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原料选择、加工和成形工艺、施釉与装烧方法、装饰手段与技法,以及人们的使用要求与审美爱好等诸因素的客观反映。
在讲以下几点前,必须重申一下,古陶瓷鉴定是一项需具备丰富实践加丰富理论的专业技能。俗话说:未有理论实践不具而称鉴定者。(以下观点仅供参考)古老味儿自然,就是我们对鉴定对象的第一感觉 —— 老气。不论是传世品还是出土物,由于经过了旷曰持久的空气中微酸、碱的自然风化,人们在使用、欣赏时的长期抚摸、磕碰,导致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在强光下釉面无刺眼的高光点,给人一种光亮柔和、温润如玉的感觉。传世品在使用过程中,釉面会出现自然的、不规则的、较均勾的划伤痕迹和使用过的旧痕迹,如圈足端光滑,有所谓“包浆”的油腻感。出土的多留有土锈,并多在露胎处可闻出土气味。高仿品要使之有古老味,唯一的方法是做旧。去掉新瓷釉面耀眼的光泽,离不开用酸和强碱对釉面的腐蚀,用此法去光会使釉面不光滑、朦胧、无玉质感,用手抚摸时涩而滞;用种种打磨的方法造就旧瓷使用过程中形成戈曠,这种人为的划伤痕往往分布不均匀,有的伤痕过深、过重,有的呈平行状磨伤条痕(如图)。
人为地用各种方法在器物表面做上“土锈”,但与真品自然土锈是不同的。真品土锈是器物长期浸埋在土壤中,是一种沉积在器物表面上的灰白色“土碱”所致。真土锈颜色不均匀,有斑斑驳驳的深浅变化,像小孩未洗的干尿布染上的痕迹。真土锈用刀片可刮掉,刮下的呈灰白色粉末状,而釉面不受破坏。做旧留下的各种痕迹,在高倍(40~10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均感到不自然。下面种种现象,很有可能是做旧或在烧制过程中故意做出的痕迹,是当今仿品的常见现象:3、明成化后的产品足端胎干涩,有人为的打磨、污染痕迹,无自然的“包浆”油腻感(图2);
4、足端泥与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是用一种色泥涂上后烧出的,呈皮壳状(图3);
5、器物口沿和壶嘴口边沿上的剥釉多而不自然,有人工敲破的人为现象(图4);
6、釉面有平行的、较深的划伤痕,并分布不均匀,不易碰到的地方划伤痕反而多;7、土锈呈均匀的黄泥色或灰色,用胶水调泥粘上的土锈,用开水可洗掉;用泥等调铅熔剂经800°C烤烧上的土锈,会侵蚀釉面,用刀片刮不干净(图5);真土锈是土碱积淀形成的,仿造的土锈没有这种感觉亦无土气味;
在黑釉的品种上来讲,目前的黑釉瓷器可分为黑釉与花色黑釉两种,其中大家常见的油滴,
8、涩胎处有很多细小黑点,显得过于粗糙,釉面有较多较大的黑点;9、接老底,往往底上部不具备老底时期的特征,老底釉面与上部釉面不太一致;10、进窑重烧,往往气泡增大、增多,青花晕散或胎体起泡;11、生锈的铜马钉、铁马钉补的破瓷,要注意是否后仿;12、瓶、罐内壁“鸡爪纹”的破裂现象,可以仿得一样,要全面审视器物是否具有真品特征(图6);
13、老胎后加彩,多数画面缺乏神韵,不及真品生动;釉面划伤痕压在画面下,则是后加彩现象;14、釉上彩的颜色无光泽、不肥润,颜色上或周边太脏,多为做旧所致(图);
15、瓶、罐等沙底太粗,有的在烧之前的坯体上用粗泥另涂了一层,看起来很古老,其实真品胎土并不太粗(图8);
总之,真品老气,釉面油腻,光滑如镜,光亮而无燥光(浮光),光泽柔和。
声明: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图文、背景音乐选自网络,文化传播需要您的力量!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及时纠正删除。
更多热度文章:
喜欢我们就点个“赞”和“在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