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7万字,主要探讨我国北方边界(吉林省防川至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历史形成过程,全文可总结为下图“自1689年以来的中国北方边界”。
分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蒙古帝国到大清帝国》。
(上)蒙古帝国到大清帝国
从蒙古史的角度,带你了解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
(中)大清帝国的北方疆域
各种清朝驻防图,带你探究北疆易被攫取的根源
(下)中国北方边界的形成
海量的定界地图,带你厘清中国北疆的定界始末
自1689年以来的中国北方边界
红线为1689年《尼布楚条约》确定的中俄国界
橙线为1727年《布连斯奇界约》确定的中俄国界
白线为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时“准噶尔汗国”实际控制的西部边界,即清朝文献确认的清朝西部边界
黄线为1858年《瑷珲条约》确定的中俄国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得到清政府正式确认)
绿线为1860年《北京条约》确定的中俄国界(1861年《中俄勘分东界约记》勘定,1886年《中俄珲东界约》更正)
青线为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约记》确定的中俄国界
洋红线为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由1882年的《伊犁界约》和1883年的《科塔界约》确定的中俄新国界
蓝线为1882年《喀什噶尔界约》和1884年《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记》确定的中俄国界
淡黄线为1911年《中俄满洲里界约》更新的满洲里地区的新的国界
嫩绿线为1914年俄国的保护国“乌梁海共和国”(俄国称乌梁海边疆区)与外蒙古的边界
银白线为1915年《中俄蒙协约》确认的外蒙古自治地区的边界(外蒙古包含原库伦,乌里雅苏台及科布多所辖地区,该边界为未定界,未勘定)
粉红线为1926年及1932年苏联与外蒙古划定的“唐努图瓦共和国”和外蒙古的边界
紫线为1962年中国与蒙古国签订的国界协定确定的国界。
以下,人名均加粗显示,首次出现的人名附加下划线,中国人名,姓在前,外国人名,姓在后,重要地名以蓝色字体显示,图片点开均可看大图。游牧部落如“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哈萨克汗国”等边界极不稳定,相关边界线仅供参考。
为便于理解本文提到的众多地名,借用清末徐松所著《西域水道记》中的注解,如下:
凡山,国语(即满语)曰阿林,蒙古语曰鄂拉,回语(即维吾尔语)曰塔克,西番语(即藏语)曰里;凡水,国语曰穆珂,准语(即准噶尔语)曰乌苏,回语曰苏,西番语曰楚,译语有作兀孙,兀速者,皆乌苏之转音也;凡岭,国语曰达巴罕,蒙古语,回语曰达巴,西番语曰拉;凡河,国语曰毕喇,蒙古语曰郭勒,回语谓自成之河曰达里雅,施人力者曰谔斯腾;蒙古语谓黑曰哈喇,回语曰喀喇;蒙古语谓池曰淖尔,回语曰库勒。
I. 蒙古帝国与鞑靼利亚
II.莫斯科公国-俄罗斯沙皇国
2.1莫斯科公国的崛起(1242-1533)
2.2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1547-1666)
III.满清统一中国
3.1北元(1368-1578)
3.2卫拉特(Oirat)(1454-1649)
3.3 18世纪前的哈萨克,布哈拉,希瓦和叶尔羌(1346-1652)
3.4满清(1583-1646)
3.5沙俄在黑龙江的扩张(1632-1659)
3.6准噶尔汗国的崛起(1653-1684)
3.7中俄尼布楚条约(1656-1689)
3.8清朝平定青海和西藏(1690-1727)
3.9 中俄恰克图条约(1700-1728)
3.10“西伯利亚堡垒线”的建立(1718-1753)
3.11清朝讨伐准噶尔的开始(1712-1734)
3.12准噶尔的溃败(1745-1761)
I. 蒙古帝国与鞑靼利亚
Mongolian Empire & Tataria
中国北部边疆的形成,首先要从八百年前的蒙古帝国说起。
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铁木真(BorjiginTemujin,孛儿只斤氏,读作“bó ěr jì jǐn”)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落,于1206年在斡难河(今鄂嫩河,Onon R.)源头建立“大蒙古国”,成为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
从1219年至1259年的40年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通过三次西征,极大的扩展了蒙古人的版图。
第一次西征(征服中亚):
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五百人规模的商队出使花剌子模帝国(Khwarazmian Empire),在经过讹答剌(Otrar)时,当地土官亦纳勒术(Inalchuq,海尔汗)在苏丹摩诃末(ShahAla ad-Din Muhammad,其实应该叫“沙”,摩诃末其实是对“默罕默德”的音译)的默许下以间谍罪处决了整个商队,并将截取的财物在布哈拉(Bukhara)出售,该事件导致了蒙古的第一次西征。
1219年6月,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出发西征花剌子模,史称蒙古第一次西征。很快,在1220-1221年间花剌子模被蒙古大军征服。1220年速不台(Subutei)和哲别(Jebe)奉命追击西逃的苏丹摩诃末,后又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钦察草原(今伏尔加河下游一带),1223年于伽勒伽河(Kalka R.,今乌克兰马里乌波尔Mariupol以北)战役中击溃基辅罗斯(Kiev Russ)诸国与钦察(Kipchaks)的联军。
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5,成吉思汗西征)
第二次西征strong>(入侵欧洲):
1227年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去世,其第三子窝阔台(Ogedei)即位。1236年春,蒙古以拔都(Batu,成吉思汗大儿子术赤(Joci,读作“zhú chì”)的次子)为主帅,发动了对东欧的征伐,史称蒙古第二次西征,又称“长子西征”,或拔都西征。
此次西征灭亡了基辅罗斯,而后在莱格尼察(Liegnitz,波兰西南部城市)击溃波兰与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今天德国的前身)的联军,前锋远达奥地利维也纳近郊。1241年,窝阔台汗去世,拔都因汗位继承问题撤军东归,而后窝阔台的大儿子贵由(Güyük)继承汗位,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建立汗国,史称钦察汗国(Golden Horde,俄罗斯文献称“金帐汗国”)。
蒙古帝国的第二次西征(1236-1243,拔都西征)
第三次西征(征服中东):
1248年,贵由汗去世,1251年托雷(Tolui,成吉思汗的第四子)的长子蒙哥(Mongke)继承汗位。1253年,蒙哥汗以木剌夷(以伊朗里海南部阿拉穆特堡Alamut Castle为中心的伊斯兰阿萨辛派Assassins)不肯对蒙古称臣朝贡,派遣弟弟旭烈兀(Hulagu)率大军西征中东地区,自己则随后集中兵力征服南宋。
1256年蒙古大军渡过阿姆河后即有所向披靡之势,攻灭了木剌夷,基本征服波斯。1258年蒙古军队攻占报达(Baghdad,今巴格达),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灭亡。1259年,旭列兀继续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军叙利亚,1260年攻占阿勒颇(Aleppo),叙利亚(阿尤布王朝)统治者纳昔尔放弃大马士革(Damascus),逃往埃及。此时蒙古汗去世的消息传来(1259年8月蒙哥汗于钓鱼城战死),旭烈兀班师回朝,留下部下怯的不花(Kitbuqa)守卫叙利亚。9月,埃及军队在阿音札鲁特(Ain Jalut,今以色列Ma'ayan Harod)大败蒙古军,怯的不花战死,蒙古帝国在中东的扩张基本结束。
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1253-1260,旭烈兀西征)
蒙哥汗去世后,蒙古帝国内部开始分裂并逐渐走向瓦解。漠南的忽必烈(Kublai,托雷第四子)与漠北的阿里不哥(Ariq Boke,托雷第七子)发生争夺蒙古汗位的战争,最终忽必烈于1264年获胜,而蒙古帝国也趋向分裂出四大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其中窝阔台汗国于14世纪初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瓜分。
14世纪初的蒙古帝国
此时蒙古成为一个横跨亚欧两洲的全球帝国,最大疆域曾达到约2400万平方公里,亚欧的多国历史被蒙古人改写,欧洲人(尤其是东欧人)开始将蒙古帝国扩张时期进入欧洲的草原民族称为鞑靼人,这些游牧民族的游牧区域在欧洲人早期绘制的地图里称为鞑靼利亚(Tartaria)
亚和鞑靼利亚
(截取自1701年版Moll Herman的“A system of geography; or, A new &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earth in all its empires, kingdoms and states”)
II. 莫斯科公国-俄罗斯沙皇国
Grand Dutchy of Moscow-Tsardom of Russia
俄罗斯,俄语写作为“Россия”,英语为“Russia”,日本人称其为“露西亚”帝国,为蒙古第二次西征时征服的基辅罗斯(Kiev Russ)发展而来,中国人称为“俄罗斯”,源于最先接触俄国人的蒙古人或达斡尔人的语言习惯于在R前面加上“O”的发音。旧时的上海人将“Russia”也译为“罗宋”,这是“罗宋汤”的由来。
2.1莫斯科公国的崛起(1242-1533)
历史上对白帐汗国(White Horde)和蓝帐汗国(Blue Horde)的划分存在多种说法,这里,采用哈萨克人的说法,白帐汗国指代金帐汗国的东部斡儿答(Orda)的领地,蓝帐汗国则指代昔班(Shiban)的领地。
13世纪中后期的金帐汗国
1312年,昔班家族的月即别(Mohammed z-Beg,又称乌兹别克)成为金帐汗国君主,正式定都新萨莱(别儿哥萨莱Sarai Berke,今伏尔加格勒附近),开始推崇伊斯兰教,东欧的蒙古人逐渐完成伊斯兰化,并被当地突厥人同化,月即别的军队被称为乌兹别克军,人民称为乌兹别克人,这是“乌兹别克”的由来。
15世纪初开始,金帐汗国走向解体,先后独立出了喀山汗国(Kazan Khanate,兀鲁·默罕默德于1438年),克里米亚汗国(Crimean Khanate,哈吉格莱于1443年),阿斯特拉罕汗国(Astrakhan Khanate,卡西姆于1459年)。原来的金帐汗国改称“大帐汗国”(Great Horde),名义上仍对独立的几个汗国保有宗主权。
1428年昔班家族的阿布海尔汗(Abul Khayr)在托博尔河以西的图拉城(Tura,今俄罗斯秋明附近)称汗并率部南下中亚,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Uzbek Khanate,又称阿布海尔汗国)。1468年阿布海尔汗在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战争中战死,阿布海尔汗死后不久,伊巴克汗(Ibak Khan)在西伯利亚称汗,在鄂毕河中游与托博尔河之建立起西伯利亚汗国(Sibir Khanate,明朝称“失比尔”),定都成吉-图拉(Chimgi-Tura,今俄罗斯秋明)。
1470年的金帐汗国(大帐汗国)
于此同时,从15世纪末开始,罗斯逐渐摆脱了蒙古鞑靼人的统治,并以莫斯科公国(Muscovy)为中心不断发展成为莫斯科大公国(Grand Dachy of Moscow)。1472年,莫斯科大公国反抗大帐汗国征税,大帐汗国阿黑麻汗(Ahmed Khan)率兵征讨,1480年在乌格拉河(Ugra R.)与莫斯科军队隔河对峙,未能渡河,征讨失败,后阿黑麻汗在1481年被伊巴克汗在西伯利亚秋明一带所杀,金帐汗国(大帐汗国)灭亡,莫斯科公国实际已获得独立。
此后,通过兼并诺夫格罗德共和国(1478),特维尔大公国(1485),普斯科夫共和国(1510),沃洛科拉姆斯克(1513),梁赞大公国(1521)和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1522),莫斯科大公国极大地扩大了领土。
16世纪初的莫斯科大公国
(参考张芝联《世界历史地图集》和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后,俄罗斯沙皇国(Tsardom of Russia)建立,简称沙俄。1552年和1556年,俄罗斯先后吞并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
1581年,斯特罗加诺夫家族(Stroganov Family)在沙皇的支持下,招揽哥萨克领袖叶尔马克·齐莫菲叶维奇(Yermak Timofeyevich),开始向西伯利亚汗国发起进攻。1582年10月,叶尔马克突袭西伯利亚汗国,占领了额尔齐斯河边西伯利亚汗国的首都卡什里克(Qashliq, 1495年由成吉-图拉迁都至此),汗国最后一任大汗库楚汗(Kuchum Khan)逃到巴拉宾草原(Baraba Steppe,在今俄罗斯南部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之间),1598年,俄国人在鄂毕河流域的塔拉城(Tara,即今俄罗斯塔拉市)附近彻底击败了库楚汗的部队,扫清了俄国向东扩张的障碍。
沙俄在征服西伯利亚汗国后,为加强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统治,首先于1586年和1587,在原来的成吉-图拉和卡什里克附近先后构筑起秋明(Tyumen)和托博尔斯克(Tobolsk)两座要塞(英文称“Ostrogs”)。在原来西伯利亚汗国的北部地区又建立别列佐夫(Beryozovo, 1593年)和曼加泽亚(Mangazeya, 1601年),东部建立苏尔古特(Surgut, 1594年),塔拉(1594年)和那利姆(Narym, 1596年),以巩固对鄂毕河下游的涅涅茨人(Nenets)以及鄂毕河中游的奥斯蒂亚克人(Ostyak)的统治。而后,溯鄂毕河而上建立托木斯克(Tomsk, 1604年),并在1605年到达叶尼塞河,顺河而下到达瑟姆河(Sym R.)。
1598年的俄罗斯沙皇国,要塞及建城时间
两年后,曼加泽亚的哥萨克人和皮货商们也向东探险到达图鲁汉河和叶尼塞河的汇流处,建立图鲁汉斯克(Turukhansk, 1607年)。到1610年为止,来自图鲁汉斯克的人们已经到达叶尼塞河入海口,顺叶尼塞河逆流而上也到了瑟姆河流域。
为了加强对当地的征服,叶尼塞河流域的叶尼塞斯克(Yeniseysk, 1619年)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Krasnoyarsk, 1628年)两座要塞先后建立。而后,俄国人沿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来到勒拿河流域,1632年建立雅库茨克(Yakutsk)。不久,俄国人进入贝加尔湖流域。
俄政府在1638年成立雅库茨克督军府,雅库茨克此后成为俄国进一步向东北亚远征的基地。1639年,俄国人抵达因迪吉尔卡河(Indigirka R.)流域,并建立彼得什维尔斯克(Petershvirsk)。
1641年,波默尔人(Pomors)米哈伊尔·斯塔杜欣(Mikhail Stadukhin)率领一支探险队前往因迪吉尔卡河的一条支流探勘,而后沿着因迪吉尔卡河进入北冰洋,1644年他们在克雷姆河(Kolyma River)设置了冬季营地(在今中克雷姆斯克附近)。1649年,另一位波默尔人谢苗·迭日涅夫(Semyon-Dezhnev)的探险队抵达阿纳德尔河河口,并建立阿纳德尔村。
