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上博新展开幕丨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

  • 上海博物馆
  • 2021年10月28日07时




新展 开幕


2021年10月28日,“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汇聚来自法国、葡萄牙、英国、荷兰、美国、瑞士、中国七个国家十余家世界知名博物馆及收藏机构的206件/组文物,为观众呈现全新视角的贸易陶瓷和跨文化交流特展。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的中方嘉宾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刘光勇,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外方嘉宾有法国驻沪总领事纪博伟,葡萄牙驻沪总领事伊萨瓦,英国驻沪总领事胡克定以及上海博物馆捐赠人倪汉克。


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举办的国际博物馆界参与地区最广,参展规格极高的展览项目,是疫情之下全球博物馆力量与国际合作的精彩案例。在此次展览中,上海博物馆以全新视角和策展理念,讲述早期全球化中的中欧贸易与文化交流,汇聚206件/组重量级中外陶瓷与油画作品,倾力打造兼顾学术脉络与观赏趣味的展览。


开幕仪式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

嘉宾参观

16世纪开始,随着欧亚交通新航线的开辟,中欧贸易与交流日渐频繁。瓷器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之一,源源不断地输出海外,不仅见证了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发展,也记录了当时图像、设计、技术与观念的交流,是东西文化间对话与互动的载体。本展览以陶瓷为媒介,呈现当时的世界贸易和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


/svg>


序章:从中东到欧洲


大航海时代之前,中东地区的中转是东方货品输入欧洲的重要路径,辗转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稀少、价格高昂,是仅供权贵阶层消费的奢侈品。展览以三件颇具传奇色彩的器物开篇,揭示中欧贸易全面成熟之前,中国瓷器自中东输入欧洲的方式。这些精美的器物不仅见证了特殊的流通历史,也开启了此后东方瓷器风行欧洲的先声。


猜猜这些器物如何从中东辗转到达欧洲,滑动图片,查看器物的传奇旅行记。


这件珍贵的青花执壶曾随郑和下西洋船队远航,是明朝赠予中东的外交礼物。1547年,法国派驻奥斯曼帝国的大使觐见苏莱曼一世,随后将其携回法国。它两次作为外交礼物,联结中国、中东与欧洲,极具传奇色彩。

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永乐(1403—142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1582年,德国埃伯哈特·冯·曼德沙伊德伯爵前往耶路撒冷朝圣,次年于奥斯曼帝国购得此碗,这是中国器物经由旅行者之手,从中东流通至欧洲的著名实例。

青花矾红描金缠枝莲纹碗

镶嵌鎏金银座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嘉靖(1522—1566年)

鎏金银座约1583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镶嵌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此碗来自中东,1514年乔瓦尼·贝利尼在《诸神之宴》中绘制了类似青花碗。当时中国瓷器多由威尼斯商人从中东贸易至欧洲,出现在威尼斯画派作品中绝非偶然。(继续滑动查看西方油画中的青花碗)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弘治—正德(1488—1521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来自叙利亚

上海博物馆


第一单元:中西交通


15世纪中期以降,经由中东联结东西方的传统商路颇受阻滞,欧洲船队于海上不断扩张,探寻新领地与贸易路线,席卷世界的大航海时代自此开启。

葡萄牙人最先东来,西班牙、荷兰紧随其后,瓷器作为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见证了16世纪中西贸易的展开。器物面貌的变迁也反映了17、18世纪中欧贸易主导权由葡萄牙向荷兰、英国东印度公司渐次转移的过程。本单元汇集代表性贸易瓷器及沉船出水器物,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展现中西贸易的历史发展及贸易网络的延伸、变迁。

中欧贸易的展开

1498年达·伽马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欧亚交通的新路线,此后持续东进,到达中国沿海,揭开近世东西方交流的新篇章,深刻改变了欧亚贸易格局。

在贸易各阶段,葡萄牙都订制了特殊的纹章瓷器。本章器物能够完整呈现葡萄牙在马六甲、浙江、日本、上川岛、澳门等不同时期的贸易史。作为最早的欧洲订制瓷,它们还记录了东西方早期图像交流中的误读,以及当时贸易和宗教文化传播的关系,弥足珍贵。

这些瓷器是为谁订制?见证了怎样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史?


