县上门请求郭均题写碑记记录此事,郭均欣然应允。立碑这天恰逢芝川古会,又遇上司马迁的忌日,来了不少的文人墨客。
在司马庙中,有许多历代魁士名人的石刻,将自己的碑刻安放在这里,郭均总觉得心里没有底。他于是化身乡民,站立在碑石旁偷偷听人家议论。
当听到人们说他的字“花哨是花哨,但功力明显欠火候,不能算是上乘之作”时,郭均忽然意识到,他距离自己孜孜以求的飘洒还有着十万八千里,不由羞得面红耳赤,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回到家后,郭均就一头扎进“书楼”中不再出来。自古以来,韩城的读书人以耕读传家的居多,并无建书楼的习惯。
厢房均是上库下宿的二层楼房,郭均上的应该就是这种厢房。郭均命家人抽去楼梯,在楼上没黑没明地炼字,饭菜都是用绳子吊上楼去的。
一直练到了手指发麻、腰酸背痛的地步。因为家中贫穷买不起纸,郭均就用油漆漆过的木板代替纸张,他用的“墨”也是家乡特有的那种红土稀泥水。
用土作墨,足见郭均的学习劲头有多大,换作是现在的年青人早放弃了。三年时间,不说是郭均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忍受了多少折磨,用掉了多少担红土,光是擦泥字的土布就用掉了300多尺。
三年后,郭均自觉书法有了突飞猛进,便下了楼。郭均下楼后干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换新衣裳,也不是洗脸,而是来到司马庙,把原先的那块碑磨平另写。后来人们看到的碑石就是郭均重新写的那块。
此碑笔法和结构既有柳楷的挺拔,又有欧楷的遒劲。通篇血脉相通,法度森严;用笔挑剔犀利,方圆并用,刚柔兼济;结体匀整遒丽,方正稳健,肥瘦适宜,优雅可人,堪称清代楷书佳品。
网友对他的碑刻书法评价很高,精美剔透,直呼比字帖上的都好看!殊不知道后人赞美的背后,是郭均付出了非凡的代价。
楷书就是就是究极规范,想象诸葛亮有郭均的书法功力写出师表这样慷慨激荡之文也不会在书法上有体现。
给皇帝的上表必是楷书。所以楷书只在第一表现形式上。楷书巅峰就在唐朝,而最佳形态必在欧和柳之间。
郭均楷书的确兼欧之刚劲和柳之圆润,是楷书的上乘典范。后世难再有创新。
文章转发自书法,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