17世纪40年代开始,俄国人开始进入贝加尔湖流域,先后在贝加尔湖周围建立了上安加尔斯克(Upper Angarsk, 1646年),巴尔古津堡(Barguzin, 1648年),伊尔库茨克(Irkutsk, 1652年),色楞格斯克(Slenginsk, 1663年),1666年又在今乌兰乌德一带修建了冬居地,基本控制了贝尔加湖一带。
1598年-1666年俄罗斯沙皇国在西伯利亚的东扩
(要塞及建城时间)
1652年,俄国探险家伊凡·堪察基(Ivan Kamchaty)的先遣队被派往科雷马(Kolymsk)逗留了两年,1658年,他翻过山岭来到品仁纳湾(Pezhina Bay),1659年到达堪察加半岛(Kamchatka Peninsula),这是“堪察加半岛”的由来。
III. 满清统一中国
时间回到十四世纪,目光转回中国。
1260年,忽必烈称帝,自立为大蒙古国第五代大汗。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寓意中华正统,定都大都(今北京)。
14世纪中叶,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走向崩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1368年元惠宗(托欢特穆尔, Toghon Temur)由大都出逃上都(元朝陪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多伦县西北),不久大都被明军攻陷,元朝灭亡,元惠宗后又逃往漠北,自称“北朝”,高丽人称其为“北元”。
1388年,孛儿只斤·也速迭儿(Yisudar)弑君称汗,尊号“卓里克图汗”,位于蒙古高原西部的卫拉特部(Oirat)开始与蒙古本部分裂,1402年后明朝称蒙古本部为“鞑靼”,称卫拉特为“瓦剌”。
1434年,卫拉特首领绰罗斯·脱欢(Choros Toghon)攻打蒙古太师阿鲁台(Arughtai),阿鲁台被杀,1438年,由阿鲁台拥立的阿岱汗(孛儿只斤·阿岱)也被脱欢杀死,蒙古被卫拉特短暂统一。1449年,脱欢之子也先(Choros·Esen)在土木堡战役中击败明朝军队,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次年明英宗被释放。
1454年也先死后,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重回蒙古权利中心,但蒙古各地已形成部落割据格局。
1487年,16岁的达延汗(Dayan Khan,孛儿只斤·巴图蒙克)开始亲政,1506年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建立六个万户,即左翼的察哈尔(Chahar,察罕儿),喀尔喀(Khalkha,哈喇哈)和兀良哈(Uriankhai,黄毛),右翼的鄂尔多斯(Ordos,袄儿都司),土默特(Tumed,满官嗔)和永谢布(Yngsiyeb,应绍不)。
六万户的喀尔喀共有12部,内5部居住于喀尔喀河(哈拉哈河)以东,为达延汗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的封地,外7部位于喀尔喀河以西,为达延汗第十一子格哷森札札赉尔的封地,这是“喀尔喀”的由来。达延汗死后,喀尔喀内5部向南迁徙,成为漠南蒙古“内喀尔喀五部”,而外7部则留守故地。
16世纪初的蒙古诸部
(参考《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达延汗的孙子阿剌克汗(孛儿只斤·阿岱)时期,1524年兀良哈人叛乱,首先围攻了库里叶兀鲁思(Kuriye ulus)。1531年,阿剌克汗召集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孛儿只斤·俺答)等部众对兀良哈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先后在不儿罕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和勺儿合勒(Jurgal,克鲁伦河源头附近)两次击败兀良哈,肯特山一带的兀良哈领地被喀尔喀万户吞并,一部分兀良哈人则向西逃往杭爱山,后来又迁居唐努山及金山(阿尔泰山)一带,在这一带的兀良哈人即后来清朝所称的“乌梁海”人。
1547年,库登汗(孛儿只斤·达赉逊)即大汗位,统领左翼蒙古察哈尔部,此时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开始崛起,成为右翼蒙古首领,左翼蒙古被迫东迁至辽河一带。
16世纪中叶的蒙古诸部
(参考《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晚年的阿勒坦汗皈依藏传佛教,1578年他赴青海与格鲁派(黄教)首领索南嘉措喇嘛会面,阿勒坦汗尊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后索南嘉措追认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为第一世达赖喇嘛,自己为第三世达赖喇嘛,这是“达赖喇嘛”的由来。
自此,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始在蒙古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至17世纪末,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活佛也逐渐形成,即前藏(拉萨及周边地区,也称“卫”)的达赖喇嘛,后藏(日喀则及周边地区,也称“藏”)的班禅额尔德尼,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
3.2 卫拉特(Oirat)(1454-1649)
卫拉特,Oirat,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其为“瓦剌”,清朝称其为“厄鲁特”(其实“厄鲁特”只是卫拉特早期的一个部落),在哈萨克和俄罗斯的历史文献中称其为“卡尔梅克”人(主要指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的卫拉特人,也泛指卫拉特人)。
蒙古卫拉特部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林木中百姓”的一部分。
1454年,卫拉特首领绰罗斯
至17世纪初,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成为卫拉特的四大部,其他部落主要依附于四大部。各部之间采用会盟制度(丘尔干),形成一个松散的联盟,盟主一般由和硕特部首领担任。
和硕特部拜巴噶斯(Baibagas)在16世纪末继承成为卫拉特丘尔干会议盟主,他与自己的四个弟弟(昆都仑乌巴什,图鲁拜琥(固始汗),色棱哈坦巴图尔(札萨克陀音),布颜鄂特欢)合称“五虎”。
主要的卫拉特部落及其分布如下:
和硕特部(Khoshut):孛儿只斤氏,首领拜巴噶斯(??-1640, Baibagas,孛儿只斤·拜巴噶斯),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尔的后裔,主要游牧于天山北麓。
和硕特部世系
(哈尼诺颜洪果尔->拜巴噶斯(昆都仑乌巴什/图鲁拜琥(固始汗)/布颜鄂特欢)->鄂齐尔图汗,拍自《卫拉特史纲》,红框标记为本文所提及的人物)
土尔扈特部(Torghut):姓氏不详,首领和鄂尔勒克(??-1643, Kho Orluk),1628年以前主要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岭(珠尔库珠山)以南地区。
土尔扈特部世系
(拍自《卫拉特史纲》,红框标记为本文所提及的人物)
准噶尔部(Dzungar):又称为绰罗斯部,绰罗斯氏,首领哈喇忽剌(??-1634,Khara Khula,绰罗斯·哈喇忽剌,又叫多和沁),以和布克沙里(今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为中心,北至额尔齐斯河上游,东至阿尔泰山,南至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部世系之一
(孛罕->脱欢(托欢)->也先(额森)->哈喇忽剌->巴图尔珲台吉,拍自《卫拉特史纲》,红框标记为本文所提及的人物)
杜尔伯特部(Dorbod):绰罗斯氏,与准噶尔部同源,首领达赖台什(??-1638,Dalai Taisi,绰罗斯·达赖台什),早期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后向西迁徙至额尔齐斯河中游至伊希姆河(Ishim R.)上游。
杜尔伯特部世系之一
(拍自《卫拉特史纲》,红框标记为本文所及的人物)
辉特部(Khoid):伊克明安氏,原来游牧于阿尔泰山东南部,附牧于杜尔伯特部,后来大部分迁移至珠尔都斯(也称裕勒都斯,今巴音布鲁克)一带。
1619年卫拉特蒙古诸部的大致分布
1625年,和硕特部的两个堂兄弟拜巴噶斯与吹库尔(也有学者认为是准噶尔部的楚琥尔乌巴什(楚库尔)与其昆弟拜巴珠)发生遗产纠纷,准噶尔部哈喇忽剌和杜尔伯特部首领达赖台什先后充当调解人。1627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的儿子书库尔岱青和吹库尔在一起游牧,不知什么原因,冲突双方发生变化,达赖台什誓言杀死吹库尔。
1628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土尔扈特部及部分杜尔伯特以及和硕特牧民开始向西迁移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并打败了当地的诺盖人,俄国人称其为“卡尔梅克汗国”。1630年3月底,达赖台什来到亚依克河(Yaik R.,即乌拉尔河)攻打吹库尔,吹库尔被杀。
17世纪初,也即在沙俄吞并西伯利亚汗国并开始向叶尼塞河流域扩张后不久,卫拉特人与东扩的俄国人在鄂毕河流域不时产生冲突。例如在1634年,为报复俄国人在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扩张,达赖台什攻打了俄国的秋明。
据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莫斯科Сепуховская大街15号)馆藏资料(待进一步确认),这一时期,卫拉特人曾与俄国人谈判,确定双方以鄂木河(Om R.)与鄂毕河(Ob R.)上的黑角沿线为界,以北属俄国,以南属卫拉特人。
同时,卫拉特人还统治了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明朝称乞儿乞思),由于受到俄国人的挤压,17世纪一部分吉尔吉斯人开始向南迁移到了巴勒喀什淖尔(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及特穆儿图淖尔(今伊塞克湖)一带,卫拉特人称在特穆儿图淖尔地区的吉尔吉斯人为“布鲁特”人。
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剌于1634年去世后,传位于长子巴图尔珲台吉(Erdeni Batur,绰罗斯·和多和沁,“珲台吉”为蒙古王族的头衔)。1637年,卫拉特联军远征青海后,作为丘尔干盟主的和硕特图鲁拜琥(Torobaikhu,固始汗)留守青海,成为青海和硕特(大和硕特),未迁移的和硕特人以鄂齐尔图汗(Ochirtu Khan,拜巴噶斯的长子)为首领,被称为小和硕特。
和硕特鄂齐尔图汗和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共为丘尔干盟主,两人被称为“和约尔台吉(二台吉)”。
此后,卫拉特开始形成两大军事联盟,即以鄂齐尔图汗和巴图尔珲台吉为首的东南集团,以及以鄂齐尔图汗的叔叔昆都仑乌巴什、弟弟阿巴赖台吉联合杜尔伯特部形成的西北集团。
17世纪40年代末的卫拉特各部游牧领地大致分布图
(参考剌德纳巴达喇《咱雅班第达传》,乌云毕力格《17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地研究》和马大正《卫拉特史纲》,图中,黄色为和硕特,紫色为准噶尔(绰罗斯),紫红色为土尔扈特,蓝色为杜尔伯特,淡蓝色为辉特,嫩绿色为吉尔吉斯人,橙色为兀良哈人)
3.3 18世纪前的哈萨克,布哈拉,希瓦和叶尔羌
再来看看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Chagatai)创立的察合台汗国。
由于西部和中地区和东部伊犁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察合台汗国最终在1346年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察合台汗国被伊斯兰化的突厥贵族控制,以撒马尔罕为首都,1370年,西察合台可汗合不勒沙(Khabul Shah)被贴木儿(Timur)处死,西察合台汗国被帖木儿帝国(Timurid Empire)取代。
东察合台汗国则继续坚持以传统的蒙古游牧社会为主,以亦力把里(今新疆伊犁)为首都,波斯人称东察合台汗国为蒙兀儿斯坦(Moghulistan,即“蒙古人的地方”),而在中国的史籍中则常以其国都为名,先后被称为别失八里(1389-1418年,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1418-1478年,今新疆伊犁)和吐鲁番(1478-1570年,今新疆吐鲁番)。
前文讲到1428年昔班家族的阿布海尔汗(Abul Khayr)从西伯利亚南下中亚,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也称月即别汗国或阿布海尔汗国)。
1456年白帐汗国一系的贾尼别克汗(Janibek Khan)与其弟弟克列汗(Kerei Khan)率部从乌兹别克汗国出走,当时的东察合台大汗也先不花二世(Esen Buqa II)将这部分出走的乌兹别克人安置在楚河(Chu R.)流域,而后这部分乌兹别克人开始自称哈萨克(意为冒险者或叛逆者)。
1468年阿布海尔汗在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战争中战死,此后大部分的乌兹别克汗国民众归属了贾尼别克汗,成为哈萨克人,留下的乌兹别克牧民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乌兹别克人。
1500年,阿布海尔汗之孙昔班尼(Shaybani)攻下帖木儿帝国首都撒马尔罕(Samarkand),重新建立乌兹别克人的汗国,贴木儿帝国灭亡。1561年从撒马尔罕迁都布哈拉(Bukhara)后,被称为布哈拉汗国(Bukhara Khanate)。
1512年,花剌子模绿洲(咸海南部的那片绿洲)的逊尼派穆斯林发动起义,摆脱萨菲王朝(今伊朗)什叶派统治,拥立原来乌兹别克汗国王族伊勒巴斯(Ilbars)为汗,建立希瓦汗国(Khiva Khanate)。贴木儿的曾孙巴布尔(Babur)则在乌兹别克人的驱逐下,于1525年率军攻入北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
1514年,东察合台汗国(明朝此时称吐鲁番)大汗速檀阿黑麻(Ahmad Alaq)之子赛德(又称萨亦德,Sultan Said Khan)在叶尔羌(Yarkand,今新疆莎车)建立叶尔羌汗国(Yarkand Khanate),东察合台汗国分裂。之后,赛德相继征服了巴达克山和帕米尔高原南部的瓦罕地区,并一度深入到俾路支斯坦(Balochistan,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
随后,赛德又领兵进攻克什米尔,突入克什米尔腹地,逼近斯利那加,但在当地军民的反抗下于1533年撤军,返回叶尔羌途中在斗拉特别奥里地(Daulat Beg Oldi,今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什约克河源头)得高原病病死。1570年,叶尔羌汗国的第三任君主阿布都克木(Abdul Karim)派遣其四个弟弟率军东征东察合台汗国(吐鲁番),俘虏马速汗(Mansur Khan),东察合台汗国灭亡。
16世纪中叶的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和叶尔羌汗国
再来看下哈萨克。
分别建立布哈拉和希瓦汗国的乌兹别克人开始适应在河中地区定居的生活,而贾尼别克汗及其后裔带领下的哈萨克人则继续坚持在锡尔河以北游牧,其所游牧的区域也被称为哈萨克草原(Kazakh Steppe)。
到1530年不剌失汗即位的时候,哈萨克人实际已处于割据的状态,东部哈萨克草原由不剌失汗领有,西部则归阿赫默德汗领有,而以杜古姆汗为首的哈萨克人占据了七河地区(今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这三个区域的哈萨克人逐渐发展成哈萨克草原的三个“玉兹”(Zhuz,突厥语,意为“部分”或“方面”)。