碗外壁绘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及其子若昂三世的浑天仪标记,是葡萄牙在马六甲建立起东南亚贸易网络之后订制的。浑天仪上的字母书写错误。中西最初交流中,中国陶工对西方纹样的生疏与误写是有趣的现象。

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碗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嘉靖(1522—1566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葡萄牙梅德罗·阿尔梅达博物馆


这是葡萄牙商人欧维士在1552年订制的,当时葡萄牙人在上川岛、浪白澳等地走私。广东上川岛出土了此瓶残片,证实交易在此完成,这是葡萄牙入居澳门之前在广东外海贸易的历史见证。

青花欧维士1552年订制铭瓶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腹部有天主教耶稣会纹章及圣保禄学院首字母缩写。1594年,澳门圣保禄学院正式建立,此罐很可能为其订制,是葡萄牙入居澳门的见证。早期的订制瓷器数量有限,但天主教器物占比极大,贸易与传教是当时欧洲海上扩张的双重动因。

青花耶稣会徽章纹罐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天启—崇祯(1621—164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英国大英博物馆


陶瓷贸易变迁与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16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瓷器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在东南亚及中东区域。澳门开埠以后,中葡贸易迅猛增长,瓷器外销的重心逐渐转向欧洲。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步取代葡萄牙成为中欧贸易的主导,开启了东印度公司贸易的新时代。18世纪以后,来华贸易的欧洲商人更为多样,荷兰的主导地位又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取代。展览精选最具代表性的贸易陶瓷品种,透过外销瓷器面貌的变化探究中欧贸易主导权的变迁。


青花开光山水图盘

明万历—天启(1573—1627年)

葡萄牙阿纳斯塔西奥·贡萨尔维斯博物馆

五彩开光盆景花卉图盘

明天启—崇祯(1621—1644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青花人物故事图把杯

明崇祯—清顺治(1628—1661年)

上海博物馆

青花英国东印度公司徽章纹盘

清乾隆—嘉庆(1736—1820年)

上海博物馆

左右滑动查看

展览中的这些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展现了当时贸易瓷器品种的变迁


这只广彩碗的纹饰也与贸易有关,仔细观察,图像描绘了什么建筑与场景?


碗外壁描绘的是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场景,高杆上悬挂着荷兰、英国、瑞典、法国、奥地利、丹麦六国国旗,商馆中一派忙碌景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清政府将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中外贸易汇聚于此。(继续滑动查看更多文物细节图)

广彩十三行图碗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及局部细节图

清乾隆后期(1770—1795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广州加彩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沉船瓷器与贸易网络

在时间维度中勾勒中西交通史之后,本章着力展现贸易网络在空间维度的展开。沉船是凝固的时空胶囊,而封存其中的瓷器是追索贸易流通轨迹的重要材料,展览精选利纳号、圣迭戈号、白狮号、班达号、万历号、哈彻号、格里芬号沉船瓷器,分属东南亚、西班牙、荷兰、葡萄牙及英国,来自不同水域,共同勾勒出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欧贸易航线、转运网络的时空发展。


“圣迭戈号”原本是一艘从事贸易的西班牙商船,1600年被临时征用,与抵达菲律宾马尼拉湾的荷兰船战斗后沉没。货仓中保留的青花瓷应该是原船主的货品,主要为景德镇窑及漳州窑产品,是珍贵的西班牙贸易瓷器材料。

青花盘(一组)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万历中期(约1590—1600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圣迭戈号”沉船出水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第二单元:中西交融


伴随着中西贸易的展开,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异国奇珍,到17、18世纪成为日用餐具、装饰陈设,使用阶层持续扩大。中国瓷器也同时被改装、组合,以适应西方审美与需求,这一过程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意与灵感,成为中西交流中的靓丽风景。

本单元从全新视角呈现以往贸易瓷展未曾关注的问题:西方人如何看待、接受、使用远渡重洋的东方器物?瓷器如何融入欧洲的生活方式、室内设计以及时尚风潮?东西方的器用、审美差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油画中的瓷器

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是王侯贵胄千金难求的收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被描绘成诸神与圣徒使用的器皿,带有神圣的色彩。17世纪流行的静物画则再现了当时富裕家庭的室内陈设和艺术喜好,墙面、壁炉、橱柜上装饰着来自中国的瓷器,桌面的青花瓷、金银器与丰富的海味果蔬共同构成象征财富与地位的符号。

