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书局本着补白、寻真、问古的办刊宗旨与可读、可赏、可藏的理念,历时六载,成书五卷,计1437页,原创文字63万余、图片1000余组。每卷择一历史人物、文房器物、书院或藏书楼深入研究,并及文献金石、古籍版本、学林逸趣、文人案头等。
从「补白」角度,介绍大众未及深入的历史人物,如倪瓒、马一浮、担当和尚、陈垣、俞樾等人,既有生平事略,也有学术探讨;文房主题则以「笔、墨、纸、砚、古琴」为开端,寻访匠心手作、探寻古法、详细考订其流变与渊源;并亲访嘉业堂、白鹿洞书院、金陵刻经处、天一阁等历代著名藏书、印书机构,细考成文。其余如弢翁藏书、文字研究、古器物小考、旧书收购往事、金石碑帖鉴别等文,一一不具,文与图皆当代著名学者与编辑部通力协作而成,装帧设计简素文气,空灵整洁,每读一卷如遇一位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已逝的文心在这里找到了依归。
每一卷邀请国内著名学者、行业权威、藏家,多家文博机构与编辑部同仁共同为您奉上一场文化的盛宴,阐释传统文化的多维内涵与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止观书局努力打造一套书房与艺道同研、技术与学养同修、琴棋与书画同步,文房与文心共存的可读可赏可藏的精神读本;学术视角、审美表达,以飨文林雅士。
《中国书房》栏目设置
[一]卷首语每期由学术顾问、主编或知名作家执笔,点出该期主题或心得寄语。
[二]文心相印每期选一位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大家,作为研究对象。该栏目设计两篇文字:1、该历史人物年表及诗词等;2、就该历史人物研究,与当代著名学者访谈。
[三]旷世之怀本栏目主要围绕该历史人物,从各方面深入研究。如:1、其生平交际、逸闻趣事等角度研究;2、其艺术造诣研究;3、其文学、思想、学术方面研究;4、其所处时代背景研究。
[四]天工开物书房器物是古代文人意趣与审美的最高典范。书房器物融涵范围极广,从家具到空间,从布局到设计,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石瓶几剑等等,近百种之多。本栏目主要挖掘书房的空间布局、文化历史,以及文房器物的制作工艺、流变传播等。每期以文房的一个品类为主线,相关联的文房器物为辅。以砚为例,设计文章如下:1、古代文献中对砚的介绍;2、当代制砚名家访谈;3、古砚的鉴赏、收藏类文章;4、寻访“砚”文化发祥地的游记;5、与砚相关联的其他器物文章。
[五]书房内外书籍经典是书房的核心,也是古代思想文化的结晶。本栏目主要围绕书籍,介绍藏书家、藏书楼、书院、名家书房、文献目录、版本刊刻等。1、 藏书家相关学术研究与藏书类文章;2、 历代名家书房;3、藏书楼、书院文化与变迁;4、古籍文献研究;5、金石碑拓研究。
[六]筑室溪山本栏目主要收集闲散、趣味性强的一些文章。凡文笔优美、生动、有趣,和读书、书籍、交游、僧道、逸趣等等有关的文字皆可罗入其内。
[七]案头斋壁本栏目以文人空间与案头把玩器物为主。每期一个空间或文玩为主题,用大量的图片记录文人书房的空间、布置、环境、文房器物,以及名人书房的趣味状态等。
《中国书房》创刊号卷首既写「止观书房」的斋壁陈列,也写《中国书房》的书事缘起,再有当代文人逸士的志趣与求索,又能读到止观和书房编辑部的初心。文人工匠皆有归属,其间有新鲜空气,亦有藻练精神。诚邀诸师友共赏。
书籍以倪瓒开篇,精选《清閟阁全集》12篇诗文及《倪瓒和元代墨竹》、《倪瓒诗画刍议》、《倪云林诗文集版本论略》等。倪瓒一生性情清高孤傲,不事俗务,其绘画、书法、诗词皆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作品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尘土。」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倪瓒书法擅楷书,作品参禅学道,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其书法真正做到了既「隐」且「逸」,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逸。