七河地区的哈萨克人被称为“大玉兹”(Uly Zhuz,即乌鲁玉兹,也称大帐哈萨克),位于哈萨克草原中部的哈萨克人被称为“中玉兹”(Orta Zhuz,奥尔塔玉兹,也称中帐哈萨克)而位于哈萨克草原西部的哈萨克人被称为“小玉兹”(Kishi Zhuz基希玉兹,也称小帐哈萨克)。
16世纪末开始,卫拉特人向西迁徙,不断进入哈萨克草原。17世纪20年代,卫拉特人(主要是杜尔伯特部)已经在哈萨克草原的托博尔河,伊施姆河一带游牧了。1635年,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刚即位,即率军攻入哈萨克草原,当时的哈萨克额什木汗(Esim Khan)亲自迎战,其子杨吉尔(Salqam Zhangir)在作战中失利被俘,后杨吉尔逃脱,返回哈萨克草原。
17世纪30年代的哈萨克草原部落大致分布
1643年,巴图尔珲台吉又与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组织了五万联军远征哈萨克,双方各有胜负,游牧于七河地区的哈萨克大帐开始向卫拉特人臣服。1652年,鄂齐尔图汗进攻阿拉套山附近的吉尔吉斯人,命其子噶勒达玛攻打哈萨克人,哈萨克杨吉尔汗在此次战斗中战死,哈萨克人又处于分裂割据之中。
元明时期把东北的渔猎名族统称为女真人(Jurchen),女真人一般被认为源自三千多年前的“肃慎”,隋唐时称“靺鞨”(读作“mò hé”),辽金时称“女真”,到了明朝初期女真人接受明朝招安归顺,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明朝在其驻地先后设立建州三卫(即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由明朝受封世袭镇守边疆地区。
1583年,建州左卫领袖觉昌安(Giocangga,爱新觉罗氏)与其子塔克世(Taksi)被明朝误杀,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Nurhaci)由此起兵复仇,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的其他部族,海西女真和部分野人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在辽宁抚顺新宾县)称天命汗,国号“金”(区别于原来的金朝,史称“后金”)。
1626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Hong Taiji)继承汗位,1628年,皇太极两次出征蒙古的察哈尔部,库登汗的曾孙林丹汗(孛儿只斤·林丹,又称“呼图克图汗”)因反对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与其他信奉黄教的蒙古部族产生嫌隙,漠南蒙古各部纷纷归顺后金,甚至加入对林丹汗作战。1632年,林丹汗和外喀尔喀部却图汗(孛儿只斤·绰克图,又称为“绰克图汗”)率部进入安多(今青海),征服青海的鞑靼土默特部。
1634年,皇太极在1634年改沈阳为“盛京”,又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定满语(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将蒙古文字借来创制满文)为国语,同年,作为蒙古大汗并统领察哈尔部的林丹汗病死于祁连山夏日塔拉大草滩。1635年,多尔衮率军前往招降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和遗孀苏泰(叶赫那拉氏)献蒙古传国玉玺出降后金,大蒙古国正式宣告灭亡。
1636年,漠南蒙古诸部尊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早期俄国人称中国皇帝为博格达汗,称中国人为博格达人),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于当年率军入侵朝鲜,直取朝鲜京城汉阳城(今韩国首尔),1637年,朝鲜仁祖李倧向皇太极投降,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17世纪初,藏传佛教格鲁派已经在卫拉特地区广泛传播,但同时,噶举派的藏巴汗(丹迥旺波)、苯教土司顿月多吉、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以及喀尔喀部却图汗逐渐形成反格鲁派联盟,格鲁派在乌思藏的宗教地位岌岌可危。1634年卫藏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喇嘛和罗桑却吉坚赞喇嘛(即后来的四世班禅喇嘛)遣使绕道青海前往卫拉特求援。
1636年秋,固始汗率领一万卫拉特联军从伊犁出发远征青海,以和硕特部为主力,准噶尔部为左翼,土尔扈特部为右翼,越过黑达河大沼泽进入青海,1637年正月突袭在青海湖北岸的却图汗,却图汗在哈尔盖被擒杀,和硕特部控制安多(青海)。
1637年秋,固始汗以香客身份赴拉萨会见五世达赖喇嘛,为安抚藏巴汗,固始汗相约与藏巴汗以及达赖喇嘛一同派遣联合使团联络清朝。1639年5月,固始汗率军抵达康区,攻克甘孜、德格等地,次年十一月擒获白利土司顿月多吉。1641年,固始汗假意撤军返回青海,随后又秘密挥师入藏,藏巴汗的前藏部队被轻松击溃,1642年二月,藏巴汗在日喀则出降。
和硕特部在青海和乌思藏(卫藏)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和硕特汗国”,但卫藏地区仍然交由五世达赖管理,而和硕特部控制着卫藏的军事大权。
朝清的联合使团以咱雅班智达和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率领,1639年从卫藏出发,期间又绕道卫拉特,联络和硕特部的鄂齐尔图汗和阿巴赖台吉等,走了整整三年,才终于在1642年十月到达盛京(沈阳),这个时候作为朝清一方的藏巴汗都已经被固始汗消灭了。
1638年的清帝国及其周边形势
1643年,皇太极病死,其第九子福临(顺治帝)即位,由其叔多尔衮摄政。1644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顺治帝将首都迁至北京。
1645年,固始汗尊罗桑却吉坚赞为师,赠以“班禅博克多”的尊号,藏传佛教格鲁派确认他为第四世班禅喇嘛,并追认宗喀巴(第一世达赖喇嘛)的徒弟克主杰为第一世班禅,这是“班禅喇嘛”的由来。
1646年,固始汗与卫拉特各首领共23人又联名奉表贡清朝,清朝向固始汗“赐甲胄弓矢,俾辖诸厄鲁特”。
3.5沙俄在黑龙江的扩张(1632-1659)
再来看看黑龙江流域。
俄罗斯沙皇国自1632年建立雅库茨克以后,便以此为基地,开始频繁南下黑龙江流域。1636年,伊凡·莫斯科维奇率舰队航行至鄂霍茨克海,并向南航行至黑龙江河口。
而后金在基本统一了黑龙江下游地区之后,重点开始征伐黑龙江上游的索伦部(达斡尔人)。1639年12月,由于已经归顺的索伦部首领博穆博果尔不朝贡,皇太极派索海等发兵征讨。1640年9月,为彻底铲除博穆博果尔的势力,皇太极又派席特库等再次征讨索伦部,博穆博果尔被俘虏,其余索伦部落纷纷归顺。
1641年,沙皇命因诺雷·拜格提洛夫找到一条通往中国的路并测绘维季姆河及其支流,直至黑龙江河口的地图,拜格提洛夫沿勒拿河南行至黑龙江水域并绘制了草图。以此为基础,1643年夏,雅库茨克长官费奥多尔·戈洛文(Fyodor Golovin)派波雅科夫(Vassili Poyarkov)带领百余名哥萨克越过斯塔诺夫山脉(Stanovoy Range,即外兴安岭),冬天到达结雅河(Zeya River,清朝称“精奇里江”)。1644年2月,多尔衮派俄罗塞臣、沙尔虎达再度出兵索伦部,黑龙江上游的反清势力基本被肃清,索伦部被纳入清朝统辖。同年夏天,波雅科夫进入石勒喀河(Shilkar R.)流域,并前行至黑龙江口。
1649年春,勒拿河畔的哥萨克盐商哈巴罗夫(Yerofey Khabarov)自费组建武装队伍,从勒拿河和奥廖克马河到达黑龙江支流乌尔卡河(鄂尔河)河口(该地区当时为达斡尔人首领拉夫凯的领地)。
17世纪中叶的黑龙江流域的原住民部族分布
(参考吉田金一《17世纪中叶黑龙江流域的原住民》)
1650年冬,哈巴罗夫开始在黑龙江北岸建立要塞,命名为阿尔巴津(Albazino,即后来的雅克萨), 1651年9月29日到达乌苏里江口的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附近,后沿着黑龙江抵达赫哲人(俄国称阿枪人)的居地乌扎拉村,在当地构筑营寨,起名“阿枪斯克”(Achansk)。
10月8日哈巴罗夫与宁古塔章京海色率领的清军发生战斗,即乌扎拉村之战,虽然清军人数占绝对优势,但几乎没有任何火器,而沙俄士兵则大多配有火绳枪,清军战败,这是沙俄军队与清朝军队的第一次冲突。
哈巴罗夫于1652年8月退回至精奇里江口,并在此过冬。1653年秋,德米特里·季诺维也夫(Dimitry Zinoviev)的150人的增援部队赶到,因不服从指挥,哈巴罗夫被逮捕。季诺维也夫留下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Onufriy Stepanov)指挥留守的部队,带领其余部队押解哈巴罗夫回莫斯科,后在哈巴罗夫的报告中将黑龙江正式命名为“阿穆尔河”(Amur River)。
清朝吸取乌扎拉村之战的教训,1653年在宁古塔(今吉林梅林市长汀镇)设立昂邦章京,沙尔虎达为首任章京,并开始征招朝鲜“鸟铳”手对俄作战。1654年夏,轻车都尉明安达礼自北京统兵赴东北,配合沙尔虎达出征。5月,清-朝联军与斯捷潘诺夫率领的几百名哥萨克部队在厚通江(今松花江)一带遭遇,在清-朝联军的强大火力下,俄军沿黑龙江撤退至上游呼玛河口的卡莫拉城堡(库马斯克,Kamora Fortress)过冬。朝鲜称此次战役为“第一次罗禅征伐”,“罗禅”即当时朝鲜对俄国人的称呼。
1655年3月,明安达礼率清军猛攻卡莫拉城堡(库马斯克),后因粮草不支于四月中旬撤退。
17世纪中叶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1658年,清廷再次征调朝鲜“鸟铳”手,6月沙尔虎达率清-朝联军从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出发,不久在黑龙江与厚通江(今松花江)江口遭遇俄军,俄军溃败,斯捷潘诺夫战死。此即朝鲜所称“第二次罗禅征伐”。1659年,沙尔虎达去世,其子巴海继父业任宁古塔昂邦章京。巴海率军溯黑龙江上行,扫清了黑龙江上游的哥萨克残部,焚毁阿尔巴津城堡,但回师后未在此驻军。
3.6准噶尔汗国的崛起(1653-1684)
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于1653年临终前指定自己的第五子僧格(Sengge)为继承人。1656年,12岁的噶尔丹(Galdan,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与僧格同父异母)赴卫藏拉萨大昭寺接受五世达赖喇嘛灌顶,此后去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拜四世班禅喇嘛为师,班禅喇嘛去世后,他又回到大昭寺追随达赖喇嘛,期间与同为达赖喇嘛学生的桑结嘉错(1679年就任第五任第巴)结为好友。
1661年,和硕特部阿巴赖台吉和鄂齐尔图汗发生冲突,失败后退往亚依克河(今乌拉尔河)与土尔扈特人同牧。两年后,和硕特部昆都仑乌巴什和杜尔伯特部达延鄂木布也率部众西迁至伏尔加河游牧。西北部的卫拉特人逐渐淡出额尔齐斯河中下游流域。
1670年,卫拉特准噶尔部首领僧格被同父异母的兄弟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杀害,噶尔丹从西藏返回,取得僧格旧部的拥戴,并在其叔叔楚琥尔乌巴什(楚库尔)以及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的支持下,在阿尔泰山地区击败了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车臣被杀,卓特巴巴图尔逃往青海。
1673年,噶尔丹又向其叔叔楚琥尔乌巴什发动进攻,但未能得胜,只得求救于鄂齐尔图汗。三年后噶尔丹再次进攻楚琥尔乌巴什,楚琥尔乌巴什被击败,不久,噶尔丹又率部进攻鄂齐尔图汗,1676年底,鄂齐图汗在沙喇伯勒被俘虏,噶尔丹基本统一了天山以北的卫拉特诸部。
准噶尔部世系之二
(巴图尔珲台吉->僧格/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拍自《卫拉特史纲》,黄色标记为本文所提及的人物)
1678年,五世达赖喇嘛赐予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称号,准噶尔汗国(Dzungar Khanate)正式建立,同年,噶尔丹又出兵征服隶属于叶尔羌汗国的哈密,吐鲁番和焉耆(Karasahr,读作“yān qí”)。
而此时的叶尔羌汗国正爆发伊斯兰黑色派和白山派的内乱。1670年,叶尔羌汗国君主伊斯玛业勒(Ismail Khan)大力扶植黑山派,镇压白山派,白山派阿帕克和卓(Afaq Khoja,伊达雅图勒拉)远走乌思藏求助于五世达赖及桑结嘉措,五世达赖致信给噶尔丹,希望他帮助阿帕克和卓返回叶尔羌。
1680年,噶尔丹在阿帕克和卓的协助下直取叶尔羌,俘虏伊斯玛业勒并将其监禁于伊犁,并在叶尔羌汗国扶植阿帕克和卓傀儡政权。
同时在1680年,哈萨克的头克汗(Tauke Khan,杨吉尔之子)即位,两年后,噶尔丹开始进攻哈萨克,一路攻城掠地,势不可挡,直入锡尔河北岸,但被头克汗击败,退回准噶尔。
1683年,噶尔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统兵再次进攻锡尔河中上游,攻陷塔什干城,俘获头克汗的儿子,如此,哈萨克人的城镇相继被准噶尔人攻破,1684年准噶尔人攻下塞兰城(Sairam,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南塞兰市),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及锡尔河中上游一带均被准噶尔人占据。
17世纪80年代的准噶尔汗国
3.7中俄尼布楚条约(1656-1689)
清军进攻卡莫拉城堡的第二年,即1656年,阿法纳西·帕什科夫(Afanasy Pashkov)经贝加尔湖到达石勒喀河,在尼布楚河口处建立要塞,称涅尔琴斯克(Nerchinsk),即清朝后来所称“尼布楚”。
1665年,被流放到叶尼塞斯克的波兰人尼基弗尔·切尔尼戈夫斯基(Nikifor Chernigovsky)组织84位哥萨克人来到被毁的阿尔巴津,建立起自己的小王国,取名“Jaxa”(即“雅克萨”),后来他得到俄国政府赦免,被任命为阿尔巴津城管事。而此时的清朝正忙于平定南方的三藩之乱,无暇北顾。
1681年,三藩之乱被彻底平叛,1683年,清朝即设立黑龙江将军,扩建位于黑龙江和精奇里江(结雅河)河口的瑷珲城(读作“ài hún”,旧瑷珲城,在今黑龙江东岸)。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开始全面出兵前的准备,首先将精奇里江流域的结雅斯克堡、多隆斯克堡等俄国据点摧毁,至1684年雅克萨城已成为俄军在黑龙江流域的一座孤城。
1685年,清廷分别致书雅克萨俄官和沙皇,晓谕云:“今尔等若撤至雅库地方,以雅库(编者注,即雅库茨克)为界,于该地捕貂纳税,不入我界,悉行送还我逃人,我亦将尔属降人送回,……若执迷不悟仍行顽抗,则大军进剿,定将毁灭雅克萨城,尽除尔众,彼时追悔莫及矣”【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类似于现在人民日报的“勿谓言之不预也”)。
不久,彭春率领清军三千人围攻雅克萨,并于5月25日发起总攻,俄军投降,此时的阿尔巴津总督阿列克谢·托尔布津(Alexei Tolbouzine)被清军遣归尼布楚,发誓不再返回雅克萨。清军回防后,正值从托博尔斯克赶来援助雅克萨的由六百余名哥萨克组成的拜顿军团到达尼布楚。
8月下旬,托尔布津率领俄军重返雅克萨,重修雅克萨城堡。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奉命率军重新攻打雅克萨,7月20日,清军开始围困雅克萨城,9月,托尔布津中炮身亡,拜顿继任督军。
正在雅克萨城被围之时,俄国信使尼基弗尔·文纽科夫于9月下旬到达北京,向清朝呈送了彼得大帝的国书,希望双方停战,互相派遣使臣商谈两国定界,还称:“为求和好而议定边界之事,伊大使随后来奏,不久即可到达”【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
