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纸币印刷,自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决定收归官办之后,前后二百五十多年,先后 发行了交子、钱引、小钞、关子、公据、会子,以及地区性的两淮交子、湖北会子、银会子 等多种。其中:流通时间最长的是交子,发行量最大的是会子;交子、钞引和小钞发行于北 宋,关子、公据和会子发行于南宋。大致情况是:
1.交子
交子是最早出现的纸币,起于民间,后归官办。官办交子世称″官交子″,在四川设有″益 州交子务″,于天圣二年(1024年)开始分界发行。第一界发行一百二十多万贯。按政府发行 交子的规定,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旧换新,每界发行均照上数。但实际上屡屡超额发行。
天圣元年(1023年)开始发行的官交子,作为防伪措施,上面盖有两颗官印:一为″益州交子 务″;一为″益州观察使″。下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块纸币印版的拓片。这块纸币印 版,版材为铜质,版面为竖长形,长16厘米,宽9.1厘米。上半部刻着″除四川外许于诸路 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二十九个字。下半部刻有房屋、人物和 成 袋的包装物以及三个人正在房屋外面空地上背运货物等图形。票面上虽未刻有货币名称,但 依据票面图案古朴、出自四川和无货币名称等情况,可以基本认定其为早期的交子印版。
交子是北宋时期最早出现的纸币。主要在四川流通,后曾一度扩行于陕西、河东、京西北路 、淮南等地。是北宋时期的主要货币。
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印样 |
2.钱引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北宋对纸币进行改革,除四川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诸路均改用″ 钱引″,唯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例外。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交子为钱引。
中国的纸币印刷,从交子发展到钱引,版面图案设计和印制工艺都有较大改进。元朝费着的《楮币谱》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彭威信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中介绍说:
″每张钱引用六颗印来印制,分三种颜色,这是多色印刷术的开始。第一颗 印是敕字,第二是大料例,第三是年限,第四是背印,这四种印都是用黑色。第五是青面, 用蓝色。第六是红团,用红色。六颗印都饰以花纹,例如敕字印上或饰以金鸡,或饰以金花 ,或饰以双龙,或饰以龙凤。每界不同。……拿整张钱引来说,最上面是写明界分,接着是 年号(如辛巳绍兴三十一年),其次是贴头五行料例(多是些格言),其次是敕字花纹印,其次 是青面花纹印,其次是红团故事印,其次是年限花纹印(多为花草),再其次是背印,分一贯 和五百文两种,最后是书放额数″。许瀛鉴主编《中国印刷史论丛》史篇第九十四页。1997年版。
可见,钱引较之交子,有着较强的防伪性能,票面的图案设计和印刷工艺技术也复杂的多, 尤其是在多色套印方面,尽管还很简陋,但已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在印钞史上还是在印刷 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3.小钞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政府决定:除当十铜钱只在京师和陕西、河北、河东三路继续流 通外,其余各路的当十铜钱均用纸币收兑回来。用专门印制的名为″小钞″的新纸币取而代 之,在各路流通。此次发行的小钞,面额最大者为一贯。
4.关子
在1985年年底举办的″安徽省文物珍品展览会″上,有一套宋代″金银见钱关子″印版,引 起行家们的广泛重视。这套印版一共八块,是安徽省东至县的废品收购站从农民手中按废品 收购来的。东至县地方志办公室闻讯后,将此套印版从废品站价拨过来,并转给了县 文物部 门。安徽省博物馆卢茂村先生向余详细地介绍了这套印版的发现、实物规格及鉴定情况。
这套印版一共8块,铅质。票面版高22.5厘米,宽15厘米,面额为″壹贯文省″。版首饰有 花鸟图案,尾部为金、银、铜三质货币图形,额下横书″行在榷货务对椿金银见钱关子″十 三个字。再下正中竖书″壹贯文省″四个大字。大字左右各竖书三行端楷小字,内容为″金 银见钱关子″的行使范围和条例。全文自右至左为:″应诸路州县公私人便主管,每贯并同 见钱七百七十文足,永远流转行使,如官民户及应干官司去处,敢有擅减钱陌,以违制论, 徒贰年,甚者重作施行,其有◆至关子赴榷货务对换金银见钱者听。″(按:文中标点是后 加的)另外七块版分别是准敕版、颁行版、花纹版和关子库印、监造检查印、富富印和 国用见钱关子印等四个印鉴。版刻均为阳刻反体字。
这套印版面世后,评价各异。有的说这是宋代真品;有的说它是冥币;有人断定它是赝品;也有人认为是翻版制品。据传考古鉴定也不一致。然而,这套关子印版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 早、最完整的一套印版,而且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仅此,已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是不可低估 的。