董其昌评曰:「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的诗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雕琢,著有《清閟阁集》15卷。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艺术家,他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文心相印栏目」刊发我国著名美学家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画的寒荒境界》一文,朱良志先生主要从事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观念的研究,试图从若干个案研究中寻找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发展的内在脉络。此文中详介荒寒画境之体现、荒寒画境之特点、荒寒画境产生之根源,并提出淸之寒、野之寒、精之寒的观点。不失一篇当下见解独特的艺术高论。通读该文感受到,中国画之荒寒境界表现的超然物外情怀,是中国画家对大自然的一种理解,对个体生命和宇宙意识的一种领悟。中国画对荒寒境界的偏爱,在一定程度上也缘于中国画家对道的追求;中国画荒寒之境所蕴含的永恒追求,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到禅宗影响。禅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永恒精神。
天工开物
文房里的砚与书斋里的文房
书房内外
名家古籍收藏之路与古籍文献修复
「书房内外专栏」大篇幅的介绍了著名藏书家周叔弢的一生,系统梳理了弢翁生平及收藏品类、更有其校勘古籍、刻印善本、藏书轶事等诸论。
通过其家世、藏书概要、藏书处与藏书印、顾校黄跋、海源阁遗书、敦煌遗书、活字体、校勘古籍、刻印善本、捐献藏书等十个板块分别详述。书籍经典是书房的核心,也是古代思想文化的结晶,此处兼含倪云林所著诗文集版本的讨论;另还包括古籍修复用纸的相关研究,了解各时代古籍用纸的特点和材质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本篇为读者从纸张材料选择、制作以及具体修复技术提供了参考。于藏书爱好者、文人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筑室溪山
读书人的文章事 禅宗里的师徒观
案头斋壁
名家大师的案头与精神追求
卷首语
言尽书房意境之美,杂谈主客与空间的交融,以期团队的不懈能让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将书香镌刻于我们心中的每个角落。
本栏目为《中国书房》每一期主题人物的直接呈现,精校了十余篇马一浮诗作,并考订其年谱以示读者。
本期采访稿件中,通过龚鹏程的深入讲述,我们会在这篇文中了解到马一浮先生的众多史料与为学思路。所谓「不为工具之学,要为自己而学」,马一浮的授学理念讲求独立自主,这从复性书院的兴办与沉浮就能看得出来。除了学术成就之外,马一浮先生的践行也为我们展现、保留了中国已经渐渐式微的师业传统,因此说他是当时众多名师中的「隐士」不无道理。
旷世之怀
书法研究及其佛教思想浅窥
「吾于今世,气类之孤也久矣。独尚友千载,开卷则亲见古人,有以得其用心,下笔则确乎。」从马一浮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智慧与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现代三圣」之一,马一浮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栏目中我们就从他的学术、书法及佛教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集数篇佳作于一册,实属难得。