11月24日,文纽科夫携带清朝致沙皇的国书离京回国。12月,萨布素奉命撤围,此时在被清军围困5个月后,雅克萨城内原有的826名俄军只剩150名。1887年5月,清军再次后撤20里。
而早在1686年2月5日,俄国已任命御前大臣戈洛文(即原雅库茨克长官)为全权大使,率使团从莫斯科启程前往远东与清朝谈判,并于1887年9月中旬抵达贝加尔湖东南的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
得知俄国使团抵达边境的消息,1888年5月30日,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公舅舅佟国纲及耶稣会士徐日升(Tomas Pereira,葡萄牙人)、张诚(Jean-Francois Gerbillon,法国人)等人启程取道喀尔喀蒙古前往色楞格斯克会谈。
而此时的喀尔喀蒙古正在经历内乱。
清朝初年,原来格哷森札札赉尔领有的外喀尔喀7部已演变为3大部,即扎萨克汗部,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1684年,扎萨克图汗部发生内乱,部分属民逃往土谢图汗部,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拒绝向扎萨克图汗成衮交还逃逸人口,二人结仇。
1686年,成衮去世,其子沙喇继位扎萨克图汗。1687年,沙喇与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结盟对抗土谢图汗,同年秋天,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得知沙喇动向,联络阿拉善的罗卜藏衮布拉布坦,领兵一万出击扎萨克图汗部,沙喇被杀,在扎萨克汗部的噶尔丹胞弟多尔济扎布也被杀,沙喇之弟策旺扎布即位扎萨克图汗。
1688年,土谢图汗得知俄国使臣戈洛文已抵达色楞格斯克,且俄军仅有五百士兵,便派弟弟巴图尔率军四千人包围了乌丁斯克和色楞格斯克,但不久噶尔丹开始东征喀尔喀,巴图尔匆匆撤军返回草原。
1688年5月,噶尔丹发兵以讨伐土谢图汗为名,领兵三万出科布多,东征喀尔喀三部。7月下旬索额图的清朝使团到达喀尔喀蒙古克鲁伦河附近,为战火所阻,奉命返京。
准噶尔军队轻松击溃了喀尔喀右翼的扎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部,又战胜了土谢图汗长子噶勒丹多尔济的部队。至8月30日,噶尔丹已横扫喀尔喀全境,扎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举族南迁,逃入清朝边界,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和哲布尊丹巴一世(罗布藏旺布札木萨,察珲多尔济之弟)败走内蒙古苏尼特地界(今内蒙古锡林郭勒一带),寻求清朝保护。9月,喀尔喀三部正式归附清朝,康熙帝准其内附,并为之安插牧地。
而此时叶尔羌汗国叛乱,噶尔丹立即回军,但不待噶尔丹回到准噶尔,留守本土的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已经平定了叛乱,噶尔丹开始猜忌策妄阿拉布坦,不久策旺阿拉布坦的弟弟索诺布阿拉布坦被噶尔丹暗杀,策妄阿拉布坦率五千部众逃往博尔塔拉,并击败了噶尔丹亲率的两千追兵,之后噶尔丹被阻于阿尔泰山以东的科布多地区。
1689年年初,戈洛文派秘书官伊凡·洛吉诺夫绕道尼布楚经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抵达北京,双方约定以尼布楚为谈判地点。7月31日,索额图等率清朝使团抵达尼布楚城附近,8月19日,戈洛文率俄国使团抵达尼布楚。
结合耶稣会士和俄外交文献的记载,8月22日的第一次正式会谈,戈洛文提出以阿穆尔河(Amur R.清朝称“黑龙江”)为界,被索额图拒绝,主张以贝加尔湖为界。23日再次会谈时,戈洛文提出以布列亚河(Breya R.,清朝称“牛满江”)或结雅河(Zeya R.,清朝称“精奇里江”)为界,索额图表示清朝愿以尼布楚为界,即以石勒喀河(Shilka R.)和音果达河(Ingoda R.)为界,可将尼布楚(Nerchinsk)划给俄国,双方激烈争论,会谈中止。
24日起,双方各派译员,提出各自方案,经多次磋商,基本同意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9月1日,双方在外兴安岭东北部的诺斯山脉(Noss M.)的划界问题上产生争议,诺兹山分北段和南段,诺兹山北段沿海岸一直向北延伸至北极,南段位于乌第河以南,俄国人问是按北段还是南段划界,清朝大臣们不了解情况,说是北段,被俄国人严辞拒绝,双方最终商定乌第河谷留待日后再解决。
1689年尼布楚会谈中俄边界线方案谈判过程
(参考《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俄方文献)、《耶稣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尼布楚谈判的日记》和《张诚日记》(中方随行耶稣会士日记))
(图中,黄线为17世纪80年代初沙俄的实际控制线;绿线为戈洛文先后提出的4种划界方案,即分别以阿穆尔河(黑龙江),布列亚河(牛满江),结雅河(精奇里江),以及雅克萨为界;橙线为索额图等先后提出的划界方案,即分别以贝加尔湖,尼布楚(涅尔琴斯克),诺兹山(北段)为界;红线为最后达成的边界线,即以额尔古纳河,石勒喀河,格尔毕齐河和石大兴安岭(外兴安岭)为界;黄色区域为参考拉丁文版《尼布楚条约》界于兴安岭(诺斯山)与乌第河之间的待议区)
9月7日的第二次正式会谈,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俄国称《涅尔琴斯克条约》),同意以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两国国界以格尔必齐河河源沿“石大兴安岭”直达入海,界于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的地区待议。条约中明确使用“中国”一词指代清朝,国体意义上的“中国”正式出现在国际文件上。以下,自1689年后的“中国”或“清朝”均意指中国。
《尼布楚条约》拉丁文原件影印件(中方撰写俄方保存本),俄方的腊印章已融化
3.8清朝平定青海和西藏(1690-1727)
1690年,噶尔丹驻地科布多发生大旱,噶尔丹被迫率军东征,此时,策妄阿拉布坦乘虚占据了准噶尔本部,噶尔丹的兵源和粮饷被断,于是再次向东出征喀尔喀蒙古。6月21日,噶尔丹在乌尔会河击败清军,此后一路乘胜追击,兵锋直指距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峰市克尔克腾旗之西)。七月,康熙帝御驾亲征,9月4日,清兵与准噶尔军会战于乌兰布通,噶尔丹兵败,但得以从容撤退逃回科布多。
1691年,噶尔丹遭到策妄阿拉布坦攻击,粮食物资被抢空,但在拉萨的第巴桑结嘉措(联系上下文,桑结嘉措与噶尔丹同为五世达赖喇嘛的弟子)的支持下,得以与策妄阿拉布坦议和。
1695年5月,噶尔丹在再次进军喀尔喀,抵达克鲁伦河流域,1696年,清军分三路北上,康熙帝亲率中路军进抵克鲁伦河,噶尔丹闻讯率主力避走,遭遇费扬古所率西路清军,两军决战于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噶尔丹战败,妻子亦战死。
1697年三月,康熙帝前往宁夏组织对噶尔丹的包围,清兵进抵狼居胥山,噶尔丹之子塞卜腾巴尔珠尔被费扬古擒获,是年闰三月十三日,噶尔丹死于科布多,至此,清完全控制了喀尔喀。
噶尔丹去世后,甘丹颇章第巴桑结嘉措代表五世达赖遣使授与策妄阿拉布坦“珲台吉”称号,并对外承认了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实际五世达赖在1682年已圆寂,因当时西藏仍在与拉达克和不丹开战,桑结嘉措依照五世达赖遗愿,隐瞒其死讯长达十五年之久)。
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的“珲台吉”后不久,便派大策零西征打击哈萨克,侵入哈萨克草原南部,攻占塞兰城,又进占额尔齐斯河以西的哈萨克草原。约在1700年左右,准噶尔出兵重新控制了天山南路,不再立叶尔羌汗,叶尔羌汗国至此彻底并入准噶尔汗国。
1705年,青海和硕特拉藏汗率兵南下拉萨,桑结嘉措被抓,后被处死。
1715年,俄国军队沿额尔齐斯河而上,开始在亚梅什湖附近修筑亚梅舍(Yamyshevo)要塞,。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策零敦多布(大策零敦多布,以下简称大策零)包围了亚梅舍沃要塞,俄军被驱逐,要塞被准噶尔人摧毁。同年,大策零又率六千准噶尔军从和阗(今新疆和田)出发,昼伏夜行,经阿克塞钦,秘密潜入卫藏,发动了史上堪称奇迹的长途奔袭战。1717年12月2日,大策零攻占拉萨,拉藏汗被杀,准噶尔在卫藏建立统治,并一路东进占领了波密。
1718年,清廷自四川出兵,但是被大策零击败。1720年,清廷再次发兵,以恂勤王胤禵(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兵分三路出击青海,10月16日,大策零兵败逃回准噶尔。康熙帝以康济鼐、阿尔布巴、颇罗鼐等为噶伦,共同管理卫藏。1724年,康熙帝亲撰“御制平定西藏碑”碑文,刻立于布达拉宫门前。
1722年底,康熙帝去世,雍正帝(胤禛,四阿哥)即位。1723年,罗卜藏丹津(固始汗之孙,拉藏汗的叔叔)联合青海蒙古各部并联络准噶尔一起反清,自称“达赖珲台吉”。雍正帝派年羹尧,岳钟祺率军西征,1724年,罗卜藏丹津被岳钟祺击败,逃往准噶尔汗国。
事后,清廷置青海办事大臣(后改驻地为西宁,又称为西宁办事大臣),总理青海事务,规定蒙古人在黄河以北游牧,藏人在黄河以南游牧。1727年,又置西藏办事大臣(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监理卫藏政务。
3.9中俄恰克图条约(1700-1728)
1700年,沙俄为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与瑞典爆发战争,史称“大北方战争”,沙俄全面击溃瑞典,1703年沙俄开始在涅瓦河口兴建彼得保罗要塞(Peter & Paul Fortress),后发展成为圣彼得堡,1713年-1714年彼得一世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1721年,彼得一世自称皇帝,即彼得大帝,创立俄罗斯帝国,简称“帝俄”。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界得到确认,但是自额尔古纳河以西的边界尚未划分,清朝希望能够尽早划定该边界。
1725年,彼得大帝离世,他的女儿叶卡捷琳娜一世即位沙皇。8月11日,叶卡捷琳娜一世派遣萨瓦·卢古辛斯基(Sava Raguzinsky)为特遣驻中国全权大臣,来北京谈判通商和边界问题。
萨瓦使团于1726年底抵达北京,双方在北京进行了六个月的谈判,达成了原则性的初步协议,决定蒙古北部的中俄边界由两国代表在边境上举行专门会议商谈划定。
1727年6月,萨瓦抵达恰克图以东10km的布尔河畔,与清朝代表继续谈判边界问题。时任清朝首席代表为隆科多,另有策凌,四格和图里琛三人。7月3日,双方正式会谈,隆科多坚持清朝主张的以安加拉河为界,收回被俄国蚕食的贝加尔湖周边的蒙古牧地,萨瓦则宣称俄国欧洲部队即将东调。
此时,隆科多私抄玉牒案被揭发,雍正帝以大不敬罪将其押回北京,由策凌充代首席代表。隆科多离去不久,策凌即按萨瓦所题划界方案达成协议。8月30日,双方签订划界条约,以签约地点布尔河为名,称《布连斯奇界约》。
《布连斯奇界约》签订后,中方派侍前侍卫瑚毕图,喀尔喀君王那彦泰会同俄国界务官格拉什诺夫勘定恰克图以东至额尔古纳河畔的边界,设立界标63个,10月24日互换界约于额尔古纳河上游的阿巴哈依图(即1911年《中俄满洲里条约》中称的阿巴该图)山麓,称《阿巴哈依图界约》。同时,中方派大臣四格,员外郎宝福,台吉额尔布坦,会同俄国界务官阔留赤甫勘定恰克图以西至沙毕那依岭的边界,设立界标24个,11月8日互换界约,称《色楞格界约》。
双方代表根据在北京达成的原则性协议和已签订的《布连斯奇界约》,拟成全面性条约的草案,报请本国政府批准后,于1728年6月25日在恰克图签字互换生效,即《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条约》重申《布连斯奇界约》的两国划界原则,而《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乌第河以南外兴安岭以北地区继续待议。
1727年中俄布连斯奇界约
(参考Li Narangoa《Historical Atlas of Northeast Asia 1590-2010》,图中红线为1689年《尼布楚条约》确定的中俄东部边界,黄线为1727年前俄罗斯沙皇国的实际控制线,橙线为1727年《布连斯奇界约》确定的中俄边界线)
3.10“西伯利亚堡垒线”的建立(1718-1753)
在18世纪初,哈萨克头克汗基本统一了哈萨克,并分别任命三个人管辖三个玉兹,即以图列(又译秋勒,或迪乌尔)管辖大玉兹,以卡兹别克管辖中玉兹,以艾佳克(又译阿依铁开,或阿依迪亚克)管辖小玉兹,头克汗本人则驻于突厥斯坦城(Turkistan,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
1718年春,进入哈萨克草原的准噶尔军队在巴尔喀什湖东北阿亚古斯河畔与哈萨克人遭遇,哈萨克人战败,从此准噶尔人占据了阿亚古斯河东北部毕叶河至哈屯河之间的草原地带。不久,哈萨克头克汗去世,赛买克汗继承汗位,各玉兹开始各自为政。当时赛买克汗和库什克汗统治中玉兹,统治大玉兹的是卓勒巴尔斯汗,统治小玉兹的是阿布勒海尔汗。18世纪20年代初,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被推举为大汗。
1723年春,装备精良的准噶尔大军又出其不意地出现塔拉斯河畔,大玉兹的哈萨克人在准噶尔的猛烈攻击下四散逃命,1724年,准噶尔军队推进到锡尔河流域,先后攻占了突厥斯坦,塞兰,塔什干等城镇,兵锋已到达哈萨克草原西部小玉兹的领地。此时的哈萨克人已失去了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大玉兹和中玉兹的部分部落被迫臣服于准噶尔汗国。
不愿接受准噶尔统治的哈萨克人部分向南逃亡,进入乌兹别克人的领地;一部分小玉兹的哈萨克人渡过恩巴河,攻占了卡尔梅克人(西迁的卫拉特人)在乌拉尔河流域的部分领地;中玉兹的部分哈萨克人向北迁徙,一直到奥里河和乌伊河,赶走了当地的许多巴什基人。从1723年直至1728年哈萨克人重新组织起来抵抗准噶尔人的五年大逃难时期,被哈萨克人成为“大灾大难之年”。
绘制于18世纪三十年代的准噶尔汗国地图(雷纳特1号图)
(为托忒文地图,18世纪初瑞典炮兵雷纳特(Johan Gustav Renat)在波尔塔瓦被俄国俘虏流放西伯利亚,后又被准噶尔人掳走,1734年带着两幅地图回到瑞典,据雷纳特称,该托忒文地图是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凌亲自绘制)
自18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向俄国提出保护申请,1730年,阿布勒海尔汗遣使前往圣彼得堡,称代表整个哈萨克族臣服于俄国。1731年底,一些小玉兹部落的贵族宣誓加入俄罗斯帝国国籍,不久,中玉兹西部的塞买克汗也宣誓臣服俄国,中玉兹东部的巴拉克汗仍坚持独立。1734年,阿布勒海尔汗又派遣使团抵达圣彼得堡,表示整个哈萨克名族的臣服。
1735年8月,俄国军队占据了巴什基人的领地奥里河口,建立奥伦堡城(今奥尔斯克)。1736年左右,塞买克汗去世,阿布勒班毕特汗(头克汗的次子)和阿布贲共同掌管中玉兹西部部落。
1738年,阿布勒海尔汗被要求前往奥伦堡再次宣誓臣服俄国,俄国基本完成对哈萨克小玉兹的兼并。1740年,阿布勒班毕特汗和阿布贲又在奥伦堡宣誓臣服于俄国,不久,巴什基人首领卡拉萨尔卡带领部分哈萨克人袭击准噶尔,同年12月,继承汗位的噶尔丹策零(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派出约1.5万人的部队攻入哈萨克草原进行报复,准噶尔人甚至在1741年伊施姆河的一次战斗中俘虏了中玉兹首领阿布贲,中玉兹各部又向准噶尔屈服称臣。
在准噶尔的不断打击下,1742年,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第三次宣誓臣服俄国,中玉兹的巴拉克汗和阿布勒班毕特汗也宣誓臣服俄国。
1748年8月,中玉兹巴拉克汗在一次冲突中击毙了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两年后又被人毒死,阿布贲逐渐成为中玉兹真正的首领。
为增强对哈萨克人的控制力,至18世纪后半叶,俄军已经构筑成一条从古里耶夫(Guryev),乌拉尔斯克(Uralsk),奥伦堡(Orenburg),奥尔斯克(Orsk),鄂木斯克(Omsk),一直到乌斯季卡缅因诺尔斯克(Ust-Kamenogorsk,清朝称“锵格图喇”)的堡垒线,并继续往南推进,构筑堡垒。