展览将油画与画中瓷器并陈,透过画作可以步入瓷器在西方的使用情境,体会中国器物对欧洲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点击油画,查看画中瓷器

(点击前)

静物:水果与青花盘

亚伯拉罕·范贝耶伦

约1665年

布面油画

荷兰国立博物馆

(点击后)

青花开光水禽纹盘

明万历—天启

(1573—1627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


点击油画,查看画中瓷器

(点击前)

静物:水果、玻璃杯与瓷盖碗

威廉·卡尔夫

约1662年

布面油画

法国瓦朗谢讷美术馆

(点击后)

青花贴塑八仙盖碗

明崇祯

(1628—164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点击油画,查看画中瓷器

(点击前)

静物:土耳其毯上的水果与青花盘

(传)西蒙·吕蒂黑斯

1650—1680年

布面油画

荷兰国立博物馆

(点击后)

白釉蓝褐彩人物故事图八棱罐

1650—1700年

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东西方的装饰传统、审美趣味并不相同,中国瓷器有时会被欧洲工匠重新装饰,加饰手法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是添加彩绘。除了西方纹样,欧洲工匠还会从中国、日本瓷器,以及关于东方的版画、图像中汲取灵感,绘制带有远东风情的图饰,将中、日、欧不同风貌融为一体,极具艺术想象力。欧式的立体烫金、加工玻璃的刻花工艺,也都被用来装饰瓷器,仿若一场极富创意的视觉改造游戏,将东西方元素完美融合。


腹部原先以釉里红绘狮子三只,在景德镇完成。荷兰彩绘师模仿日本柿右卫门式样,在瓶身添加紫袍剑士及纹样。东西方三个国家的技艺、灵感在同一件器物上碰撞融合,整体风格天衣无缝。

釉里红加彩剑士狮子图瓶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荷兰加彩

英国大英博物馆


瓶身原以金、红彩绘花卉,彩绘大师伊格纳茨·普莱斯勒为其添加充满“中国趣味”的图像,这件作品的原彩与加绘相得益彰,普莱斯勒彩绘的瓷器是欧洲王室、权贵争相追逐的收藏品。

矾红描金加彩人物图瓶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加彩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外壁原为酱色釉,德国工匠采用刻玻璃的磨刻工艺,将棕色釉磨刻去一部分,露出白胎,形成对比鲜明的纹饰,瓷器质地坚硬,磨刻难度极高,能够刻出如此流畅的线条纹样,实属不易。

酱釉青花刻花杯、碟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刻花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中东与欧洲都有镶嵌珍贵器物的传统,为瓷器加装配件可以保护易损部位,彰显尊贵。早期欧洲镶嵌集中在德国、英国等地,18世纪开始,镶嵌中心转移至法国。

奢侈品商人将东方瓷器与不同材质的物品组合,通过镶嵌改变其功能与外观,碗、瓶变身香熏,宗教塑像化身烛台。贵族家装更将这些极富装饰性的器物成组摆放,搭配金碧辉煌的家具、绘画及墙面,营造融洽和谐的装饰体系,构成室内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滑动图片,查看镶嵌改装中的奇思妙想与精彩设计。


五彩暗花八宝纹碗

镶嵌黄金与红宝石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明万历(1573—1620年)

奥斯曼帝国镶嵌,约1570—1600年

英国大英博物馆

左右滑动查看设计


青花博古图笔筒

改装盖杯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明崇祯(1628—1644年)

英国镶嵌,银镀金,约1660—1670年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左右滑动查看设计


孔雀绿釉弥勒像

改装烛台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18世纪

德国镶嵌,青铜镀金,约1760—1780年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左右滑动查看设计


庭院仕女图化妆盒

1928年

卡地亚典藏

盒盖嵌片图样

来自路易·卡地亚收藏的康熙五彩瓷盘

左右滑动查看设计


桑托斯宫瓷厅与室内陈设瓷器

17世纪以后,东方物品逐渐融入欧洲的室内装饰,诞生了许多瓷器宫室。大约1667年至1687年间修葺的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例,以令人惊叹的方式将瓷器用于室内装饰,猜猜这些瓷器装点了建筑的哪个部位?