毛笔源自中国,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在中国文化里,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与象征意义。本栏目中,我们从古籍中的造笔法,到今人的制笔法则,从古代的文人用笔,到今天的大众书写,通过几篇长文阐述毛笔的功用与文化,为大家详解了毛笔的前世今生。也不乏对古砚、老墨的品鉴,还有竹刻艺术、书房家具形制及陈设等内容的佳作数篇,内容翔实,娓娓道来,读之畅快。
唐人耿湋有诗题咏宣笔:「寒竹惭虚受,纤毫任几重。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落纸惊风起,遥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毛笔是中华文化赖以传承的主要工具之一,也由此而生中国书法和绘画,故妙笔生花,舍此何从。
当下制笔者多努力将笔还原成古代的样子,若不懂其中要义又何谈古今毛笔之制之用?在本栏目中,编辑部赴江西文港镇考察走访,拜访了淳安堂笔庄制笔人李小平老师和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的邹农耕老师,为诸师友提供了历代制笔之法的发展演变、不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考证古笔结构、不同地域制笔材质的选择和变化,更建立了毛笔与艺术、文人与毛笔之间的联系,兼含毛笔文化古今之传承。相信本期内容能助您对古法笔墨文化有更充分的了解。
本期书房内外的主角为嘉业堂藏书楼。此楼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嘉业堂藏书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有「民国第一藏书楼之称」。《钦若嘉业·恍如传奇——嘉业堂藏书楼今昔》一文刘大石先生通过书之楼、书之藏、书之目、书之运、书之散、书之殇几个板块记录了嘉业堂的兴与衰,另有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藏书小史》 学者李西宁先生《山东省图藏宋刻本<文选>流传纪略》著名藏家金石学家戴丛洁先生《马起凤题钟官图》小考三篇考略与金石文字。
「筑室溪山」四字虽写景致事物,实则「以景隐情」,写文人雅士之逸言情语,为《中国书房》全书中之闲读佳作。本期刊登林语堂《论读书》 著名学者博士后刘墨先生《书房的性格》西园先生的《西泠散记》汪为新先生《从无飨居到琅园》几篇佳作,多写读书与书房事,从中即可见近当代文人品格与志趣。读书有偏好,书房亦有其性格,人,书,房,三者间的微妙关系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完美的和谐,不知诸君有此体会否?
读书之外,经营书斋情调自是历代文人心之所往,斋中得体铺设几塌、琴剑、书画、鼎研之类,入目心神皆为之一爽。但读书之趣多在求知,人自然是书房中的主体。正如在《书房的性格》一文中提到陆游的「书巢」才真是将书生本色呈现得淋漓尽致。「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更有西泠怀古之篇,重溯人与空间的精神家园。供诸友清赏。
案头斋壁
古人书房,多以法帖、明轴、端歙等诸类陈其余,本期案头斋壁主题刊选文人案头佛造像。文人雅士,早有请佛入室,静置案头、或摩挲把玩,无不苍古肃穆,迂回如烟云绕笔,此中风雅趣味,无论斋中读书人,或红尘碌碌客,亦心不胜向往之。
止观书房自始至今,看古阅古,也发幽情,偶尔也娇情一回,窗下还有抚琴声:难得有高山流水的冥想,偶尔有旷远澄澈的倚伴。
再倘若西墙挂幅米襄阳《烟雨图》,而香风不散,左右联颇似鲁公味道,却是清人句,上联曰: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下联曰: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出得廊前,如果再有假山相衬,流水缓缓,池鱼相伴,其间喜悦,恐怕连书都懒得再去读了。