18世纪末的西伯利亚堡垒线
于此同时,17世纪末开始,在布哈拉汗国的费尔干纳地区,信仰伊斯兰苏菲主义的和卓们开始了领地自由化。约1710年左右,费尔干纳地区的明格部落首领沙鲁克(Shahrukh)开始反抗宗教政权,并于1740年摆脱了布哈拉汗国的统治,定都浩罕,建立浩罕汗国(Khokand Khanate)。
3.11清朝讨伐准噶尔的开始(1712-1734)
早在1712年,康熙帝就派遣图里琛出使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卫拉特土尔扈特部,以赞扬土尔扈特部向清朝纳贡,同时也为孤立准噶尔。也就在中俄恰克图边界谈判的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病死,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
1728年,《恰克图条约》正式签订后,清廷收到新即位的彼得二世给雍正帝的国书,正式得知新沙皇即位的消息,清朝决定派遣使团赴俄国祝贺彼得二世即位。1730年2月7日,侍郎托时(Toshi)率领的清朝使团(包括奉旨报聘土尔扈特部的满泰使团),从恰克图进入俄国,在护送官伊万·格拉祖诺夫的陪同下,取道色楞格斯克前往莫斯科。而就在1730年1月18日,彼得二世已经病逝,由其姑母安娜·伊万诺夫娜继承皇位。
1731年1月14日,托时使团进入莫斯科。托时受命在向俄国枢密院递交公函时传达雍正帝的口谕,口谕内容包括四点:一,通知俄国,清朝决定派军队讨伐准噶尔;二,清朝平定准噶尔后将就与俄国接壤的准噶尔地区的划定与俄国协商;三,希望俄国对逃入俄境的准噶尔平民严加控制,将准噶尔领主和宰桑交还给清朝;四,请俄国为赴土尔扈特部的满泰使团提供方便【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中译本】。
3月8日,托时使团携带着女皇赠送给雍正帝的礼物离开莫斯科,于7月18日到达托博尔斯克。于此同时,满泰使团离开莫斯科赴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完成使命后于9月5日抵达托博尔斯克,与托时会合,1732年2月14日自恰克图入境回国。
1731年雍正帝又派内阁学士德新等出使俄国,以祝贺安娜即位沙皇。当年夏季德新使团从恰克图进入俄国,10月8日,抵达伊尔库茨克,1732年1月18日与返回的托时使团相遇于楚雷姆河(Chulym R.)畔的恰尔达特村。2月18日德新使团抵达托博尔斯克后,在外务委员会秘书巴库宁的陪同下于4月27日进入彼得堡。德新使团在彼得堡期间,再次向俄国通报清军将征伐准噶尔,同时还提及乌第河争议地区划界问题。
1730年托时出使俄国路线图
于此同时,1731年六月,噶尔丹策零在和通泊之战中打败傅尔丹所部清军,1732年,噶尔丹策零,策零敦多布(小策零敦多布,以下简称小策零)东征喀尔喀,进兵至克鲁伦河。六月,清额附策凌在光显寺之战中大败准噶尔军。1734年,噶尔丹策零遣使与清廷议和,双方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
3.12准噶尔的溃败(1745-1761)
清准在相安无事了10年后,准噶尔陷入内乱。
1745年,准噶尔爆发瘟疫,噶尔丹策零病死,其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即位,长子达尔扎则与之争位,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后来被杀,达尔扎即位。众人不服喇嘛达尔扎的统治,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和辉特部纷纷要摆脱绰罗斯部(准噶尔部)而独立。大策零的孙子达瓦齐和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密谋拥立策妄远什(噶尔丹策零第三子)为可汗,事情败露,二人逃奔哈萨克。1753年,达瓦齐趁达尔扎不备,偷袭伊犁,达尔扎被杀,达瓦齐即位。
不久,达瓦齐又与阿睦尔撒纳反目,1754年,阿睦尔撒纳投降清朝。1755年,乾隆帝分两路发兵准噶尔,北路军以班第(孛儿只斤氏)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西路军以永常(董鄂氏)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五月,清军进占伊犁,达瓦齐败退至格登山(今昭苏与哈萨克斯坦边界),又逃至乌什,被乌什伯克霍集斯诱擒后缚送清军。
原逃亡到准噶尔的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联系上下文,固始汗的孙子,1724年在青海叛乱失败后逃亡准噶尔)也被清军抓获,至此准噶尔汗国覆灭。达瓦齐和罗卜藏丹津被送至北京,被乾隆帝赦免,两人均留居北京,达瓦齐被封为绰罗斯和硕亲王。
清军平定伊犁后,西征大军陆续撤回内地,仅留少量兵力驻防伊犁,乌鲁木齐等地。1755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叛逃至楚呼楚(今新疆塔城),与其旧部相约反叛清朝。班第在东撤时被叛军围困,突围不成后自刭。乾隆帝闻讯,以策楞为定西将军,再次发兵,讨伐阿睦尔撒纳。
1756年三月,策楞重新攻占伊犁,阿睦尔撒纳逃至哈萨克阿布赉汗处。1757年,阿布赉向清朝称臣纳贡,阿睦尔撒纳又经锵格尔图喇逃至俄国境内,年底在托博尔斯克染天花而死。
接下来,大小和卓出场了。
波罗尼都和霍集占为原白山派阿帕克和卓的曾孙,哥哥波罗尼都被称为“大和卓”,弟弟霍集占被称为“小和卓”。1755年清军攻克伊犁后,定北将军班第释放了被准噶尔囚禁的大小和卓兄弟,并命波罗尼都去天山南路招抚旧部。但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霍集占乘机从伊犁返回叶尔羌,劝说哥哥波罗尼都举兵自立。波罗尼都起初不愿背叛清廷,但后来霍集占杀死副都统阿敏道,并自称“巴图尔汗”,波罗尼都只能就范,史称“大小和卓之乱”。
1758年秋,定边将军兆惠(乌雅氏)统兵三千进攻叶尔羌,次年1月,大破大小和卓军队,大小和卓向西逃往葱岭(帕米尔高原)。兆惠进入喀什噶尔后,派参赞大臣明瑞(富察氏)和都统富德(瓜尔佳氏)等率军追击大小和卓。
明瑞于闰六月帅两千人启程进入葱岭,由色勒库尔过哈喇库勒(今塔吉克斯坦喀拉湖),前锋九百人在霍斯库鲁克岭(后称和什库珠克,在喀拉湖以北)追上大小和卓的六千余人部队,明瑞且战且走,才击退和卓兵。七月初,富德在喀喇乌苏与明瑞会合,七月九日,清兵追至阿尔楚尔(今塔吉克斯坦穆尔加布区东南),与和卓兵鏖战一日,大小和卓向西败退。
十一日,富德与明瑞等率兵一千余人,进至伊西洱库尔淖尔(今塔吉克斯坦叶什勒池),和卓军溃败,大小和卓仅携几百人继续向西越过大岭,逃入巴达克山,富德则继续率军追剿至巴达克山边境衮都附近,巴达克山苏丹素勒坦沙(清史中的称呼,很可能是对“苏丹”的音译)将大小和卓杀死后交换给清军,而波罗尼都之子萨木萨克(Samsaq)则被奶妈带走,辗转逃亡至浩罕汗国。
至此,西至巴尔喀什湖南至葱岭的西域地区被纳入清朝版图,1761年,乾隆亲撰碑文,在伊犁格登山树立“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即“格登纪功碑”。又于葱岭伊西洱库尔淖尔东岸树立“御制平定回部伊西洱库尔淖尔勒铭碑”,即“乾隆纪功碑”。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
(中)大清帝国的北方疆域
各种清朝驻防图,带你探究北疆易被攫取的根源
(下)中国北方边界的形成
海量的定界地图,带你厘清中国北疆的定界始末
自1689年以来的中国北方边界
红线为1689年《尼布楚条约》确定的中俄国界
橙线为1727年《布连斯奇界约》确定的中俄国界
白线为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时“准噶尔汗国”实际控制的西部边界,即清朝文献确认的清朝西部边界
黄线为1858年《瑷珲条约》确定的中俄国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得到清政府正式确认)
绿线为1860年《北京条约》确定的中俄国界(1861年《中俄勘分东界约记》勘定,1886年《中俄珲东界约》更正)
青线为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约记》确定的中俄国界
洋红线为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由1882年的《伊犁界约》和1883年的《科塔界约》确定的中俄新国界
蓝线为1882年《喀什噶尔界约》和1884年《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记》确定的中俄国界
淡黄线为1911年《中俄满洲里界约》更新的满洲里地区的新的国界
嫩绿线为1914年俄国的保护国“乌梁海共和国”(俄国称乌梁海边疆区)与外蒙古的边界
银白线为1915年《中俄蒙协约》确认的外蒙古自治地区的边界(外蒙古包含原库伦,乌里雅苏台及科布多所辖地区,该边界为未定界,未勘定)
粉红线为1926年及1932年苏联与外蒙古划定的“唐努图瓦共和国”和外蒙古的边界
紫线
以下,人名均加粗显示,首次出现的人名附加下划线,中国人名,姓在前,外国人名,姓在后,重要地名以蓝色字体显示,图片点开均可看大图。游牧部落如“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哈萨克汗国”等边界极不稳定,相关边界线仅供参考。
为便于理解本文提到的众多地名,借用清末徐松所著《西域水道记》中的注解,如下:
凡山,国语(即满语)曰阿林,蒙古语曰鄂拉,回语(即维吾尔语)曰塔克,西番语(即藏语)曰里;凡水,国语曰穆珂,准语(即准噶尔语)曰乌苏,回语曰苏,西番语曰楚,译语有作兀孙,兀速者,皆乌苏之转音也;凡岭,国语曰达巴罕,蒙古语,回语曰达巴,西番语曰拉;凡河,国语曰毕喇,蒙古语曰郭勒,回语谓自成之河曰达里雅,施人力者曰谔斯腾;蒙古语谓黑曰哈喇,回语曰喀喇;蒙古语谓池曰淖尔,回语曰库勒。
IV.大清帝国的西北疆域
4.1清朝统一西域后的西北边界
4.2七河地区
4.3布鲁特部落区
4.4葱岭(帕米尔地区)
V.清朝对北部疆域的行政管辖
5.1黑龙江将军辖区和吉林将军辖区
-5.1.1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的设立
-5.1.2库页岛
5.2察哈尔,归化城,内扎萨克蒙古,阿拉善,额齐纳,达里冈厓牧场
5.3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
-5.3.1喀尔喀四部
-5.3.2唐努乌梁海
-5.3.3科布多
5.4伊犁将军辖区(西域新疆)
-5.4.1伊犁将军辖区的军事驻防
-5.4.2天山南北卡伦
5.5巡边
5.6清朝巡边的废弛
IV.大清帝国的西北疆域
通过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和1727年的《布连斯奇界约》,沙宾达巴哈以东的中国北部和俄国的边界已厘清。以下,介绍十八世纪后半叶的清朝的西北疆。
4.1清朝统一西域后的西北边界
1759年,清朝统一西域后,哈萨克中玉兹和大玉兹先后遣使归附清朝,而清朝对西北疆域分界的基本原则是按准噶尔旧有疆域厘定西北疆界。“当知准噶尔全部悉我疆域”【《清高宗实录》卷五四三,第17页】,“凡(准噶尔)旧有游牧,皆我版图”【《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四,第31页】。
1756年和1759年,清廷两次颁谕命侍郎何国宗等前往哈密以西的西域调查地理,考察山川地名,1761年7月编纂成《皇舆西域图志》初稿,厘定西域天山南北疆域并划定区划。在1760年至1770年间又在康熙《皇舆全览图》基础上进行补订,由传教士蒋友仁(Michel Benoist)绘制成《乾隆内府舆图》(又称《乾隆十三排图》)。
1760年的乾隆内府舆图
(满文地图,舆图囊括了东欧、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以及阿富汗在內的地理信息,来自大英博物馆印度办公室文档,红框为雷纳特2号地图绘制范围,蓝色边缘为后添加的辅助线,以便理解乾隆地图所绘制的地理范围)
以下,主要依据《大清会典图》(1684年-1899年编撰),《大清一统志》(1686年-1842年编撰),《平定准噶尔方略》(1755年-1770年编撰),《皇舆西域图志》(1756年-1783年编撰),《清朝通志》(成书于1787年),《西陲总统事略》(1802年-1808年),《清高宗实录》(1799年编撰),《西域水道记》(成书于1819年),《新疆识略》(成书于1820年),
沙宾达巴哈以西的阿穆哈河一带在平定准噶尔以后归入清朝版图,居住着乌里雅苏台将军直辖的十佐领,十佐领以东为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所属的十三佐领。十佐领往南,过哈屯河为阿勒坦淖尔乌梁海(辖两个佐领),再往西南过额尔齐斯河进入哈萨克中玉兹的游牧区,过勒布什进入哈萨克大玉兹的游牧区,到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地区,纳林河流域直至帕米尔地区为布鲁特(吉尔吉斯)人的游牧区。
1772年清朝西部的乌梁海地区,哈萨克地区和布鲁特(吉尔吉斯)地区
(原在伏尔加河及乌拉尔河一带游牧的卫拉特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于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举部东归,被乾隆帝安插于特克斯流域游牧,原部分牧地成为哈萨克小玉兹的主要牧场)
由清朝文献,从沙宾达巴哈到葱岭(帕米尔高原)几个重要的分界地标如下:
阿穆哈河-察罕米哈河汇合处,阿勒坦河-哈屯河汇合处
三音诺颜部所属十三佐领的牧地西邻阿勒坦淖尔乌梁海二旗,北至阿穆哈河(今俄罗斯阿巴坎河Abakan R.)和察罕米哈河(今俄罗斯切罕河Chekhan R.)汇合处与俄罗斯为界,乌里雅苏台将军直辖的十佐领北至阿勒坦河(今俄罗斯比亚河Biya R.)和哈屯河(今俄罗斯卡通河Katun R.)汇合处与俄罗斯为界【嘉庆《大清一统志》卷132,《乌里雅苏台统部》;嘉庆《大清会典图》卷132,《唐努乌梁海图说》】。
白河,镪格尔图喇
游牧于阿勒淖尔周围和哈屯河一带的乌梁海人,清朝称之为阿勒坦淖尔(阿尔泰淖尔,今俄罗斯捷列茨科耶湖Teletskoye L.)/span>乌梁海,阿勒坦淖尔乌梁海西面与俄国的交界点在恰雷什河(Charysh R.)的支流白河(今俄罗斯别拉亚河Belaya R.)。从白河往西南,中俄分界点在额尔齐斯河畔的锵格尔图喇(今俄罗斯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Ust-Kamenogorsk)。
1756年,准噶尔宰桑根久什卡等人逃往俄国,清军“追赶他们一直到白河,进入了俄国边境”【《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第299,301页】。1757年,清军追捕阿睦尔撒纳,“至俄罗斯境之锵格尔图喇,遣人告之,十八日,俄罗斯喀丕坦等至额尔齐斯河滨相见”【《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2,第1-6页】。
喀喇玛岭,爱古斯河
锵格尔图喇西边的中俄交界点在布昆河(今哈萨克斯坦布康河)至喀喇玛岭(今哈萨克斯坦喀尔巴山),1757年,清朝将军富德追捕阿睦尔撒纳时曾带兵“在喀拉玛岭驻扎”,并在岭西“古尔班察尔一带,俱安设卡伦防守”【《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5,第25页】。
塔尔巴哈台的西北部从喀喇玛岭过楚克里克河(今哈萨克斯坦科克佩克特河)以爱古斯河(今哈萨克斯坦阿亚古斯河Ayagoz R.)与哈萨克中帐为界【徐松《西域水道记》,卷4:“爱古斯河。。。。。。河东距塔尔巴哈台四百余里,与哈萨克以此河为界”】
清朝统一西域后的西北边界(北部)
巴勒喀什淖尔
伊犁地区西北,西南分别与哈萨克中帐,大帐及浩罕交界。清代文献记载,伊犁西路“北至巴勒喀什淖尔(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Baklkhash L.)接左哈萨克界【和珅等《大清一统志》,卷415】,“(巴勒喀什)淖尔之北为哈萨克界”【《清朝通志》,卷27,《地理略》】。
塔拉斯河以西,哈喇布拉岭
从巴尔喀什湖北岸至塔拉斯河(Talas R.)的西端,然后沿塔拉斯河西南的哈喇布拉岭到纳林河;塔拉斯河下游两岸,伊犁河南的古尔班阿里玛图(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地,都是清朝的领土【《皇舆西域图志》,卷26,《水》,卷13,《疆域》】。
