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主持
张良仁
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外国考古,现主持在俄罗斯和伊朗的合作考古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Ancient Metallurgy and Society,合作主编Archaeology and Conservation along the Silk Road。
伊朗的“青花瓷”
中国陶瓷外销、仿烧与创新
近几年,中伊联合考古队在伊朗发掘一座古代土丘时,发现了几十片公元1800年左右的青花陶碎片,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极大兴趣,在距离中国几千里外,为何会发现类似中国明清青花瓷的产品?这些又与丝绸之路有什么关联?在本次讲座中,中伊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南京大学教授张良仁将为您讲述这些伊朗“青花瓷”的故事……
伊朗与中国历史上有什么联系?
我们去伊朗发掘什么?研究什么问题?
为什么说伊朗青花陶是中国青花瓷的仿烧产品?
西亚陶工仿烧了哪些中国陶瓷?为此做了哪些技术创新?
主讲老师
张良仁
南京大学教授
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中国陶瓷贸易
Dr. Christine Ketel长期研究荷兰东印度公司历史、克拉克瓷和沉船瓷器。在最近完成的博士论文Dutch Demand for Porcelain中,她详细论述了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如何改变角色,满足本国日益增长的对于中国陶瓷的需求。她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荷兰最初如何从劫持的葡萄牙商船中获得中国陶瓷?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订购的中国陶瓷数量为何增长缓慢?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建立据点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如何订购中国陶瓷?
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中国窑口带来了哪些新器形?又将中国陶瓷销往哪些区域?
主讲老师
Dr. Christine Ketel
Christine曾担任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历史系的协调员和研究助理,从1985年到现在,她一直在就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克拉克瓷器、荷兰市场的中国陶瓷以及沉船救援方面进行演讲和撰写文章。
从窑场格局看龙泉窑对外输出
龙泉窑从北宋到元明时期,明显有一个从交通不便到交通便利的区域移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与对外输出有密切关系。龙泉窑在北宋早中期只是金村一带的小窑场,在北宋晚期规模迅速扩大。南宋时期,龙泉窑由此分成两路,一路生产刻划花瓷,窑址多数分布于交通便利的沿江与江海地区,产品主要输出到海外市场;一路生产乳浊釉瓷器,窑址仍旧集中在交通不便的大窑地区,产品主要输出到国内市场。两路产品在元代中期左右趋于混同。在本次讲座中,复旦大学郑建明教授将为您解答以下问题:
北宋早中期的小型地方窑场,为何迅速发展?
南宋时期,龙泉窑为什么分成两路?两路产品各有什么技术特征?
两路产品各自流向哪些市场?面向哪些消费者?
宋元时期龙泉窑的主要窑址在哪里?哪个占据了对外输出的重地?
主讲老师
郑建明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考古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过越窑、龙泉窑、婺州窑、瓯窑、德清窑等一系列窑址的调查与发掘工作。近几年主要从事“瓷之源”课题研究,重点探索中国瓷器起源与发展问题,先后发现多个节点性窑址,将中国瓷器的烧造历史上溯至夏代,同时初步建立从夏商至秦汉时期中国瓷器起源的完整发展过程,确定中国是世界瓷器的起源地。已出版多部专著和大型考古发掘报告,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100多篇。
从“龙泉天下”到“天下龙泉”
元明时期龙泉窑对外输出方式的变革
行谈微信公众号回复“陶瓷”可免费观看本讲视频内容
龙泉窑在北宋时期便已开始外销,在南宋时期得到蓬勃发展,但其外销产品与内销产品并无区别。元代以后,龙泉窑有意识地根据海外不同区域的生活偏好和民俗习惯来生产瓷器,全方位输出海外市场,形成了"龙泉天下"的流布格局。明时期的龙泉窑有产品输出,但更多的还是技术输出,形成了"天下龙泉"的大势。在本次讲座中,复旦大学沈岳明教授将为您解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从元代开始,龙泉窑的外销瓷器发生了变化?
明初海禁政策对龙泉窑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哪些影响?其窑场转移到了哪些地方?
龙泉窑瓷器的制作技术如何传播到东亚、东南亚、甚至远至西亚的伊朗、叙利亚及北非的埃及等地?
从元代“龙泉天下”到明代的“天下龙泉”,龙泉窑对外输出方式发生了哪些变革?
主讲老师
沈岳明
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龙泉窑考古学研究”首席专家。
从出土中国瓷器看十六世纪的环球贸易
一般认为,大航海时期及环球贸易的开创是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来到马六甲和中国以后开始的。然而,环球贸易体系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也并非欧洲人单独构建。在16世纪前半叶葡萄牙人开埠澳门以前,欧洲人对环球贸易的贡献十分有限,以走私贸易为主。16世纪后半叶由葡萄牙人主导的环球贸易,所经营的瓷器主要是日用器,与中东地区出土的明中期瓷器风格不同。在本次讲座中,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将为您回答以下问题:
北京大学陶瓷研究团队到海外哪些区域做了调研?
在东南亚到环印度洋地区,都出土了哪些窑口的中国瓷器?
15世纪末期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器如何运销到欧洲?
16世纪的环球贸易存在哪两个体系?独立的环球贸易体系形成于何时?
