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中国瓷器史上最大悬案之一:哥窑谜团

  • 北京陶瓷艺术馆
  • 2022年5月05日07时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哥窑菊瓣式盘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中国陶瓷史》这样叙述:

哥窑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


哥窑折沿盘


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有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比较复杂。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

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的哥窑(龙泉章生一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哥窑碗


宋代五大名窑里,哥窑是最为神秘的一个,不仅因为它传世的数量稀少,多为宫廷旧藏,更因其文献存疑,窑址和来历仍不可考,至今身世成谜。


由于宋墓出土的文物里不见哥窑瓷器,因此专家们认为传世哥窑应该是宋代的官办瓷窑。

陶瓷烧制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瓷胚经过高温的淬炼,在精于此道的工匠手中浴火重生,呈现出釉面上的千姿百态。


哥窑金丝铁线玉壶春


而哥窑瓷器标志性的“金丝铁线”开片纹路正是这一过程最淋漓尽致的写照。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著作、刻印于明朝洪武年间的《格古要论》里提及:“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而明代《长物志》里记录:“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最下”。

由此可见,传世哥窑瓷通常胎色较深,质地润泽凝厚,釉面呈灰青、粉青、米黄等颜色,缀以形状不一、交相错结的冰裂纹片,色黄者如金丝,色黑者若铁线,即独具特色的“金丝铁线”。

哥窑的金丝铁线


除此之外,哥窑瓷釉层较厚,釉内气泡细密,有“聚沫攒珠”的美称;而器皿口沿釉薄,露出深色胎骨,底足则呈黑色,因此被称为“紫口铁足”。这两个特征也常被专家和学者用来甄别哥窑瓷器。

在民间传说里,“金丝铁线”的来历被赋予了极其戏剧化的色彩。据说宋朝有一对擅制青瓷的兄弟:章生一和章生二,他们各有窑口,分别唤作“哥窑”和“弟窑”。

哥哥技高一筹,获得皇家青睐,而弟弟心生嫉妒,于是暗中作乱,在尚未开窑前泼入冷水,令哥哥的青瓷釉面炸裂成形状不一的纹路。

谁知此种瑕疵却因独具特色而受到文士追捧,哥哥因祸得福,于是潜心研究开片工艺,制作出流芳后世的“金丝铁线”哥窑瓷。

哥窑


根据清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记载,“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因此章氏兄弟确有其人,但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只是外行人的传说,并非成就哥窑的真正原因。

然而“金丝铁线”的形成确实是源自于意外的技术缺陷,因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在出窑后开裂,被窑工当作废品上报。督陶官却在碎裂的釉面上看到了别具一格的“缺陷美”,不断打磨开片技术,发掘出另一种可能。

实际上,“金丝铁线”是在瓷器出窑冷却后倒入炭黑水(现在是墨汁)而成。大块的开片被墨汁染成黑色,而细小的开片因缝隙过窄只能被空气逐渐氧化成黄色,釉面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炸裂。

哥窑小坛


中国文人素有“尚古”之风,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儒家追随者们将周朝视为礼制的代表,这股风气在宋代皇廷达到顶端:修订礼典、仿造青铜古器、宫廷雅乐推崇古风、瓷器造型也以模仿铜杯铜隷为主。因此,这一时期官办瓷窑的作品,如官窑和哥窑瓷,通常形制高雅、造型古拙,代表了宋朝官方的最高审美,而如今的我们只能通过这些遗世的艺术珍品遥想千年前的繁华盛景。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
摄影:菜菜
编辑:闽小瓷
设计:萌萌&鲸鱼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