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曾经说过:『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窑是中国瓷业史上最后形成的一个青瓷名窑,其文化内涵丰富,生产规模极为壮观,是南北两大瓷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范,是官民瓷业相互关联、相互激荡的结果,是中国青瓷工艺发展的历史总成。
明永乐 龙泉窑刻缠枝花卉纹梅瓶
瓶圆唇,直口,短颈,溜肩,腹部向内斜收,胫部外撇,圈足,平底。釉面呈豆青色,颈部刻一圈缠枝花卉,肩部刻一圈藤叶纹,腹部饰缠枝花卉纹。腹部足端涩胎,胎与釉面相接涩胎处呈火石红,全身及器底施釉。
龙泉窑经过五代、北宋早期的不断发展,至北宋中期即已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胎质较细,器型规整端巧,胎壁厚薄均匀,底部旋修光滑,圈足高而规整,釉面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釉层稍薄。产品除碗、盘、壶、瓶、罐等日用品外,尚有专供随葬的冥器多管瓶及长颈盘口壶等。碗、盘类器壁内外常常施以繁缛的刻划花草并间以篦状器刻划而成的点线或弧线纹。纹饰题材有蕉叶、卷草、莲瓣、云纹、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以线勾图,十分生动。
明洪武-永乐 龙泉窑剔刻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撇口,细颈中央收束,垂腹,圈足微外撇,平底。釉面呈翠绿色,通体施釉,足端刮釉。颈部刻蕉叶纹,颈部下端装饰弦纹及回纹一周,接缠枝牡丹纹于腹部,胫部有莲瓣纹,圈足外壁有回纹一周。垫烧处有火石红。
玉壶春瓶修复件
明永乐 龙泉窑刻缠枝花卉碗
盘圆唇,敞口,深腹,圈足,平底。釉面呈豆青色,质地莹润。通体施釉,底部刮釉一圈,露胎处呈火石红。腹部内壁外壁分别刻划缠枝莲纹,底部内壁刻划莲花纹,圈足外壁刻划回纹。胎青白色。
明成化 龙泉窑刻缠枝莲花宝相花纹盘
北宋覆灭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受战火影响,其制瓷技术传入南方。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这时期龙泉窑的品种除日用瓷外,新增陈设瓷、文房等,如瓶、炉、尊、塑像等,其他尚有祭器及冥器,并且仿造铜器、玉器等,如鬲、鼎、觚、琮之类的器型大量出现,品种式样可谓应有尽有。
元代龙泉已是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元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杭州、庆元、上海、澉浦(今海盐)、温州设立市舶司,浙江占四处。随着社会的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元代龙泉窑创烧出了许多适应当时社会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器物种类,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开拓及贸易繁盛,使产品供不应求,龙泉窑产区不断扩大,数量大增。除了大量外销至亚非欧各地,元代龙泉也为宫廷烧造用瓷。《元史》祭器篇有“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在当时青瓷生产以龙泉最负盛名。
南宋 龙泉窑露胎刻“绍兴”花口盘 盘心露胎刻“绍兴”铭款
南宋 龙泉窑鬲式炉
元代龙泉窑风格从南宋的雅向元代的俗、从南宋的釉装饰向元代的胎装饰、从南宋的厚釉乳浊釉向元的薄釉透明釉发展。产品种类繁多,纹饰题材广泛,山间花卉、水中游鱼、神界八仙等应有尽有。装饰手法如贴花、刻划、印花等,为加强观赏性,甚至把中断八百余年的点褐彩、红斑技术也恢复使用。装烧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变革,一些器物由于胎体厚重,特别是大型盘类开始采用器物外底托烧的装烧方式,多数器物匣钵单件装烧,有一些采用砂圈叠烧,内底出现一圈呈酱黄色的露胎涩圈,大型器物内套烧小型器物。窑具有柱形、饼形、钵形等多种样式。
南宋 龙泉窑青瓷粉青渣斗 丽水南宋墓葬出土
元-明早期 龙泉窑刻海水模印四鱼纹大洗
明代早期的龙泉窑生产,与同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器物种类、造型和装饰等方面,均相类同。青瓷胎体仍十分厚重,胎呈灰白或灰色,大部分器物只施一次釉,釉层较薄,少数厚釉者,釉色深、有玉质感,釉色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比较少见。明代中期谓“化治以后,质粗色恶”。题材丰富多样,以缠枝莲纹为最多,以及植物花果纹样和吉祥语“清香美酒”、“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