纳林河以西,鄂斯,噶布兰岭和苏提布拉克岭
喀尔噶尔地区西部自纳林河(今吉尔吉斯斯坦纳伦河Naryn R.)起,与浩罕,巴达克山交界。纳林河南岸图古斯塔老(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古兹-托罗区Toguz-Torou首府卡扎尔曼Kazarman)一带是布鲁特萨喇巴哈什部(编者注,即萨尔巴噶什部)的牧地,西与浩罕连界【《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6,第8-10页,卷58,第13-16页】。
喀什噶尔内属布鲁特额德格纳部游牧于阿赖岭北的鄂斯(今吉尔吉斯斯坦奥什Osh),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鄂斯为浩罕汗国武力侵占,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朝使臣鮙穆齐图(读作“tɑ mù qí tú”)出使浩罕,浩罕许诺退出鄂斯,但浩罕却迟迟不肯交还鄂斯,浩罕的实际控制线推进至鄂斯与古勒沙(今吉尔吉斯斯坦古里察Gulcha)之间的噶布兰岭、苏提布拉克岭,被清朝默许。【《清高宗实录》卷666,卷678,卷715,卷719,徐松《西域水道记》,卷1】
衮都,沙克达喇
什克南(今塔吉克斯坦霍罗格Khorog)和瓦罕(Wakhan)两个部落分布于帕米尔河的南北两岸,以及喷赤河的东西两岸,均为巴达克山的附属部落。嘉庆时,什克南部落分布在喷赤河两岸,关于什克南,《新疆识略》称其为“外裔”,是“界外之地”。
关于“衮”部落,《清实录》记载其亦非清朝喀什噶尔所属,“衮”为帕米尔西南部贡特河中游地区,衮都(Gunt)在光绪十六年版《中俄交界全图》(洪钧)第七页上作“棍特”,即今塔吉克斯坦贡特(Gunt)。沙克达喇(Shahdara)部落,为贡特河(Gunt R.)支流沙克达喇河(Shahdara R.)中游的牧场,属什克南,画在界外。《西域图志》记载:“叶什勒库勒,旧对音为伊西洱库尔,地以水名,在阿喇楚勒西南二百里,叶什勒库勒淖尔西南,北高峰对峙,北山有小径通安集延,其西限以大岭,逾岭以南通拔达克山界”(《西域图志》卷17《疆域》)。即清朝在帕米尔的西界在伊西洱库尔淖尔(叶什勒池)的大岭。
布才拱巴什
葱岭南部今帕米尔河以南的瓦罕部,驻牧于瓦罕帕米尔。《新疆识略》称其为“外裔”,和霍罕(即浩罕),什克南等作为“界外之地”。
据许景澄《帕米尔图说》载:“瓦罕帕米尔之南,小帕米尔之西,自布才拱巴什(Bazai Gumbaz,《大博弈》中译作“波咱拱拜”)以西,瓦罕河左右皆其地。地为拔达克山所属瓦罕所居。今属于阿富汗,其南为因都库什山(兴都库什山Hindu Kush rang),为全帕(帕米尔)极南之界。瓦罕帕米尔,所居的瓦罕部落是清朝的藩部,画在界外。瓦罕帕米尔与小帕米尔合处的布才拱巴什以东为我国领土,画入界内。”
另据《新疆图志》记载:“包子滚拜子在阿富汗、坎巨提及中国连界之处”(见《新疆图志》卷8《国界四》)。此处,包子滚拜子即布才拱巴什。
清朝统一西域后的西北边界(南部)
4.2七河地区
七河地区,指的是流向巴勒喀什淖尔(巴尔喀什湖, Balkhash L.)的七条河流形成的地区,七条河包括伊犁河(Ili R.),卡拉塔尔河(Karatal R.),阿克苏河(Akasy R.,区别于新疆境内的阿克苏河Aksu R.),萨尔坎河(Sarkan R.),巴斯坎河(Baskan R.),列普瑟河(Lepsy R.)和爱古斯河(阿亚古斯河,Ayaguz R.),哈萨克人称该地区为“Zhetysu”(“七条河流”的意思),俄国人借此音译为“Semiryechye”。
七河流域图
前文提到,1456年白帐汗国一系的贾尼别克汗率部从乌兹别克汗国出走,当时的东察合台大汗也先不花二世将这部分出走的乌兹别克人安置在七河流域西部的楚河流域,这部分乌兹别克人开始自称“哈萨克”人。16世纪中叶开始,哈萨克人即开始与东察合台汗国争夺七河地区,同时,原来在叶尼塞河上游游牧的吉尔吉斯人陆续迁徙到此,到16世纪中后期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布鲁特人)即成为了七河地区的主人。
1756年阿睦尔撒纳反叛清朝,后逃奔哈萨克中帐阿布赉汗处,富德和兆惠攻入七河流域。1757年,阿布赉向清朝称臣,清朝官员达里库在哈萨克边境的爱古斯河(阿亚古斯河)中国一侧接受了阿布赉的表文。1760年,阿布赉向清朝提出允许哈萨克人越过爱古斯河到塔尔巴哈台,哈喇塔勒等地区游牧,乾隆帝复信“哈萨克游牧颇属宽广,理宜守其旧界,不可妄思逾越”【《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第3卷】。
但此后,哈萨克人仍不断进入巴尔喀什湖以东游牧,伊犁和塔尔巴哈台清朝常设卡伦的以西地区,皆成为哈萨克人的牧场,清政府默许。
在七河地区,伊犁河谷为清朝屯田驻兵,爱古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以西为左翼哈萨克(哈萨克中帐),为“外藩哈萨克”,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谷除外)成为包括大帐和中帐哈萨克人的游牧地,为清朝的“内藩哈萨克”。
4.3布鲁特部落区
布鲁特人,即吉尔吉斯人,唐朝时称“黠嘎斯”人,明朝时称“乞儿吉斯”人,原来驻牧于叶尼塞河上游,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部分的吉尔吉斯人开始迁徙到七河流域南部及特穆图淖尔(伊塞克湖)周边,准噶尔人称其为布鲁特人。留在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一般文献称其为“叶尼塞吉尔吉斯”。
噶尔丹执掌准噶尔时,一部分吉尔吉斯随准噶尔人迁往天山地区,十八世纪初,策妄阿拉布坦驱使叶尼塞河流域的最后一批吉尔吉斯人迁至特穆图淖尔(伊塞克湖)一带。清朝沿用了准噶尔人的叫法,亦称其为“布鲁特”人。
1757年,大小和卓发动叛乱,1758年春,定边将军兆惠准备从伊犁沿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发兵南疆平乱,四月底行至善塔斯岭,招抚布鲁特萨雅克和萨尔巴噶什两部,5月十二日,行至萨雅克游牧地珠穆翰(今吉尔吉斯斯坦Dzhumgal)。同时,兆惠遣侍卫托伦泰等人前往塔拉斯(Talas)地区招抚了布鲁特霍索楚(在塔拉斯游牧的胡什齐部),启台,萨娄和苏勒图部。清朝文献将1758年归附清朝的布鲁特诸部统称为“东布鲁特”(实际均为北部的布鲁特部落),
1759年,为堵截和卓叛军,兆惠又派遣侍卫达克塔纳等传檄浩罕及布鲁特的额德格讷和伊什奇里克部,额德格讷部首领阿济比呈文称愿臣服清朝:“布哈儿(布哈拉)以东,我等二十一万人,皆为臣仆,……”,清朝文献将额德格讷,蒙科尔多尔,齐里克,巴斯子等布鲁特部落统称为“西布鲁特”(实际均为南部的布鲁特部落)。
有关布鲁特各部落的描述,清朝的文献往往各有各的说法,引用保罗·盖斯(Paul George Geiss)整理的布鲁特部落谱系,布鲁特部落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奥特兹兀勒(Otuz Uul, “三十子“的意思)的索尔康纳特(Sol Kanat,“左翼”的意思)和翁康纳特(Ong Kanat,“右翼”的意思),以及伊什奇里克(Ichkilik),主要包括的部落如下:
奥特兹兀勒左翼(Otuz Uul-Sol Kanat)
胡什齐(Kushchu),冲巴噶什(Chong Bagysh),萨娄(Saruu),霍索楚(Qushchu),蒙杜孜(Munduz),启台(Kytai),巴斯子(Basyz),杰提根(Jetigen),图伯伊(Toboi)
-塔盖伊(Tagai):布库(Bugu),萨尔巴噶什(Sary Bagysh),萨雅克(Saiak),察哈尔萨雅克(Chekir Saiak),蒙克尔多尔(Mongoldor),奇里克(Cherik),苏勒图(Solto),巴噶什(Bagysh),杰吉多尔(Jediger),提依姆萨伊特(Tynymseiit),苏木伦(Suu Murun),阿孜克(Azyk),巴阿林(Baaryn)
-额德格纳(Adigine):孔古拉特(Kongurat),乔里(Jory),布鲁(Boru),巴济(Bargy),喀喇巴噶什(Kara Bagysh),萨尔塔(Sarttar)
-蒙古什(Munghsh):扎噶尔玛依(Jagalmai),克什塔木格(Kosh Tamga)
伊什奇里克(Ichkilik)
希布察克(Kypchak),奈曼(Naiman),提依特(Teiit),开塞克(Kesek),博斯通(Boston),诺依古特(Noigut),岳瓦什(Abagat),朱开塞克(Joo Kesek),康迪(Kangdy),多罗斯(Toolos)
以上除了“图伯伊”和“巴阿林”这两个部落以外,布鲁特(吉尔吉斯)各部落在天山及葱岭(帕米尔)的分布大致绘图如下,很多地区实际是多个部落混牧的状态。其中,哈喇布拉岭-噶布兰岭-苏提布拉克岭以东的萨雅克,胡什齐,额德格纳等布鲁特部落为清朝的内藩布鲁特,以西的蒙杜孜,诺依古特,提依特等为外藩布鲁特。
布鲁特部落大致分布图
(参考潘志平《浩罕国与西域政治》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Yuri Bregel的《An Historical Atlas of Central Asia》,帕米尔东部以及喀喇昆仑山脉也是布鲁特人的活动区域,但人口极少)
4.4葱岭(帕米尔地区)
葱岭,即帕米尔地区,东以喀什噶尔昆仑山脉为界,西至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谷,南抵兴都库什山北麓,北至外阿赖山脉(Trans-Alay Range),西北至穆尔加布河和巴塘河河谷。整个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800米。
前文提到,1759年大小和卓向西逃往葱岭,明瑞和富德追击大小和卓,分别在霍斯库鲁克岭(和什库珠克,在喀拉湖以北),阿尔楚尔(今塔吉克斯坦穆尔加布区东南)和伊西洱库尔淖尔(今塔吉克斯坦叶什勒池)三战大小和卓军队,大小和卓向西逃入巴达克山,巴达克山苏丹素勒坦沙向清朝献囚,纳贡称臣。
到了清末,帕米尔地区有“八帕”之称,即八个帕米尔,从北到南分别为:和什库珠克帕米尔(Hoshikuchuk Pamir),萨雷兹帕米尔(Sarez Pamir),朗库里帕米尔(Rangkul Pamir),阿尔楚尔帕米尔(Alichur Pamir),大帕米尔(Great Pamir),小帕米尔(Little Pamir),塔克敦巴什帕米尔(Taghdunbash Pamir)和瓦罕帕米尔(Wakhn Pamir),他们的大致区域可参考下图。
清末八个帕米尔的大致范围
(图中,粗黄线为1893年海英/李炳源考察帕米尔后认为的布鲁特与什克南和瓦罕两部在帕米尔的边界,粗白线为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示的清朝在帕米尔的最西界)
1838年,英国海军大尉约翰·伍德(John Wood)从今天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亚辛河谷,经布罗吉尔山口进入当时帕米尔南部的萨雷库里湖(Zorkul L.)一带进行探险测绘活动。他是西方第一个从现代地理学意义上发现萨雷库里湖的人,并将其命名为“维多利亚湖” (Victoria L.),后也称为“伍德湖” (Wood L.)。
1891-1893年,清朝考察队在海英和李源炳的率领下实地考察帕米尔后,记载:“过海里果什至库尔帖节克山,系布鲁特与瓦罕,什克南两部交分旧址”(见《新疆图志》卷61《山脉三》),另据《新疆图志》记载:“包子滚拜子在阿富汗,坎巨提及中国连界之处”(见《新疆图志》卷8《国界四》)。
“海里果什”即现在塔吉克斯坦的霍尔果什山口(Khargorsh Pass),“库尔帖节克山”即库尔帖节克山口(Koitezak Pass)。即海英和李源炳认为这两个山口为清朝在帕米尔与巴达克山所属瓦罕和什克南的界址。
V.清朝对北部疆域的行政管辖
蒙古,青海,西藏,西域新疆以及黑龙江流域包括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的布特哈(满语“渔猎”的意思,)部落,被清朝视为藩部,由理藩院管理。
18世纪末时清朝的藩部
5.1黑龙江将军辖区和吉林将军辖区
5.1.1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的设立
前文“3.6沙俄在黑龙江的扩张”提到,乌扎拉村之战失利后,1653年(顺治十年)清廷开始在宁古塔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首任章京为沙尔虎达,清廷随即对留守于黑龙江一带斯捷潘诺夫领导的俄国哥萨克武装(朝鲜人称“罗禅人”)展开打击。
1658年斯捷潘诺夫战死,1662年(康熙元年)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之子巴海为第一任宁古塔将军,1677年,宁古塔将军治所迁至吉林。1683年,清廷设立黑龙江将军,全称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原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为首任黑龙江将军,而后萨布素开始清除在黑龙江流域的俄军据点。清廷至1757年将“宁古塔将军”正式更名为“吉林将军”,全称为“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
黑龙江将军初置时(1683年)驻黑龙江东岸的瑷珲城(旧城),1684年移驻西岸的黑龙江城(瑷珲新城),1690年又移驻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县),1699年移驻齐齐哈尔。下辖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及呼伦贝尔总管辖区。
吉林将军下设5个副都统,即吉林副都统,伯都讷副都统,阿勒楚喀副都统,宁古塔副都统和三姓副都统。其中的三姓副都统辖区,范围包含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下游,黑龙江下游的大部分地区,也包含库页岛。
清朝初期,卢业勒,葛依克勒,舒穆鲁和胡什哈哩四姓的族长被满人编为世管佐领,后来胡什哈哩迁居宁古塔,故而称留下的三族之地为“三姓”。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清廷开始在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筑城,1732年(雍正十年)添设三姓副都统,觉罗五十七为首任副都统。
5.1.2库页岛
库页岛在唐代属于靺鞨(读作“mò hé”)的窟说(读作“kū yùe”)部,元朝时称“骨嵬”(读作“gǔ wéi”),15世纪初,明朝军队北伐至黑龙江下游,1410年,库页岛东部驽列河(今库页岛纳比尔河Nabil R.)流域的鄂罗克人(即后来称的“赫哲人”,俄罗斯称“那乃人”)酋长率先向明朝进贡,明朝在其地设置“兀烈河卫”。
1411年,明朝派亦失哈率军进入黑龙江下游,在奴儿干(今黑龙江入海口的特林Tyr)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招抚当地女真诸部。1412年,黑龙江入海口地区的费雅喀人(即元代所称“吉列迷人”,自称“尼夫赫人”)酋长入贡,明朝在其地设置“囊哈尔卫”。
1413年,亦失哈第二次前往黑龙江下游,在奴儿干兴建永宁寺,树立永宁寺碑(即永乐碑),题《永宁寺记》。1428年,库页岛中部波罗奈河(今库页岛波罗奈河Poronay R.)流域的鄂罗克人酋长入贡,明朝在当地设”波罗河卫”,库页岛三卫都隶属于奴儿干都司。
1432年,亦失哈最后一次出巡奴儿干地方,重修永宁寺,另立石碑(即宣德碑),题《重建永宁寺记》,两块石碑于2019年6月被存放于俄罗斯海参崴(Vladivostok)的阿尔谢尼耶夫远东历史博物馆一楼。到1434年(明宣德九年),奴儿干都司废弃,三卫不再向明朝进贡。
旅游推荐: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一楼室内的永宁寺姐妹碑
15世纪末,北海道还未并入日本版图,日本人还在管日本东北部的部族叫“虾夷”,1485年,库页岛南部的阿伊努人酋长向日本虾夷管领安东氏的代官武田信广进献铜雀台,库页岛在日本文献中最早出现于松前藩所编《新罗之记录》,写作“唐渡之岛”(Karafuto)。
1603年,松前藩在北海道北部宗谷地区设立利尻(读作“lì kɑo”),礼文,桦太三司,1635年,松前藩藩主松前公广派村上扫部左卫门巡视库页岛南部。1644年,也即清军进入北京的那一年,松前藩绘制的日本全国地图《正保御国绘图》,首次将北海道和库页岛纳为日本领土。