这是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天花板,金字塔形的天花板上镶嵌了272件中国瓷器,这些瓷器在雕花鎏金的木质顶座上绽放光芒,宛若点点星辰,映照出巴洛克艺术的创新与融合之美。

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天花板

(非展品)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本次展览在展厅内以3D重建技术,再现了这一震撼景观,欢迎前来探索。



第三单元:中西交汇

东西方的贸易与交往也带来技艺及观念的交汇。陶瓷是理想的载体,见证了古老窑业技术的传播和革新,也记录了早期跨文化交流中,东西方对彼此的认识和想象。

本单元的创新之处是首次系统呈现明清时期中国陶瓷的传播与影响,精选越南、日本、中东、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等地模仿中国的产品,展现中国技艺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也展示西方器物、图像为中国瓷器带来的变化和灵感。此外,更透过陶瓷图像中的异域想象,带来对图像背后的观念与思维定式的思考。

模仿与交流

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的窑业发展。亚洲区域内,越南、中东、日本等地都大量仿烧青花瓷器。

欧洲人则一直试图破解中国瓷器生产的秘方。美第奇家族在最初的制瓷尝试中烧造出软质瓷器;葡萄牙、荷兰代尔夫特、法国讷韦尔等地则以锡釉陶技术模仿中国青花蓝白相间的外观;随着工匠的迁徙,欧洲许多地区都开始生产彩陶及软质瓷器,仿烧中国陶瓷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土生产工艺的探索。1708年,迈森成功烧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这些器物酷似中国瓷器,它们究竟来自何方?


青花镂空壶

15世纪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越南瓷器

纹样仿元代及明初景德镇青花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釉下蓝黑彩多头兽拉丁箴言碗

17世纪中期(1630—1660年)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伊朗熔块胎陶器

模仿景德镇窑青花多头兽拉丁箴言碗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白釉蓝褐彩人物图盘

17世纪中期

葡萄牙国家古代艺术博物馆

葡萄牙锡釉陶

盘壁模仿中国博古纹样,

盘心绘“中国风”人物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白釉蓝彩博古盆景图瓶

17世纪

上海博物馆

法国讷韦尔锡釉陶

瓶颈部的郁金香纹及腹部的博古盆景

是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的典型纹饰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观音像

约1710—1713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德国迈森炻器

仿德化造型,宜兴紫砂质地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交流绝非单向,中国陶瓷也同样受到海外的影响与启发,滑动图片,查看下列器物的原型来自何方。


点击图片,查看原型

(点击前)

五彩花果纹双耳杯

清康熙

(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点击后)

圣经故事图双耳杯

约1650—1720年

法国利摩日铜胎画珐琅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点击油画,查看画中瓷器

(点击前)

青花镂空庭院仕女图连通壶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点击后)

白釉蓝黄彩狩猎图连通壶

法国讷韦尔锡釉陶

上海博物馆


想象的异域

17世纪后半,一系列东方见闻录的出版助推了“中国风尚”潮流,瓷器中的图像展现了西方遐想中的中国世界,中国陶工同样在瓷器上展现对欧洲的认识。有趣的是,双方对彼此的塑造都映照出自身的影像与认知定式。时至今日,我们对彼此的样貌都已熟知,但思维定式是否依然存在?


这对中国乐师像的男子胡须、锥形或宝塔形的帽子、宽松的下装都是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特征。然而人物袒露的着装,奔放的姿态,立体的五官,以及使用的乐器,都与中国人的实际形象相差甚远,是抽象的东方元素、具象的西方细节加上想象构建而成的异域风情。

釉上彩中国乐师像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约1763—1794年

德国迈森瓷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壁砖上的观音造型出自17世纪苏州《西游记》版画,画面中的美洲土著造型则来自1671年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全新与未知的世界》,绘制壁砖的彩绘师将中国图像与南美洲土著形象结合,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异域的想象与诠释。

彩色釉陶中国与美洲人物图壁砖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约1690—1720年

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荷兰国立博物馆



展厅一隅


此次展览的主题是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而展览本身则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汇融。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携手,与七个国家的十余家博物馆及收藏机构联合,以文化冲破阻隔,用艺术联结世界,共同谱写这一东西汇融的传奇。欢迎在2021年10月29日至2022年1月16日来到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参观“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


///

参观本次特展时,

您可以使用上海博物馆微信导览功能。

1

长按二维码进入导览页面。

2

关注上海博物馆公众号,点击菜单“GO上博-东西汇融”进入导览页面。

3

扫描展厅内文物说明牌边的二维码,获得语音导览及主题介绍。

////



更多资源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