宋金银见钱关子版分版印样 |
《宋季三朝政要》载:″景定五年,冬,十月,……造金银见钱关子,以一准十八界会之三 ,出奉宸库珍货收弊楮,废十七界不用″。《续资治通鉴》载:″(贾)似道又以物贵由于楮 贱,楮贱由于楮多,乃更造″银关″。每一准十八界会之三,出奉宸库珍货,收弊会于官, 废十七界不用。″(按:似道指贾似道,银关即金银见钱关子)《宋季三朝政要》谈到金银见 钱关子的式样及其颜色时说:″其关子之制,上黑印,如西字;中红印,三相连,如目字;下两旁各一长黑印,宛如一贾字也。″
关子图案结构示意图 |
综上所述,金银见钱关子发行于宋景定五年(1264年),它的发行与当时权倾中外的贾似 道有关,文献记载与安徽发现的实物基本相符。这套印版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完整的、 早期的纸币印版,它的发现是纸币史、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为进一步研究纸币印刷史、特 别是套版印刷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5.公据
公据印制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使用时间很短。史载宋绍兴二十九年以公据、 关子付三路总领所,淮西、湖广关子各八十万缗,淮东公据四十万缗,皆自十千至百千凡五 等。内关子作三年行使,公据二年。许瀛鉴主编《中国印刷史论丛》史篇第九十四页。1997年版。
6.会子
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开始也起源于民间,称作″便钱会子″。南宋高宗绍兴三十 年(1160年)改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翌年诏令临安府(今杭州)设会子务,仿照四川发行钱 引的办法发行会子。
便钱会子又名″便换″,改由户部发行后,最初以一贯为一会,后又增发了二百文、三百文 、五百文。干道四年(1168年)规定三年为一界,但后来出现了两界、三界并行的情况,致使 通货膨胀,会子贬值。为南宋时期通行的″会子″印样,名为″行在会子库″。″ 行 在会子库″中的″行在″,指的是当时的首都临安,即今之杭州;会子库即原会子务,是主 管会子的机构。该版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为铜质版材,竖长方形版面,长17.4厘米,宽11 .8厘米。版面正中横书″行在会子库″五个大字。上部左边刻″大壹贯文省″,右边刻″第 壹佰拾料″,中间方框内刻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原支赏,与补进义 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五十 六个字。印版下方为山泉花纹图案。此版所刻铭文,与《宋史·食货志》记载的绍兴″三十 二年(1162年),定伪造会子法,犯人处斩,赏钱千贯,不愿受者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庇匿 者能告首,免罪受赏,愿补官者听″文意完全一致。可见此版系南宋绍兴年间物。弥足珍贵 。可惜此会子印版只出土一块,未见其它色版面世。
7.淮交等地区性纸币
宋朝发行的纸币,有不少是在范围较小的区域内流通的地区性纸币。譬如前面述及的限四川 通行的钱引──″川引″,就属于在四川通行的地区性纸币。另外,还有限淮南使用的交子 ,称作″淮交″,限湖广使用的会子,称作″湖会″,都是地方性纸币。其中,通行于两淮 的″淮交″,宋孝宗时印数达四百万贯。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重文轻武、武力不振,倍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的朝代。其不仅连 年用兵军费不支,而且还要向契丹、西夏、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纳贡。开支巨大,国力不 支 ,不得不靠大量发行纸币穷于应付。即所谓″天下大计仰给于纸″。宋干道四年(1168年), 因″蜀远纸勿继,诏即临安府置局,在西湖赤山湖滨,工徒无定额,咸淳时(1265-1274年) 在者一千二百人″。咸淳《临安志》卷九,转引自《中国印刷史论丛·史篇》九十五页。另外,″临安府会子库,绍定五年(1232年)因毁重建。以都司官提领,工匠凡二百四人,日 印则取纸于左帑,而以会子归之。″ 咸淳《临安志》卷九,转引自《中国印刷史论丛·史篇》九十五页。当时以一千二百人造纸,供二百零四人印刷纸币会子,印量之大,可想而知。加之宋末纸币 数界并行,只发新,不收旧,致使纸币严重贬值,市场通货膨胀。对此,元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作了如下描述:
″籴本以楮,盐本以楮,百官之俸给以楮,军士支犒以楮,州县支吾, 无 一而非楮。……是宜物价翔腾,楮价损折,民生憔悴,战士常有不饱之忧,州县小民无以养 廉为叹,皆楮之弊也。″
一个国家,纸币滥发必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致经济崩溃;经济崩溃则政权不稳。最后以 南宋的灭亡告终。