1679年,松前藩在库页岛南岸的久春古丹(今库页岛科尔萨科夫Korsakov)建造临时性的渔民居所。明治维新后,日本官方称其为“桦太岛”(Karafuto)。
清朝初期,库页岛上的居民主要包括费雅喀人,赫哲人和阿伊努人。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库页岛被划归宁古塔副都统管辖。
1709年,康熙帝派耶稣会士测绘全国版图(即后来的《皇舆全览图》),在满文版的地图中,库页岛被正式命名为“sahalinyan ula angga hada”,意为“黑江的嘴顶”。1715年,库叶岛归三姓副都统管辖,1732年清朝设立三姓副都统衙门后,规定岛上的费雅喀人需进贡貂皮,三姓副都统衙门派出官兵前往约定的普隆霭(也称普禄乡,今库页岛西岸的皮尔沃Pilvo)收集贡貂并颁赏乌林(即生活物资)。
18世纪初的库叶岛
(紫红色区域为阿伊努人的主要分布区域)
据《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记载,1742年(乾隆七年),库页岛魏玛乡的费雅喀人伊特谢努,杀死费雅喀人戴柱和乡长阿喀图斯等人,清廷派出宁古塔协领福顺及三姓协领赫保等八十余官兵捉拿伊特谢努,同时派人赴库页岛达里喀乡接取费雅喀人舒隆武噜姓族长齐查伊,陶姓族长雅尔齐,以便讯明情由。
以当前已知的文献,清朝对库页岛的影响力最南到达波罗奈河流域,而日本当时对库页岛的影响力量主要在库页岛南部的阿伊努部族,对库页岛北部不甚了解。参考19世纪的西方地图集,有的将整个库页岛划归中国,而更多的是将库页岛北部划入中国。
5.2察哈尔,归化城,内扎萨克蒙古,阿拉善,额齐纳,达里冈厓牧场
1635年,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后金,察哈尔部被安置于义州(今辽宁义县)。同年,归化城土默特部首领俄木布叛清,被剥夺统辖部众之权,后来改为都统管辖,不归入扎萨克蒙古。1675年,林丹汗之孙布尔尼起兵反清,不久败亡,察哈尔部被清朝改编为八旗,迁移至大同边外,成为内属蒙古部族,不设扎萨克。
其他较早归附清朝的漠南蒙古各部,实行扎萨克制,称“内扎萨克蒙古”,地位在喀尔喀等外扎萨克蒙古之上,乾隆以后,内扎萨克蒙古分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设为六盟,即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
1689-1722年的内扎萨克蒙古各部
阿拉善厄鲁特原为卫拉特和硕特部的一支,后迁至甘肃甘州边外游牧,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廷允许其驻牧于宁夏边外,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封其首领和啰哩为多罗贝勒,授为扎萨克,设置阿拉善厄鲁特旗。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台吉那扎尔玛穆特之子阿喇布珠尔从西藏礼佛返归途中遭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堵截去路,滞留于嘉峪关外,后请求内附清朝,清廷封其为固山贝子(满语“gvsai beise”,“旗主”的意思,四等爵位),1731年(雍正九年)固定游牧于额济纳河,1753年(乾隆十八年)设为札萨克旗,即额济纳土尔扈特旗。
达里冈厓,又称达里冈厓牧场,1691年,喀尔喀蒙古由于噶尔丹东侵而内附后,康熙帝为调解喀尔喀蒙古各部矛盾,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于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与蒙古各部进行会盟,史称”多伦诺尔会盟”,会盟上,车臣汗部和土谢图汗部将达里冈厓献给清廷,后清廷将该地设立为皇家牧场,隶属于内务府。
清朝的蒙古扎萨克地区分布
(拍自Li Narangoa《Historical Atlas of Northeast Asia 1590-2010》,蓝色区域为内扎萨克蒙古,黄色区域为外扎萨克蒙古(包括喀尔喀蒙古、额济纳、阿拉善、青海二十九旗等),红色区域为不设扎萨克的內属蒙古)
5.3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
5.3.1喀尔喀四部
自1688年因准噶尔噶尔丹东侵,喀尔喀诸部内附清朝后,1691年,清朝始设喀尔喀三部,即扎萨克汗部,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改行扎萨克制,1692年,改喀尔喀三路,扎萨克汗部为西路,编为九旗,土谢图汗部为北路,编为十七旗,车臣汗部为东路,编为十二旗。
雍正初年,土谢图汗部已增至三十七旗,当时的赛音诺颜部还从属于土谢图汗部,其首领善巴(“赛音诺颜”图蒙肯的曾孙)多次对准噶尔作战立功,1732年,同为图蒙肯曾孙的策凌在光显寺之战中大败准噶尔军,清廷析土谢图汗部西十九旗,设置赛音诺颜部,善巴的曾孙诺尔布札布世袭赛音诺颜封号。
附注:图蒙肯,达延汗的曾孙,格哷森札札赉尔的孙子,在蒙古漠北扶持黄教,被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授予”赛音诺颜”(蒙古语,“好官长”的意思)的称号。
至乾隆时期,扎萨克图汗部已增至十八旗,外加依附的原卫拉特辉特部,共十九旗,诸旗会盟于札克河源头之毕都尔诺尔;赛音诺颜部有二十四旗,会盟于齐齐尔里克(今车车尔勒格);土谢图汗部增至二十旗,诸旗会盟于土拉河(Tula R.)以南之汗山(今乌兰巴托南),该地后发展称为库伦(今乌兰巴托);车臣汗部增至二十三旗,诸旗会盟于克鲁伦河巴拉斯城(Bars-Hot,巴喇和屯)。
乾隆时期的喀尔喀四部
5.3.2唐努乌梁海
明末清初,唐努乌梁海(Tannu Uriankhai)地区属于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所属的和托辉特部领有,1655年,清朝册封和托辉特首领俄木布额尔德尼为扎萨克。
至1756年,清朝与准噶尔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清廷开始对唐努乌梁海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那些未参与叛乱无罪的乌梁海首领仍保有领地,清廷将他们编为若干佐领,仍由他们管辖;而那些参与叛乱而获罪的乌梁海首领的领地被先后编为五旗,改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直辖。是年,和托辉特部首领青滚杂布反叛,第二年叛乱平息,1758年,清朝在该地设置唐努,萨拉吉克,托锦,库苏古尔四旗,1764年增编设置克穆齐克旗。
《大清会典图》记载,在嘉庆年间,唐努乌梁海共有五旗和四十六个佐领。
乌梁海五旗不属于外蒙古喀尔喀四部,而是不设扎萨克的内属蒙古:
唐努旗(Tannu Banner):1758年由原和托辉特部所属唐努乌梁海特斯部编成,1762年颁予印信(印章),下辖四个佐领,总管居于唐努山以南的萨穆噶勒台(Samagaltay),首任总管为代希(达什)。起初统辖唐努乌梁海五旗,至19世纪末库苏古尔旗和克穆齐克旗先后受印信后,实际唐努旗副都统衔总管的管辖范围缩小到唐努,萨拉吉克,托锦三旗。
萨拉吉克旗(Salajik Banner):又名奇木河乌梁海,1758年由原和托辉特部所属唐努乌梁海奇木部编成,下辖四个佐领,总管居于唐努山以北的阿希克,首任总管为额琳沁,由唐努旗总管统辖。
托锦旗(Tojin Banner):又名托吉诺尔乌梁海,1758年由原和托辉特部所属唐努乌梁海托济部编成,下辖四个佐领,总管居于托吉淖尔,首任总管为巴图,由唐努旗总管统辖。
库苏古尔(哈苏特)旗(Khovsgol Nuur Banner):1758年由原和托辉特部所属唐努乌梁海锡尔克腾部编成,1855年颁予印信(印章),下辖四个佐领,总管居于库苏古尔湖附近,首任总管为伊特格勒。
克穆齐克旗(Khemchik Banner):1764年由原卫拉特王公丹津阿拉布坦的孙子丹拜所属乌梁海人编成,1900年颁予印信(印章),下辖十个佐领,总管居于加大(Chadan,今俄罗斯恰丹),首任总管为砂尔巴。
五旗以外的四十六个佐领中:
二十五个属定边左副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直接管辖;
五个属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被编为大王旗和达赖公旗;
十三个属赛音诺颜,被编为贝子旗;
三个属哲布尊丹巴活佛,称为达尔扈特旗,作为活佛的的“沙毕”(Shabi,即寺庙属民)。
18世纪末蒙古地区的沙毕纳尔(Shabi territories,即寺庙属民)地区分布(黄色区域)
(拍自Li Narangoa《Historical Atlas of Northeast Asia》,图中左上角的黄色区域即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Jubtsundamba Khutughtu)在乌梁海地区所属沙毕,称“达尔扈特旗”)
以上唐努乌梁海五旗和四十六佐领统辖于乌里雅苏台将军,清朝早期受“地随人归”思想影响,在边疆地区着重对当地的“人”进行编制,“地”的边界往往非常模糊,四十六个佐领分布于五旗之间,形成犬牙交错的分布格局。
唐努乌梁海五旗四十六佐领的大致分布
(参考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图中蓝色区域为內属的唐努乌梁海五旗,绿色区域为乌里雅苏台将军直辖的乌梁海25个佐领,黄色区域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沙毕(达尔扈特旗,3个佐领),红色区域为赛音诺颜所属13个佐领(贝子旗),紫红色区域为扎萨克图汗所属5个佐领(达赖公旗和大王旗);唐努乌梁海的南部边界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唐努山为界,但实际唐努乌梁海人也分布在唐努山南麓,如唐努旗一部分还分布于特斯河,纳林河一带,唐努旗副都统驻地也在唐努山南麓的萨木噶勒台)
5.3.3科布多
1730年(雍正八年)清朝开始修筑科布多城,准噶尔覆灭后,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开始设置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杜尔伯特部,辉特部以及阿尔泰山的乌梁海(兀良哈)各部,首任科布多参赞大臣为扎拉丰阿,驻科布多城。
清朝1754年以后在科布多先后设置23处卡伦,共派驻850名卡伦兵丁。
以下,红色的为常设卡伦,紫红色和淡蓝色分别为夏季和冬季的移设卡伦,黄色为添设卡伦。
由东向西分别为近吉里克,额尔逊,萨木噶勒台,阿拉克鄂博,额尔济呼布拉克,齐齐尔噶那,汉达盖图,博罗沁格格图,博陀罗尼霍垒,乌鲁克诺尔,齐格尔素台,哈韬乌里雅苏台,哈克诺尔,索果克,卫霍尔,噶鲁图,乌科克,沁达垓图,乌尔鲁,昌吉斯台,纳林,库兰阿吉尔噶和和泥迈喇虎,其中纳林,库兰阿吉尔噶,和泥迈喇虎三个卡伦为移设卡伦,夏季设,冬季向东分别移往塔木博勒齐尔,噶尔扎尔巴什和玛呢图噶图勒干(喀喇额尔齐斯河北岸)。
科布多驿站卡伦图(满文)
(图上的驿站以科布多(右上方的方框处)为中心,一路向西北方向延伸至卡伦大路,另一路则向南通向新疆古城(今新疆奇台县),此间标注的驿站分别为搜吉(seoji),察罕布尔噶苏(cagan burgasu),达布苏图淖尔(dabsutu noor),那林博勒齐尔(narin belcir),伊西根托罗盖(isigen tologai),扎哈布拉克(yaha bulak),萨布图(sabtu),鄂兰布拉克(elon bulak),苏吉(seoji),噶顺布拉克(gasun bulak),戈壁口(gubi angga),这是科布多与新疆之间重要的通道,下文讲外蒙古独立时会继续提到)
科布多参赞大臣所辖卡伦及科布多到古城的驿站分布
5.4伊犁将军辖区(西域新疆)
5.4.1伊犁将军辖区的军事驻防
1759年,兆惠率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西域底定,类似于黑龙江及喀尔喀,清朝对西域也实行“军府制”。1762年,清廷设立伊犁将军,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明瑞为第一任伊犁将军。
伊犁将军统辖的军事驻防以天山为界分为三路,北路包含塔尔巴哈台和伊犁两个辖区,东路包含库尔喀喇乌苏,乌鲁木齐,吐鲁番,古城,巴里坤和哈密,南路包含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
至1783年,具体驻防格局为:
以下,橙色字体为满营驻防城,绿色字体为绿营驻防城,紫色为换防城,括号内为建城年份。
东路
-乌鲁木齐:巩宁城(1772,在迪化城以西约六里地),迪化城(1767,在乌鲁木齐老城北),惠徕堡(1762,在乌鲁木齐市六道湾),屡丰堡(1762,在乌鲁木齐市七道湾),宣仁堡(1762,在乌鲁木齐市头工),怀义堡(1762,在乌鲁木齐市二工),乐全堡(1762,在乌鲁木齐市三工),宝昌堡(1762,乌鲁木齐市四工)
乌鲁木齐以东:
-喀喇巴尔噶逊(达坂城):嘉德城(1782)
-吐鲁番:广安城(1780)
-米泉:辑怀城(1762)
-阜康:阜康城(1763)
-济木萨(吉木萨尔):恺安城(1772,在吉木萨尔镇),保惠城(1772,在吉木萨尔县),育昌堡(1771,在吉木萨尔县双岔河子),三台堡(1777,在吉木萨尔县),时和堡(1772,在吉木萨尔县柳树河子)
-古城(奇台):孚远城(1765,在奇台县),靖宁城(1779,在奇台镇)
-木垒:木垒堡(雍正年间,具体时间不详,在木垒县)
-巴里坤:会宁城(1772,在巴里坤城东),镇西城(1731,在巴里坤县)
-塔勒纳沁:沁城(1756)
乌鲁木齐以西:
-昌吉:宁边城(1763)
-呼图壁:景化城(1764)
-玛纳斯:康吉城(1777),绥宁城(1777),绥城堡(1763)
-库尔喀喇乌苏(乌苏):庆绥城(1763),绥来堡(1763)
-晶河(精河):安阜城(1783),丰润堡(1763)
北路
-伊犁:惠远城(1764,在惠远镇),惠宁城(1766,在巴彦岱镇),宁远城(1762,又称固勒扎回城,在伊宁市),熙春城(1780,在汉宾乡),绥定城(1762,在霍城县永定镇),塔勒奇城(1761,在三道河乡),拱宸城(1780,在62团场),瞻德城(1780,在清水河镇),广仁城(1780,在芦草沟乡)
-塔尔巴哈台(塔城):绥靖城(1767)
南路(回疆八城)
-喀喇沙尔(焉耆):协顺城(1759)
-库车:巩平城(1759)
-阿克苏:普安城(1766)
-乌什:孚化城(1766)
-喀什噶尔(喀什):徕宁城(1762)
-英吉沙尔(英吉沙):辑远城(1762)
-叶尔羌(莎车):嘉艺城(1759)
-和阗(和田):威靖城(1759)
乾隆时期伊犁将军辖区驻防城分布一览
(清军主要驻防于天山北麓至伊犁河谷一带,塔尔巴哈台和南疆则采取换防制度,图中黄色圆点为满营驻防城,绿色圆点为绿营(汉营)驻防城,蓝色方点为换防城)
乾隆时期乌鲁木齐周边清军驻防城一览
(图中黄色圆点为满营驻防城,绿色圆点为绿营(汉营)驻防城)
在塔尔巴哈台,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朝于雅尔地区建肇丰城(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Urzhar)驻屯,置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两年后,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阿桂以雅尔地区冬冷雪大,夏季蚊虻多难以驻守,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南的楚呼楚地区重新建城,取名“绥靖城”(今新疆塔城),改地名为塔尔巴哈台。
在伊犁,从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至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清朝从黑龙江,盛京,热河等地选派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携眷官兵共一万一千余名到伊犁驻防,同时加上投靠而来的卫拉特人,建立惠远,惠宁两个满营,以及锡伯,索伦(达斡尔人等),察哈尔和厄鲁特(卫拉特人)四营,合称伊犁”六营”。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由陕甘又移驻携眷绿营(汉人)官兵3098人,建绥定,广仁,瞻德,拱宸,熙春,塔勒奇六城分别驻防,加上满营建立的惠远和惠宁两城,伊犁地区形成“九城六营”的驻防格局,伊犁将军则驻于惠远城。
