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猫有什么特别的吗?荷兰摄影师潜入香港,5年拍20000张猫片: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了来时的路
荷兰有个名叫马奕修(Marcel Heijnen)的艺术家,1992年去了一趟香港,从此一遇香港误终身,隔年就搬到了香港定居。吸引他的不是香港的繁华、热闹的街市、充满人情味的市井生活,而是香港的猫。那倒也没有,和其他地方的猫一样,爱吃饭、睡觉和撒娇。马奕修惊讶地发现,在香港,几乎每一家店铺,都有一只铺头猫。
无论是菜市、大排档、杂货店、五金店、药铺,猫咪都在履行自己的“看铺”职责。即使没有人监督它们的工作,没有人给它们制定kpi的考核标准,但它们还是尽职尽责。马奕修深受感动,决定拿起自己的相机,把这些可爱的铺头猫记录下来,后来拍的越来越多,就创作了摄影集《铺头猫》《市场猫》与《车房犬》等作品。在他心中,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摩登的艺术街区并不能代表香港,反而猫咪与传统的店铺群落,构成了香港独特的魅力来源。“你在这里,会发现一种神奇的人与动物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你会发现人与猫,姿态、神情越来越像,甚至长得越来越像,而这是他们长久相处的结果。“香港店铺大多数场景都是杂乱不堪的,这种情况在上环、西营盘等地十分常见,但当我将猫这一元素引入并融合进这个场景,照片就立刻变得富有活力。”有一些猫,因为拍摄的缘分,马奕修甚至和它们熟络起来。“这只猫叫豆丁,它原本是只流浪猫,被店主收留后就一直住这里。它是个捕鼠能手,有它在的地方,老鼠都躲得远远的。”“这只猫叫做牛奶,全身雪白雪白的,是店主上大二的女儿在路上捡的,非常干净和健康。平时店主工作忙,它就在一边看铺,不忙就会过来蹭你的小腿。”“这一只叫道长,店主还以为把猫带回来大狗一定会欺负小猫咪,结果是猫咪经常欺负大狗,这么大的狗,在猫咪面前反而很温顺。”马奕修走街串巷拍摄了很多猫咪,为了拍出最自然的效果,他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因此想要拍出一张成功的猫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会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跟猫咪玩,让它们放松警惕,猫咪是很敏感的动物,只有它们把你当作同类,才会在你面前放松自己。”马奕修把自己拍摄的猫片传到了一个叫@ChineseWhiskers的Ins账号上,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大陆一些店铺发出邀约,让他前来内地拍摄,他欣然应邀,并来到北京、广州、上海、长沙、成都等城市,拍摄了不少猫片。猫成为了一种完全家常的动物,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见到。充当一下物品展示员,亲自上阵带货、卖力吆喝,赚点辛苦钱。它们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融合为一体,让人猛然间找不到猫,有些则完美地契合身后的环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化纤猫,表情严肃地端坐在一堆化纤材料中,只有黄色的瞳孔和绷带区分着彼此。关注公众号:老货圈。修禅猫,窝在地上的姿势仿若在修禅,有一种我佛慈悲的感觉。这些猫很有趣,但随着经济和文化的改变,传统的商店在中国各地消失,铺头猫也会随之成为过去。马奕修很担忧:“这意味着我必须赶紧拍摄铺头猫,它们将成为历史。”这个伯伯,店铺经营得不怎么样,但有4只橘猫陪在身边。
马奕修说:“捕捉这些铺头猫,是对中国零售生活温暖的致敬。”在他的镜头下,因为有铺头猫的存在,即便是落寞的传统零售时代,也多了一份陪伴与温情。
无论孤独怎么蚀骨,在这人世间,猫始终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之一。散养的中华田园猫与底层人民彷佛是时代的抛弃者 时代会抛弃他们 但他们不会互相抛弃
除了猫,马奕修也拍摄了一些铺头狗,相比起软糯可爱的猫咪,狗更有看门的味道。“我更偏爱传统的感觉,喜爱那种历经动荡岁月洗礼,依旧坚守不变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味道,传统的零售、百态的人群与姿势不同的猫、狗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缩影。”如今,现代化、城市化是必然的趋势,随着传统零售的消失,铺头猫必然会随之消失。虽然这是时代势不可挡的命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对最古老最传统的街头文化存在敬畏之心,因为那不仅是中国传统零售文化的缩影,也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如马奕修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来时的路,心怀过往,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关注老货圈
认识更多玩老货的朋友
文章转发自老货圈,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