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各时期粉彩瓷有何不同
粉彩是在釉上五彩工艺基础上,受引进的珐琅彩工艺技法,经过中国工匠的巧妙融会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粉彩初创于景德镇御窑厂,盛行于清宫内廷,后广泛流行于民间。 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
早期康熙粉彩用肉眼能见小开片,深浅度也不均。这是因为那时的彩是用掺白色釉勾兑的,再加上是用胶水,所以开片又不均,有点像油画色。 康熙粉彩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
到了清雍正一朝,粉彩进入兴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 无论造型、彩绘技法还是纹饰,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堪称粉彩瓷器的代表作。 官、 民窑同时大量生产, 精细的官窑制品可与珐琅彩媲美。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质量好,经测定, 雍正粉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77.5%。 陶瓷史家陈万坚先生说过:“雍正白釉之进一步提高,合于釉上施加软彩的要求, 因而收到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
雍正粉彩的彩料配制技术也较高,珐琅彩在烧彩前与烧彩后呈色大致相同, 而粉彩颜料则不同, 除红、黑二色外,其他颜色在烧之前无法区别,颜料配制后必须进行试烧, 合乎要求后才能正式彩绘,经低温彩烧后,色彩微微凸出釉面, 彩面具有晶莹的光泽,有的粉彩纹饰的边际还显现出彩虹般的光晕。
粉彩艺术效果上大多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 整个装饰构图的表现手法, 设色都近似中国绘画,与传统的五彩比较起来,装饰性较弱,写实风格浓厚。 粉彩是雍正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 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 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鹿”图案多见。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
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 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顶端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绝对)。 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 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红彩”,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 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花瓶上绘粉彩纹饰。 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民窑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图案标记,以器底绘青花笔、锭和如意,谐音“必定如意”等为突出。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 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花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 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 尊的上半部饰两个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 鹿头尊多在白底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头,颜色鲜亮,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这类瓷也有叫百鹿尊的。 乾隆朝的这一品种流传下来的已经很少了,大多是光绪朝仿的,层次不清,颜色暗谈。 乾隆朝除了白地绘份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陶瓷品种。
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 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 另外,乾隆朝还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
乾隆时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 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 (亦称 "百花不露地") 、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
除了常见的器型以外,新颖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颈瓶。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
清嘉庆 粉彩籁瓜纹碗 嘉庆朝彩瓷以粉彩为主流,陈设器、文房用具、陶瓷日用品以及五供(由两件香罐、两件花抓及一件香炉组成)和法器等都属常见。 嘉庆早期的粉彩还有乾隆朝的特点,比较精细,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轧道开光的。
“百花不露地”相当精细,个别的甚至是“金地百花”;彩地轧道开光品种的不如乾隆时的精细规整,所绘纹饰有的也显呆滞。 嘉庆粉彩瓷常见纹饰有花卉、八宝、云龙、罗汉、婴戏、石榴等。器型有瓶、笔筒、洗、盘、碗、茶壶、戟耳瓶等。
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内壁和底部施豆瓣绿釉,压凤尾纹粉彩器则仍多见各种色地,如黄、红、绿等。这一时期描金工艺的采用也较为普遍。
二是继承乾隆制作的压凤尾纹(即轧道工艺)粉彩仍属多见;五是碗、盘之类器物的图案以花卉、花果为多,特别突出的是过枝癞瓜的图案,象征着瓜瓞绵绵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见有各种色地开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艺结合。 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盘等日用器皿,图案以荷花、癞瓜和婴戏图、清装仕女以及各种花蝶虫草为突出。 亦常见“吉庆有余”、“麻姑献寿”、“太平有象”等吉祥题材,其中凡属“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种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较精致。 道光朝粉彩瓷类同于嘉庆朝,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 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当于官窑瓷器,其工艺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盘、碗、灯笼尊、盖碗等。
由咸丰到宣统,粉彩瓷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咸丰、同治时,粉彩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淡浅。 咸丰一朝时间短,又处于战乱之中,御窑断断续续地烧造与前几代相比传世品最少。咸丰时官窑粉彩在社会上难以见到。以故宫藏品为例,几乎与道光粉彩相混淆,说明在制作技术上还保持在道光时的水平。 同治以后瓷器具有一定的时代风格,现存官窑粉彩瓷器,大部分是御窑厂专门为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烧制的餐具和陈设瓷。光绪白地粉彩可分精、粗两类,精者一般盘碗可与道光粉彩相媲美,花卉、花鸟纹饰生动,并有“大清光绪年制”款识;粗者分为稍大此的盘、碗、折沿洗等,胎体厚重,色彩浓重,凝厚,龙风花果纹饰粗放。 宣统时期的粉彩。宣统一朝仅三年,景德镇御窑厂仍继续烧造宫廷使用的粉彩瓷器,从故宫传世品看,宣统的粉彩瓷器都是光绪品种的再现,只是款识不同而已。
声明: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图文、背景音乐选自网络,文化传播需要您的力量!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及时纠正删除。
更多热度文章:
喜欢我们就点个“赞”和“在看”支持
文章转发自元青花收藏文化苑,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