被遗忘在美丽边陲的画坛明珠——担当和尚
明末清初之际,前朝遗民艺术家,分为两股:一股选择出仕,出堂入室,成为画坛主流,为官家瞩目,如「四王」;一股选择在野,隐居山林,为僧为道,潜心艺术,为世人所敬仰,如“四僧”。而在西南边陲,苍山洱海之处,尚有一位艺术家:他是明末遗珠画僧,诗、书、画俱佳,曾得当时文坛领袖董其昌嘉许,与陈继儒为忘年之交,被徐霞客视为知己;他以画参禅,以诗书通禅,境界超逸,古淡萧疏,而人们却对他比较陌生。他就是担当和尚。
编辑部远赴云南,寻找担当和尚遗迹,在《文心相印》与《旷世之怀》两个栏目中,通过介绍担当《诗选》《年表》、访谈相关专家学者、刊选各角度的文章,来介绍、研究、发掘担当和尚,填补相关空白。
墨史 / 造墨 / 藏墨 / 赏墨 / 问墨 / 用墨
编辑部走进当代墨业中心绩溪、屯溪、歙县等地,拜访传统制墨手艺人,梳理历史文献,请教藏墨大家,在《天工开物》栏目中,全方位揭示墨里春秋,资料详实丰富,可作用墨、鉴墨、藏墨的参考指南。
书房内外
白鹿洞书院的前世今生
继上期嘉业堂之后,本期主题以研究白鹿洞书院为主。通过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山长介绍、历史流变及文化贡献等方面,介绍白鹿洞书院的前世今生。
本栏目另有金石研究、古籍考辨、藏书印鉴等文章,丰富其内容。
闲情雅趣禅里玄机
恰值商务印书馆创办一百二十周年,暨张元济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特刊纪念文章《商务两名宿——高梦旦和张元济》。另有读书随笔、文辞训诂、闲趣雅兴、禅理玄机等小文数篇。
古人爱石成癖。赏石、玩石,成为文房几案上必不可少的清供。中国人玩石,与其说是品石,倒不如说是品人,通过石来品味人生、品味生命。
本期刊选了几名书友案头的清供文石。我们不仅仅关注名家名石,更愿意关注每个文人的内心,关注那蕴藉内敛的风流。
由于陈垣学术过于朴实,为人又比较内谨,大众和媒体在赞美民国大师的时候,群像中往往少了他的影子。大部分人只知道他是启功先生的老师,究竟学问如何,不甚清晰。
天工开物
纸史 / 古法造纸寻踪 / 藏纸 / 笺纸流变
造纸术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宣纸亦有「纸寿千年」的美誉。可是如今书画创作、古籍修复所用的纸张,和我们所想并不一样。古法造纸几近失传,今天工业造纸的耐久性显然很差。
编辑部考察北京、上海、安徽、浙江等地造纸工坊,拜访了诸多造纸师傅,梳理历史文献,请教研究纸张的学者,在《天工开物》栏目中,为大家详细讲述造纸流程、纸的发展演变,揭示传统手工纸的秘密,可为大家用纸、了解纸做参考指南。本期于纸张研究,相当深入。相信诸多学者专家、各个角度介绍纸的文章,必能让大家一饱眼福。
藏书家 / 藏书楼 / 古籍文献 / 金石碑拓
「书房内外」以藏书家、藏书楼,古籍文献、金石碑拓等方向为主题。本期主要介绍南京金陵刻经处——近代佛教史和经籍史上的重镇之一,以及湖南前辈藏书家袁芳瑛。
林语堂先生飘逸纵横,颇有名士之风,与陈垣先生风格截然不同,本书却以之首尾呼应,似有些许意思——治学当似陈垣先生之严谨,为人应效林语堂先生之潇洒。故筑室溪山第一篇文章,就是《林语堂的书房》。
水丞、砚滴虽为小物,却为文房不可或缺。古人写字研墨,必侍砚滴于左右。小小的砚滴,寓意深远,在内敛中蕴藉着大度的胸怀。历代砚滴的材质、形制都趣味非常,颇能把玩。
本期刊选了几位书友所藏的砚滴,通过文人案头的视角来传递当下文人的日常。
中国书房·第五卷
卷首语
《中国书房》一直以文人书房作赏心乐事,常约三五同好,伴有琴瑟,同好多怀绝艺:譬如谈纸者用以垂世,论笔者尝为生花,藏墨者言其焕彩。情化后的某个小段落,某个小物件,似是人间之至乐,不可辜负。
文心相印 / 旷世之怀
认识了俞樾,也就全面认识了晚清学林
俞樾(1821-1907),清末著名学者,文学、经学、小学、书法、诗词无一不通,被尊为最后一位朴学大师,是吴昌硕、章太炎的老师。在「文心相印」一栏中,我们选取了俞樾诗词二十余篇、精校概括其年表,并与罗雄飞教授深入访谈。俞樾生平事迹与风度,约略可见。
在强大的学养支撑下,他的书法无论是大字榜书,还是小字尺牍,篆隶行草各种书体,都有着满满的有文人气!