伊犁九城与伊犁六营
(黄色圆点为满营驻防城,绿色圆点为绿营(汉营)驻防城,菱形点为各营驻守卡伦分布)
5.4.2天山南北卡伦
清廷在塔尔巴哈台设参赞大臣一名,协办领队大臣一名,专理游牧领队大臣一名。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清廷在察哈尔营设置领队大臣一名,以管理察哈尔营官兵事务。清朝初期,今东北地区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被统称为“索伦部”。
1764年,清朝设索伦领队大臣一名,管理索伦营官兵事务。1765年,在锡伯营设领队大臣一名,管理锡伯营官兵事务。1765年,在厄鲁特营设领队大臣一名,管理厄鲁特营官兵事务,其职大多由满族人担任。
至18世纪60年代末,清朝在包括科布多,塔尔巴哈台和伊犁在内的西北边疆建立的主要卡伦分布可参考下图。
17世纪末的清朝西北主要卡伦分布图
(参考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图中,红色为常设卡伦,紫红色为移设卡伦(春夏),青色为移设卡伦(秋冬),黄色为添设卡伦)
塔尔巴哈台协办领队大臣所辖卡伦
协办领队大臣专管的东路卡伦,在夏季由北向南有辉迈喇虎(与科布多的和泥迈喇虎卡伦隔河相望),扎哈苏淖尔,策克德克果勒,喜泥乌苏,干济罕莫多,哈喇布拉,特穆尔绰尔霍,哈达苏,固尔班乌里雅苏图,博洛呼济尔,板厂沟,哈玛尔达巴罕,乌里雅苏图。冬季,辉迈喇虎卡伦向东移至宰斋桑湖以东的玛呢图噶图勒干(喀喇额尔齐斯河南,与科布多的玛尼图噶图勒干隔河相望),冬季的东路卡伦还包括鄂伦布拉克,乌里雅苏图,俄栋果勒,乌兰布拉,布尔噶苏台,博勒济尔,锡伯图。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所辖卡伦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所辖,专理游牧领队大臣兼管的西路卡伦有巴克图,玛尼图,沙拉布拉克,察罕托海,额尔格图,巴尔鲁克,莫多巴尔鲁克,阿鲁沁达兰,均为常设卡伦。
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所辖东路卡伦
(参考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所辖西路卡伦
(参考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伊犁将军所辖的卡伦分别由惠远,惠宁两城以及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四营的六个领队大臣管辖,其中惠远和惠宁领队大臣下辖的卡伦分布在伊犁九城周边,各个史料出入较大,在此不谈。
察哈尔领队大臣所辖卡伦
察哈尔营主要驻守在阿拉套山以南及赛里木湖周边,察哈尔领队大臣所辖的卡伦数量各个文献存在出入,常设卡伦由南向北有塔尔奇阿满,鄂博勒奇尔,鄂勒奇图博木,乌兰布喇,达尔达木图,札克鄂博,哈布塔海,乌柯克,沁达兰,索达巴罕,冲库克,库库托木。春季添设(冬季撤)的卡伦由位于阿拉套山南麓的有喀喇乌珠尔,阿尔齐图哈玛尔,木鲁,沙喇布鲁克,察奇尔图呢盖,位于阿拉套山以南的还有音德尔图,绰伦古尔,干珠罕布拉克安达拉,硕博图,鄂托克赛哩安达拉,雅玛图,察罕乌苏。
察哈尔领队大臣所辖卡伦分布
(参考《新疆察哈尔蒙古西迁简史》,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索伦领队大臣所辖卡伦
索伦营主要驻守在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北的地区,索伦领队大臣所辖的常设卡伦有博罗呼济尔,奎屯,崆郭罗鄂伦,套来图,齐齐罕,霍尔果斯,辉发,奇沁,春季添设(冬季撤)的卡伦有旧霍尔果斯安达拉和齐齐罕安达拉,冬季添设(夏季撤)的卡伦有奎屯色沁和河岸。
索伦领队大臣所辖卡伦分布
(参考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锡伯领队大臣所辖卡伦
锡伯营主要驻守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南地区,锡伯领队大臣所辖的常设卡伦有古尔班托海,安达拉,达尔达木图和春稽,移设卡伦及其移设季节为沙巴尔托海(春)->察罕托海(秋),托里(春)->额木讷察罕乌苏(夏)->托赖图(秋),玛哈沁布拉克(春)->辉图察罕乌苏(夏)->额哩音莫多(秋),塔木哈(春)->察林河口(秋),巴噶塔木哈(春,厄鲁特领队大臣下辖)->塔木哈色沁(夏)->头勒克(秋),另在夏季添设(秋季撤)乌里雅苏图,秋季添设(冬季撤)沙喇托罗海。
锡伯领队大臣所辖卡伦
(参考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厄鲁特(卫拉特)领队大臣所辖卡伦
厄鲁特营,即以卫拉特兵丁组建的兵营,主要驻守伊犁河以南的察林河流域以及特克斯河流域。厄鲁特领队大臣所辖常设卡伦有特克斯色沁,敦达哈不哈克,伊克哈不哈克,察察。
在察林河流域,移设卡伦有巴噶塔木哈(春)->塔木哈色沁(夏,锡伯领队大臣下辖)->头勒克(秋,锡伯领队大臣下辖),特穆尔哩克(春)->鄂博图渡口(冬),夏季添设(冬季撤)的卡伦有哈尔干图,哈尔奇喇渡口,齐齐罕图,库图勒,格根,哈尔奇喇,鄂尔果珠勒,沙喇雅斯,那林哈勒噶,冬季添设(夏季撤)的卡伦有察林河察罕鄂博,察林河渡口,特穆尔哩克渡口,雅巴尔布拉克,鄂博图,额尔格图,札拉图。
在特克斯河流域,移设卡伦有乌弩古特(春)>曼昌(冬),夏季添设(冬季撤)的卡伦有博尔柯阿满,那喇特,铜厂外,秋季添设(冬季撤)的卡伦有绰罗图,博托木,拜布喇克,垓尔巴特。
厄鲁特领队大臣所辖卡伦(察林河流域)
(参考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厄鲁特领队大臣所辖卡伦(特克斯河流域)
(参考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5.5巡边
巡边即巡查边界,作为清朝主要在东北,北部以及西北地区推行的重要边防措施。巡边的部队分几路沿着指定的路线行进,最终在指定地点会哨,互换信牌,取出去年埋下的牌记带回,再埋下一块信牌,以便第二年巡边官兵会哨时取出,作为确实已巡查到此地的凭证。
黑龙江流域的巡边
据《黑龙江外记》以及《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康熙朝目第10卷》记载,《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即1690年,清廷即设计出由墨尔根(今嫩江),黑龙江城(今黑河市爱辉镇)和宁古塔(今宁安市)三城驻军负责的巡边路线,详细巡边路线为:
宁古塔巡边:由《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主事萨尔图,宁古塔将军佟宝等题文内开:无谙熟通往兴安陆路之人。格林,恒衮等河均自兴安而出,故冰融即可乘船以格林,恒衮,海岸三路往查。”即从宁古塔(水路)乘船沿牡丹江,松花江至黑龙江,而后分别前往格林河,恒衮河以及沿海岸线察看。这一路在1711年后的文献中鲜有记载,可能被废止。
黑龙江城巡边:一路(水路)坐船溯黑龙江而上至额尔古纳河口,然后继续西行至格尔毕齐河口;第二路(陆路)沿西里穆迪河至英肯河河口;第三路(水路)沿牛满江至鄂罗奇河河口。
墨尔根巡边:一路(陆路)从墨尔根出发西行至墨里勒克,再沿额尔古纳河至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交汇处与黑龙江城巡边队伍会哨;另一路(陆路)东行至黑龙江城,再沿精奇里江(结雅河)溯流而上至河源。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齐齐哈尔建城,增加一条齐齐哈尔的巡边路线。
齐齐哈尔巡边:从齐齐哈尔西行,过特尔库勒山,至额尔古纳河上游,再沿额尔古纳河而下,过库克多博至墨里勒克与墨尔根巡边队伍会哨。
以上会哨部队,各自书写“名月日”于瘗(读作“yì”)牌山上,第二年巡边的人再将“瘗木牌”取回,呈送将军或副都统,且各路官兵在察看各河口及河源时,须垒石作为巡逻标记。
东北巡边路线图
(参考安娜《清代呼伦贝尔佐领敖拉·昌兴及其巡边》,1711年后宁古塔巡边可能已被废止,图中粉红线为宁古塔巡边路线,绿线为黑龙江城巡边路线,紫线为墨尔根巡边路线,橙线为齐齐哈尔巡边路线)
伊犁,塔尔巴哈台和科布多地区的巡边
清朝在西北边疆的巡边活动,始于1757年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巡边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肃清反叛势力,阻止其逃往俄罗斯和哈萨克之路,并驱逐和制止哈萨克和布鲁特等部众越界潜入境内游牧。
1767年以前,清朝明令禁止哈萨克越界游牧,塔尔巴哈台的绥靖城尚未建立,巡边路线主要是从伊犁地区北上,有时并也配合以科布多的驻军西进巡边。
伊犁西南的巡边:始于1758年春定边将军兆惠为发兵南疆平乱,翻过善塔斯岭,先后派兵至珠穆翰和塔拉斯,招抚当地布鲁特人。1763年,清廷接受伊犁办事副都统伊勒图的奏请,将伊犁西南的巡边分为两路,每年巡察一次,南路:伊犁->沿伊犁河南岸->善塔斯岭->沿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南岸->吹河(楚河)->塔拉斯;北路:伊犁->沿伊犁河北岸->古尔班阿里玛图(今阿拉木图)->吹河(楚河)->塔拉斯->沙喇伯勒->绕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一周->巴尔珲岭-纳林河。
从伊犁前往喀什噶尔等南疆换防的清朝部队按着巡边路线到达纳林河,过纳林桥南去,而从南疆被换回的部队也从此路返回伊犁。
伊犁的北上路线:分为两条:1.伊犁->阿勒坦额默勒山(今阿尔滕埃麦利山)->库克乌苏河(卡拉塔尔河)上游->勒布什->爱古斯河->楚克里克河(今科克佩克特河)->布昆河(今布康河)->辉迈拉虎;2.伊犁->博罗塔拉(今博尔塔拉)->库克托木岭->巴柴(比西罕)->勒布什。
科布多所属阿勒坦淖尔的巡边:约始于1761年,清廷最初规定每三年巡查一次,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改为每年一次,于每年五月间由乌里雅苏台委派杜尔伯特协理台吉一名,兵八十名,阿勒坦乌梁海章京一名,兵十名,至哈克诺尔会同喀尔喀扎萨克一名,兵二十名,至阿勒坦淖尔(今俄罗斯捷列茨科耶湖Teletskoye L.),哈屯河(今俄罗斯卡通河Katun R.)及汗山(今俄罗斯喀尔雷罕山)一带巡查。
1767年以前清军的西北巡边路线
(参考李之勤《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清代西北边疆的巡边制度和巡边路线》和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图中深红线为科布多所属阿勒坦淖尔巡边路线,洋红线为科布多西巡路线,4条绿线为伊犁的北上巡边以及西南巡边路线,蓝线为喀什噶尔巡边路线)
1767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设立,并建成绥靖城。在越境游牧的哈萨克人逐不胜逐的情况下,乾隆帝对少数“恳请内附”的哈萨克人予以收留,择地安插后又允准秋冬落雪后将塔尔巴哈台卡伦稍为内徙,暂令驻牧,每牲百取一,以充贡赋,春季仍行遣回。
此时,塔尔巴哈台地区也建立了巡边制度。
塔尔巴哈台的北上巡边路线:以绥靖城(今塔城)为起点,按季节分夏季和秋后两条,夏季路线为:绥靖城->哈玛尔达巴哈->特穆尔绰尔霍(在此收取哈萨克贡赋)->辉迈拉虎(在此与科布多西巡部队会哨);秋后路线为:绥靖城->布尔噶苏台->乌兰布拉->玛呢图噶图勒干(喀喇额尔齐斯河南岸,与科布多西巡部队会哨)分南北两路,
塔尔巴哈台的西南巡边路线:绥靖城->雅尔(今乌尔扎尔)->昭莫多->勒布什(在此与伊犁北上巡边部队会哨)->巴柴(比西罕)->沿阿拉克图古勒淖尔(今阿拉湖)南岸(在此收取哈萨克贡赋)->巴尔鲁克->绥靖城。
勒布什以北的巡边任务改归塔尔巴哈台以后,伊犁北上的巡边路线也相应调整,改为:伊犁(惠远城)->博罗呼济尔->哈喇塔勒->勒布什(在此与塔尔巴哈台西巡部队会哨)。
1767年以后清军的西北巡边路线
(参考李之勤《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清代西北边疆的巡边制度和巡边路线》和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图中深红线为科布多所属阿勒坦淖尔巡边路线,2条洋红线为科布多西巡路线,2条橙线为塔尔巴哈台北路巡边路线,黄线为塔尔巴哈台南路巡边路线,4条绿线为伊犁的北上巡边以及西南巡边路线,蓝线为喀什噶尔巡边路线)
5.6清朝巡边的废弛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阿睦尔撒纳叛乱,蒙古和托辉特部首领青衮扎布及其所属阿尔泰乌梁海宰桑果勒卓辉,汗哈屯乌梁海部宰桑鄂木布,布图库,呼图克等人支持阿睦尔撒纳,事发后青衮扎布及其两个儿子在北京被处决,鄂木布等人则带领一部分汗哈屯乌梁海人逃往俄国境内,而清朝也开始在乌梁海地区实行巡边制度。
巡边建制之初,清军在汗哈屯(即汗山和哈屯河地区)和阿勒坦淖尔乌梁海地区的巡查路线跨过哈屯河,远达色毕河和察拉斯河流域。从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起,巡边的清军开始发现有俄属乌梁海人(即原逃入俄境的汗哈屯宰桑呼图克,纳木奇,布图库等部属人)越界回到汗哈屯耕种。
而自1779年(乾隆四十年)起,巡边清军至哈屯河不可渡之处即行返回,但仍谎报已换木牌查看。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定边左副将军恒瑞发现汗哈屯巡边的漏洞,遂将汗哈屯等地方情形绘图呈送乾隆帝。是年,清廷对乌梁海地区巡边路线作出调整,分为两路:一路西行至鄂依满河,再渡哈屯河到古尔班色毕;另一路向东行至阿勒坦淖尔乌梁海地区,再坐筏渡河;两路在适中之地会哨。但此时的巡边范围较之前期已大大内缩。
汗哈屯地区的巡边
(参考谈汀《乾隆朝俄属乌梁海越界问题研究》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图中橙线为塔尔巴哈台巡边路线,粉红线为科布多巡边路线,深红线为科布多所属阿勒坦淖尔1791年以前的巡边路线,1779-1790年间实际只巡边至哈屯河渡河处,红线为科布多所属阿勒坦淖尔1791年以后的巡边路线,蓝色区域为1791年清朝失去实际控制的汗哈屯地区)
清军巡边懈怠,使得俄属乌梁海人在汗山,察汗乌苏等地越界耕种的人数越来越多,由最初的十几户发展到百余户,清朝的一百余名巡边官兵根本无力驱逐,逐渐对汗哈屯地区失去控制。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下令,以后汗哈屯巡边即以哈屯河为限,以回避“俄罗斯越界乌梁海”。
满文彩绘《汗哈屯图》
(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03-193-3301-010,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月定边左副将军恒瑞的奏折附图,图中黄签从左到右第二张所写“每年巡查汗哈屯等处之公,札萨克等俱于此等地方撤回,并未至汗山,察罕乌苏,古尔班色毕地方”)
另一方面,清朝伊犁南路的巡边路线自1798年(嘉庆三年)以后,也不再巡至楚河和塔拉斯地方,而是巡至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即行返回。
1798年以后清军的西北巡边路线
(参考李之勤《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清代西北边疆的巡边制度和巡边路线》和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图中蓝色区域为清朝失去实控的汗哈屯地区,深红线为科布多所属阿勒坦淖尔巡边路线,2条洋红线为科布多西巡路线,2条橙线为塔尔巴哈台北路巡边路线,黄线为塔尔巴哈台南路巡边路线,2条绿线为伊犁的北上巡边以及内缩后的西南巡边路线,蓝线为喀什噶尔巡边路线)
嘉庆年间,清政府为节省兵力,命令换防部队兼任巡边任务,巡边次数减少,巡边路线内移。鸦片战争后,清朝为了应付海防,在1842年决定将伊犁镇总兵移驻天津,伊犁驻军减少十分之二三。
中·俄(下篇)——中国北方边界的形成 请点击 阅读原文 观看
文章转发自古籍,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