北宋时期,在北方辽国东北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聚居着女真族部落。公元1115年,女真族 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创建金国,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此后,金国迅速崛起、壮大,11 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为界与南宋对 峙的局面。公元1141年宋金第二次议和后,军政暂趋缓和,农业手工业得以恢复,金朝的商 品经济快速发展。因此,金朝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纸币印刷,势在必行。
金贞元二年(1154年),金政府决定设立″交钞库″印发纸币″交钞″。先在黄河以南通行, 后来逐渐推向全国。其最先发行的纸币″交钞″,分大钞、小钞两种:一贯、二贯、三贯、 五贯、十贯,谓之大钞;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称作小钞。钞券与钱并行,七年 为限,到期纳旧易新。到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取消七年厘革之限,改为无限期流 通。其流通日久、字迹不清者,准向官库以旧换新,但需收工墨费十五文,后改收六文。
金朝的″交钞″,由金中央政府统一印制,分路管辖发行,通行长达六十年之久。为加强纸 币印制与发行的管理,中央政府设置了″印造钞引库″和″交钞库″。同时还设有″抄纸房 ″,生产钞引专用纸,由印造钞引库兼管。在发行方面,各路均设有转运司。以上两库和抄 纸房,均设有″使、副、判各一员,都监二员″等官职,隶属于中央政府尚书户部。可见, 金朝的纸币印制与发行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是比较严密和先进的。然因金钞既不分界,又经常 印发新钞,钞名亦不断更新。这样,各种不同名称的旧钞、新钞在市场上同时流通。其数量 越积越多,其值自然越来越低,到元光元年(1222年),万贯交钞换不到一张饼。再后,金钞 几乎变成废纸,在蒙汉(南宋)联合夹击下,金朝亦随之灭亡了。
金代立国百余年间,曾发行纸币交钞、贞佑宝券、贞佑通宝、兴定宝泉、元光重宝、元光珍 宝等多种。其中应用最久的是交钞,为印钞史上首创的是绫币元光珍宝。简介如下:
1.交钞
交钞自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与钱并行,八十为百,七年为限,到贞佑三年(1215年) 改发贞佑宝券,行用六十年有余。其间,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变钞法,改无限期通行 。既无稳定币值之措施,又无解决出多入少弊端之术,为纸币发行失控大开方便之门。加 之金代后期北有强敌蒙古入侵,南有南宋之对峙,军费开支巨大,纸币发行无度,导致交钞 贬值严重,而不得不废止,另立新钞。
交钞的形制,据《金史·食货志》载:
″交钞之制,外为阑,作花纹,其上横书贯例,左曰'某字料',右曰 ' 某字号'。料号外,篆书曰'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赏钱三百贯'。料号横栏下曰'中都交 钞库,准尚书户部符,承都堂札付,户部覆点勘,令史姓名押字'。又曰:'圣旨印造逐路 交钞,于某处库纳钱换钞,更许于某处纳钞换钱,官私同现钱流转'。……印造钞引库子、 库司、副使各押字,上至尚书户部官亦押字″。
现存出土金代钞版″北京路壹伯贯交钞版″、″陕西东路壹拾贯交钞版″ 、 ″陕西东路壹拾贯五合同交钞版″证明,《金史·食货志》的上述记载是符合历史 事实的。以北京路壹伯贯交钞版为例,简介如下:
金代的壹拾贯交钞版印样 |
此版为竖长方形。四周为云鹤纹花栏。花栏外上方横书″壹伯贯″三个大字,右上部书″每 纸工墨钱捌文足″,下方为″纳旧换新减半″。花栏内上部正中刻有″壹伯贯八十足陌″, 右有″字料″二字,左有″字号″二字;两侧篆文是″伪造交钞处斩″、″赏钱贰佰贯文″ 。栏内下方竖刻八行文字,为:
北京路按察转印司奉户符承 | |
圣旨印造通行交钞内中都南京交钞库北京上京咸平府省库倒换钱钞 | |
攒司(押) 库子(押) 覆点勘讫都目(押) | |
伪造交钞处斩赏钱参佰贯文 | |
贞佑二年 月 日 印造钞库子(押) | |
印造钞官(押) | |
尚书户部要差官(押) | |
其它几块印版,形制与此版近似,不再赘述。 |
金代兴定宝泉印样 |
2.贞佑至元光年间发行的纸币
金贞佑三年至元光二年(1215年-1223年),短短八年,发行货币竟达五种之多。其间,贞佑 三年(1215年)发行″贞佑宝券″;兴定元年(1217年),发行″贞佑通宝″,并与宝券 并行;元光元年(1222年),发行″兴定宝泉″,并与通宝并行;元光二年(1223年) 发行″元光重 宝″;同年,发行绫币″元光珍宝″。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金元光二年发行的″元光珍宝″ ,系以丝织物″绫″为承印物的″绫币″,不是纸币。以织物为承印物印制货币,在 中国印 钞史上,此为首创。在中国印刷术的织物印刷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作为织物印刷之一证, 供印刷史研究者探讨。
3.金代最后发行的纸币″天兴宝会″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十月,临近金朝灭亡之时,金政府在蔡州发行了金朝最后一张纸币 ″天兴宝会″。面值有一钱、二钱、三钱、四钱四种。此币以银两为单位,规定同现钱流转 。不数月,即随金朝的灭亡而消失了。
文章转发自古籍,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