元 龙泉窑浮雕缠枝牡丹三足炉
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器外,明代龙泉窑仍然为宫廷烧制器物。据《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载,洪武二十六年,“行移饶处等府烧造”,在枫洞岩窑址就出土了明代洪武和永乐两朝的官器。明洪武官器有大型刻花大墩碗、菱口盘、折沿盘、五爪龙纹盘、高圈足碗和刻花执壶、梅瓶、玉壶春等,明永乐官器有墩碗、斗笠碗、洗、五爪龙纹盘、高足杯、卧足盅、梅瓶、玉壶春、执壶等,基本都有刻花装饰。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宪宗帝即位,下诏:“上即帝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大赦天下……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业,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由此可见,明成化以前龙泉窑仍在烧造宫廷用瓷,这是文献最后一次所见龙泉窑为皇家烧造瓷器。
南宋-元 龙泉窑七弦纹盘口瓶
元-明早期 龙泉窑剔刻缠枝莲狮纹大罐
北宋早期,龙泉窑的产品以淡青釉瓷器为主,在装饰技法上多使用“划花”手法,支烧工艺采用垫圈泥点支烧,与同时期的越窑非常相似,器型也带有强烈的越窑风格,从器物的外表来判断,二者很难区分。此后开始出现一些独特的器型,如夹层碗、五管瓶、龙虎瓶等,在装饰技法上多使用篦划纹填充纹饰。在施釉技法上,仍使用传统的石灰釉,施釉较薄,釉色以青黄色为主。
北宋 龙泉窑青瓷刻划花执壶
口径7.7、底径7、高20厘米。浅盘口,细长颈,八棱腹,圈足外撇。流长而弯曲,把手背中间被分成两股,肩部置有一对系,中间亦分成两股。腹部的每个区域内都用细线划满花叶纹。通体施淡青釉,圈足内部也有釉,足端无釉。此件执壶制作规整,纹饰优美,为注酒器。初创时期的龙泉窑较多地烧造淡青釉产品,生产年代大致在北宋早期。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带有强烈的越窑风格。越窑是宋以前浙江的制瓷中心,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的巅峰时期,进入北宋以后快速走向衰落直至停烧。关于越窑停烧的原因,目前主要的观点是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燃料不足。越窑的部分工匠转移到龙泉地区烧造瓷器,因此早期的龙泉窑青瓷产品带有强烈的越窑风格。这件淡青釉执壶的八棱腹与唐代越窑生产的八棱净瓶十分相似,线条纤细的划花纹饰也是五代宋初越窑产品的特色之一。这件执壶年代应该在为北宋早期。
北宋 龙泉窑青瓷刻划花夹层碗
口径14.4、底径9、高6.7厘米。由内外两层组合而成,内层呈浅盘状,盘底有一道弦纹,弦纹内刻划三朵莲花纹饰。外层深腹,下腹弧收,大平底,底中央有一圆孔,以碗底为中心,自下而上外壁刻划有十六瓣莲瓣纹,莲瓣的顶部有一道弦纹,莲瓣纹内有细线条。内外夹层中空。通体是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底中心圆孔边缘有釉。为龙泉窑淡青釉产品,年代大致在北宋早期。
北宋 龙泉窑青瓷刻划花盖瓶
口径8.1、底径6.9、通高29.5厘米。盘口微敛,喇叭形短颈,溜肩,长弧腹,圈足。颈肩相连处各饰两道弦纹。腹部用减地法施六道纵向凸棱,将腹部分为六个区间,每个区间内刻划一花叶纹,中填篦纹,纹饰基本相同。器盖子口,盖面呈覆盆状,上饰篦划纹,呈水波状,盖钮为宝珠状,宝珠腰部有凸沿。通体施青黄色釉,玻璃质感强,釉面有冰裂和缩釉现象。器盖内部、口沿、圈足内部无釉,胎呈青灰色。与浙江龙泉市塔石乡秋畈村北宋元丰元年(1078)墓出土青瓷瓶的器型、纹饰十分相似,年代推测大致在北宋中晚期。
北宋 龙泉窑青瓷带盖五管瓶
口径8、底径9、高31厘米。器盖为覆盘式,盖钮呈宝珠形,宝珠下部有凸沿,盖面刻划覆莲纹。器身短直口,腹有五节,上四节宽度基本相同。自上往下逐渐外扩,第五节较长,逐渐内收,圈足外撇。第二节处置有等距离的五管。腹部二、三、四节刻逆向斜条状纹饰,第五节刻划双层仰莲纹,瓣面填充篦纹。釉色青黄相间,玻质感较强。圈足足端和内部无釉,露胎处呈土黄色。五管瓶是北宋龙泉窑的特色产品之一,多出于墓葬,为随葬用的明器。与此件相似器型的器物在龙泉龙泉市塔石乡秋畈村北宋元丰元年(1078)墓也有出土,年代推测大致在北宋中晚期。
北宋 龙泉窑青瓷盘龙瓶