俞樾的学术水平很高、影响很大,可惜时人重视不足。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俞平伯的曾祖父,是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梁启超、周作人等对其有极高评价,此外则所知不多。本期「旷世之怀」特约当代几位研究俞樾的学者,从学术、诗文、情感、艺术等角度撰文,希望大家对俞樾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年来翻检经文,访古求真,我们试图为大家展现这位晚清巨儒的风采,也期盼诸君的鉴赏并斧正!
古琴,是古代士人身边必不可少之物,是书房最重要的雅器之一。《中国书房》第五辑「天工开物」版块,主要为大家介绍古琴的制作及相关研究。
郑磊先生斫琴多年,并熟悉古琴文献、思考深入,对古琴的斫制、传承,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真诚的理解。我们同郑磊先生深入交流,涉及到了古琴斫制的方方面面,最终撰成《五百年有正音》一篇访谈。
我们又采访了著名斫琴家、演奏家王鹏,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他当年修复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老琴的旧事,并介绍了修复古琴的方法细节;故宫副研究员闵俊荣,参与修复故宫所藏诸多名琴,也撰文探讨了古琴和漆的问题。编辑部独家校勘整理了斫琴古籍一种《斫匠要闻秘录》并有古琴丝弦制造、国家博物馆藏古琴考据、民国古琴唱片考据、琴制辨析、古琴流派介绍等数篇佳作,这对大部分琴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学习材料。
明 万历刊《太古遗音》古琴样式节录
书房内外
读书人心中的天一阁与民国珂罗版
本期主题为宁波天一阁。作为中国最著名的藏书楼,风雨四百年,经典千万卷,天一阁有太多值得我们了解的东西。为此,书房特约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前馆长、著名学者虞浩旭,撰写近万字长文以飨读者。
又有《琴书名印考》,就古代琴谱上所钤藏书印,对其进行严谨考证。由印章到琴书,由琴书到琴人,一探古今琴人琴事的风雅与渊薮。
近年来,珂罗版古籍收藏的热度逐渐升温,但是珂罗版印品有精粗优劣之别,于藏书爱好者而言,则不可不审。遂又有《珂罗版的版本与鉴定》供读者参详。
吴湖帆先生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画家、书家与藏家、鉴定家,第五辑中亦有小文介绍梅景书屋,行文之间,犹如亲历;
逆天的12岁女娃与她的《佩觿编》吴湖帆的梅景书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周作人,青年作家朱航满作《斜阳流水太有情》,考其生平隐事,颇有趣味。吴湖帆先生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画家、书家与藏家、鉴定家,第五辑中亦有小文介绍梅景书屋,行文之间,犹如亲历;
上海图书公司为华夏古旧书业之重镇,尤其在近现代老期刊和旧平装业务上,堪称翘楚,上海著名古旧书籍标价师陈克希先生,特撰《沪上旧书业巨擘》一文介绍几位旧书前辈,往事历历、读之动人。此情此文,与《中国书房》尤为贴切。
案头斋壁
从秦汉的神仙世界中的博山炉,到宋人书斋中的焚香赋再到佛堂的一瓣心香,渺渺一缕,青烟悄然,貌似柔弱,绝非如尘。「香炉烟袅,浓淡卷舒终不老」。(宋·陈瓘《减字木兰花·大江北去》)香事已远,余韵依旧。那些属于日常的,情感的,或激荡,或婉约,或沉稳,或清新,或禅意的香,在熏炉的温火中,被封存起热情,存放于古人的书性与雅情间。在无数清晨的朦胧、午后的倦怠与夜晚的幽密中,炉中的炭火不息,有多少的香饼焚身于炉火的灰烬中,就有多少诗意的传神被流传于世间。诗歌的咏叹响起,炉温正好,在芬芳的缠绕中做一个好梦。
创刊号
第二辑
第三辑
第四辑
第五辑
止观书局出品
《中国书房》一至五卷
重读书院·藏书楼
(溢价销售 )
彩蛋
随意跑单退款的读者请慎重
文章转发自民国画事,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