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杭州丨015·凤凰于飞:北宋越窑花鸟纹瓷粉盒
1989年,浙大化工厂1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越窑青瓷粉盒,现藏于杭州博物馆。这件圆形粉盒由盒盖与盒身两部分组成,盒盖为平顶,盖中央用阳线刻出一圈开光,开光内刻印花鸟纹。盒身为子母口,浅腹,下承圈足,圈足较高且外撇,底部有支烧痕迹。
这件瓷粉盒的年代为北宋时期,其圈足高且外撇,盒身腹部外侧有一圈凸棱的特征与越窑寺龙口窑址出土的Ab型Ⅱ式粉盒相同,可判断其年代为北宋中晚期。
寺龙口越窑址出土Ab型Ⅱ式瓷粉盒线描图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寺龙口越窑址》206页
粉盒是古代女子用以盛装胭脂粉黛的容器,其质地多样,有金属质、漆质等。唐宋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瓷质粉盒大量出现,尤其是到了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瓷粉盒成为广受各阶层女性欢迎的器具,也是越窑、景德镇等窑场烧制数量最多的瓷器种类之一。杭州博物馆藏的这件青瓷粉盒属于北宋时期较为常见的造型,但它独特之处在于,其盒盖顶面上刻印的纹饰。纹饰图案中心是一对双翼展开的鸟,鸟颈部较长,缠绕相交在一起后喙部相接,从向上卷起尾巴可以判断这对鸟是凤凰。对凤纹在越窑瓷器中并不少见,但越窑的对凤纹大多是两只凤凰头尾相对,分别位于图案的两侧,未见有交颈的凤凰或交颈的其他鸟类图案。
北宋越窑瓷器上较为常见的对凤纹
载于《寺龙口越窑址》104页
当然这类交颈鸟图案是有来源的,其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汉代墓葬的画像石上,例如徐州睢宁县汉墓画像石上有十分清晰的交颈鸟图像。有学者认为汉代墓葬画像石上的交颈鸟源自佛教传说中的共命鸟(一种生活在雪山的神鸟,一身两头)的变体,但共命鸟的形象多为双头一体,而且头部也多被描绘成为人面,与交颈鸟的差别很大。而交颈鸟应当是一雄一雌,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表达了汉代人民追求阴阳和谐、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虽然不排除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但与佛教的关系应该不大。汉代以后,交颈鸟的形象还出现在了其他器物上,例如辽宁北票喇嘛洞遗址出土的铜鎏金镂空鞍桥包片上。喇嘛洞遗址是十六国时期(304-439)三燕文化(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政权形成的地域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交颈鸟图案出现在马具上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它与佛教可能并无联系。
莲花与交颈凤凰纹饰亦有学者推测可能与“满池娇”题材有关,满池娇是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各类器物上的纹饰,其主要描绘夏日池塘的图案,构成元素主要是禽鸟与莲荷,主要载体为服饰和青花瓷器。但是“满池娇”题材的装饰纹样最早见诸于南宋晚期文献《梦梁录》,主要流行于南宋中晚期与元代。与这件青瓷粉盒的年代不相符。
据此可判断,1989年浙大化工厂出土的这件越窑青瓷粉盒上的纹饰,应是承袭汉代画像石上的交颈鸟图案,虽然其纹饰构成元素看似与佛教或比较世俗化的“满池娇”纹饰接近,但它与二者应当均无关系,单属于另一个图像体系,用以表达阴阳五行相调和的朴素丧葬观念。其实这种名目相近、形象相似的图案,分属于不同的观念系统乃至其他体系的现象,在图像研究中并不罕见,这件青瓷粉盒便是个很好的个例。但交颈鸟的形象出现于汉代,发展至公元5世纪逐渐消失后,目前尚未发现其在隋唐时期图像中出现的例子,而至于它为何会以近乎“穿越”的方式出现在六百多年后的宋代瓷器上,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来探索。
参考文献
1.【M】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年。
2.【M】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传出版社,2000年。
3.【J】扬之水:《满池娇“源流”考-从鸽子洞窖藏的两件刺绣说起》,《丝绸之路与元代艺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香港艺纱堂出版社,2005年。
▼
长按关注了解更多
文章转发自杭州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