口径5.1、底径6.8、高24.8厘米。盂形口,长直颈,圆肩,深弧腹,圈足。肩部装饰一道捏制的波浪纹,其上堆塑一条上下翻腾的龙,四足三爪,周围有花、石、祥云点缀。器腹上下各饰一道弦纹,中间刻划缠枝牡丹纹。胫部刻划仰莲纹,纹饰中填充篦划纹。通体施青黄色釉,口沿与底部无釉。宋代龙泉窑多生产此类以龙虎为主题的堆塑瓶,并称为龙虎瓶。
北宋 龙泉窑青瓷莲瓣纹敛口钵
口径5、底径3.5、高5厘米。敛口,折唇,斜直腹,平底微向内凹,腹部刻有仰莲纹,上划有篦纹,通体施青黄色釉。莲瓣纹钵是宋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之一,南宋时期也有生产,并且出现了圈足。这件莲瓣纹钵出土于杭州葛岭工地,造型规整,简洁优雅,为宋人的文房用具。
南宋龙泉窑较北宋龙泉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汝窑首创的石灰碱釉开始被广泛运用到瓷器的生产上。南宋龙泉窑青瓷以釉色为胜,产品以素面为主。粉青、梅子青等釉色的瓷器受到时人的喜爱,生产的瓷器远销海内外。
南宋 龙泉窑青瓷弦纹梅瓶
口径4、底径6.5、高25厘米。盖呈覆钵状,盖面平齐。瓶口较小,唇外卷,短颈,丰肩,腹部修长,圈足。盖和瓶身饰满弦纹。施粉青釉,腹部大部分区域布满密集的开片纹,开片处泛黄,釉层莹润,从器盖上可以观察到二次上釉的痕迹。底部无釉,露胎处呈灰白色。出土于松阳庆元元年(1195)程大雅墓,为该墓出土6件梅瓶的其中之一。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是龙泉窑生产从薄釉向多次施釉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件梅瓶便是最好的实证之一。
南宋 龙泉窑青瓷琮式瓶
长9.2、宽9.2、高25.5厘米。圆口,短颈,方身,圈足,口径与底径相仿。器身四面有横、竖凸起的直线纹,器身共八节。通体施青绿色厚釉,釉色莹润,足端无釉,露胎处呈灰白色。琮瓶,因其造型似史前玉琮而得名。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琮,其实是清末才有的说法。根据台湾大学谢明良的考证,宋人认识中的琮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琮有一定的差距。琮瓶的材质除瓷质外还有石质和铜质,后两者目前仅出于四川窖藏,且年代较瓷质的更早。宋代琮瓶具有某种祭仪功能,明人将此种器型的器物称之为“蓍草瓶”,多将其用来插花,成为明代文人案头清供之一。
南宋 龙泉窑花形盒
口径5、底径5、高4.4厘米。整器平面呈正五边形,盖母口,盖面塑一五瓣梅花。盒子口,直腹,正五边形圈足。盒身转角近口沿处刻划四道波浪形弦纹,与盖沿处的弦纹相连接,线条流畅,于细节处见匠心。通体施粉青釉,子母口和足端露胎。粉青釉产品为南宋龙泉窑的特色产品之一,釉面光泽柔和,釉色清新淡雅,颇具玉质感。
南宋 龙泉窑鬲式炉
口径11.7、高9厘米。宽折沿,直颈,扁圆腹,下承三乳足。肩部有一周弦纹,腹部至足部各饰一道出筋,三足内侧各有一小孔。整器内外施粉青色乳浊厚釉,足端无釉,露胎处呈灰白色。鬲式炉的器型仿自先秦青铜器中的鬲。宋代瓷器的一大特点就是多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器型。这类器物的用途应是做焚香用的香炉,南宋词人吴文英《夜行船·赠赵梅壑》一词中有:“古鬲香深,宫壶花换,留取四时春好”的文字相印证。
南宋 龙泉窑青瓷洗
口径12.5、底径6、高4.3厘米。敞口,窄沿,圆唇,斜直腹,圈足。素面无纹饰,通体施粉青色厚釉,足端无釉,呈锈红色,器身薄釉处可观察到白胎。1958年龙泉金村窑址采集,金村是龙泉南区最为重要的三个窑址群之一。这件洗完整无损,造型规整,唯外腹壁有很多黑色的污渍。宋代龙泉窑以釉色闻名,在釉色的筛选上有严格的标准,像此件釉色微瑕的器物就没有经过当时窑工检验,成为一件合格的产品。
南宋 龙泉窑黑胎青瓷把杯
口径8.6、底径4.4、高3.3厘米。直口,浅直腹,矮圈足,上腹部近口沿处置一圆形把手。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布满开片。口沿与足端无釉露胎,胎呈紫黑色。为龙泉窑中的黑胎类产品。
南宋 龙泉窑黑胎青瓷碗
口径8.6、底径4.1、高5.1厘米。直口,深腹,近底处骤内收,圈足。通体施青灰色釉,釉层布满均匀细碎的开片。足端无釉,胎壁较薄,露胎处呈紫褐色。
南宋 龙泉窑黑胎青瓷唾盂
口径16.1、高7.7厘米。浅盘口,束颈,直腹,圈足。圈足与垫饼粘连。通体施青灰色釉,釉层布满气泡和细碎的开片。
南宋 龙泉窑黑胎青瓷花口瓶
口径5.5、底径5.2、高14厘米。喇叭形六瓣花口,对应的器腹和圈足均呈六瓣花形。束颈,圆弧腹,圈足外撇。通体施青褐色釉,釉面有开片。足端露胎,胎体较薄,呈紫褐色。整齐略扁,为对半合模制成。
高古瓷
了解一下 !
文章转发自高古瓷,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