主讲老师
秦大树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1988年和1997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宋元明考古和陶瓷考古的教学与研究。多次主持过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址的发掘,推进了相关研究,主持过多项宋元墓葬的发掘与整理工作。承担了商务部资助的非洲考古发掘项目,产生较大影响。主持了社科基金重大和一般项目、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基金、国家文物局以及中外基金会项目20余项。撰写、编著专著十余本,发表论文250余篇。
琉球王国与陶瓷贸易
琉球王国为14世纪末到19世纪末存在于冲绳群岛的国家。从公元1372年到1874年,琉球王国一直向中国的明朝和清朝朝贡。在明代前期的海禁时期,琉球王国通过朝贡贸易和中续贸易,输送大量中国瓷器到琉球、日本和东南亚一带。琉球王国的首都首里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建。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中国、越南、泰国、日本和琉球陶瓷等。在本次讲座中,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的森达也教授将回答以下问题:
琉球王国何时并入日本?其首都首里城经历了哪些兴废和重建过程?
琉球王国与明清两朝之间的朝贡贸易都有什么内容?
在琉球王国的首里城、今归仁城、久米岛宇江城等遗址发现了中国、越南、泰国、日本和琉球的哪些陶瓷?
由上述遗址出土的瓷器来看,琉球王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主讲老师
森达也
森达也(MORI TATSUYA),1961年生。金泽大学文学博士,早稻田大学史学硕士、学士。现任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先后任爱知县陶瓷资料馆主任学艺员、学艺课长。专攻中国陶瓷史、日本陶瓷史、古代陶瓷贸易等方面的研究。多次前往中国各地古代窑址调查,具体的研究涉及中国古代青釉瓷器的发展,汝窑、官窑、定窑、龙泉窑等窑场的生产、流通、产品特点,中国古代陶瓷外销,伊斯兰世界与中国陶瓷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曾于2013年获得日本古陶瓷研究领域最高荣誉的“小山富士夫纪念褒赏”。
中国古代瓷器上的外来文化因素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名片之一。在商周时期至十世纪的三千余年中,中国的原始瓷和瓷器生产一直引领着世界陶瓷的发展潮流。然而,通过观察实物,可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瓷器上都出现了外来文化因素。在本次讲座中,故宫博物院王光尧研究馆员将为您解答以下问题:
在中国瓷器史,哪些地区的文化因素来到了中国?
这些外来因素是外来原料?是装饰纹样?还是彩釉技术?
这些外来因素怎样来到中国?为什么为中国窑工吸收?
外来文化因素对中国瓷器产生了哪些影响?
主讲老师
王光尧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致力于陶瓷考古、青铜器、宫廷典章制度的研究,并注重陶瓷考古与古陶瓷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参加或主持了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景德镇丽阳乡元明瓷窑址、景德镇观音阁明代晚期瓷窑址、河南省新安北冶金元瓷窑址、浙江省德清火烧山原始青瓷窑址、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瓦窑路青瓷窑址、湖北省丹江口市青塘村明代琉璃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历年来发表各类研究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中国古代官窑制度》、《宫里有这样的规矩》、《明代宫廷陶瓷史》等论著。
葡萄牙人的东来
兼论武海马尔遗址瓷器的来源
16世纪是伊比利亚二国在海上独领风骚的百年。其中葡萄牙早于西班牙开始海上活动,其“东印度之家”(Casa da ndia),统筹开展葡萄牙的一切海外事务。1487-1488年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Bartolomeu Dias)绕过了风暴角(Cabo das Tormentas),首次进入印度洋。1508年,葡萄牙人在马达加斯加西南部海岸建立了首个商站式定居点——武海马尔遗址。在本次讲座中,暨南大学金国平将为您解答以下问题:
葡萄牙人东来依托哪些长技?坚船?精图?利砲?或者兼而有之?
“东印度航路”的开通具有怎样的政治和商业意义?
武海马尔遗址出土了哪些中国瓷器?
这些中国瓷器是否与葡萄牙人的贸易活动有关?
主讲老师
金国平
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研究员、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和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葡萄牙历史科学院院士及葡萄牙共和国殷皇子级绅士勋章( Order of Infante D. Henrique)得主。主要研究领域为:1. 中西交通史,2. 澳门学,3.西方在华传教史,4. 耶稣会在华史等。翻译并发表多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耶稣会士庞迪我著述集(Esritos de Diego de Pantoja,S.J.)》(叶农整理、金国平主译和校审)等。
邢窑的特色产品与烧造工艺
邢窑是隋唐时期“南青北白”中北方白瓷的代表性窑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做了数次考古调查、发掘。其中2012年的发掘获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会民研究员将为您解答以下问题:
邢窑窑址是怎样发现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什么?
邢窑的代表性产品有哪些?
在同时期的北方窑址中,邢窑的陶瓷产品有什么特色?
窑具是产品质量的保障环节,不同窑具和不同装烧方法对邢窑各种产品的烧造有哪些影响?
主讲老师
王会民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1984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三十多年,参加和主持过台西遗址,燕下都遗址,秦行宫遗址,定州北庄商墓,史天泽家族墓以及邢窑,井陉窑等的发掘,发表考古报告专著多部,特别是在古代墓葬,邢窑,瓷器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心得。
吸纳与输出——贸易交流中的耀州窑
陕西铜川耀州窑,临近唐都长安。在大唐开放包容的文化滋养下,唐代耀州窑产品多姿多彩。宋金时期,远离出海口和河流港口的耀州窑,似乎很难搭上瓷器出口贸易的大船。但其工艺精湛的青瓷赢得了国内市场的青睐,也赢得了海外市场的欢迎。在本次讲座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小蒙研究员将为您解答以下问题:
唐代耀州窑融合了唐三彩、长沙窑的哪些工艺?
唐代耀州窑瓷器与伊斯兰陶器有哪些相近之处?
唐宋之间,耀州窑瓷器发生了哪些变化?
耀州窑瓷器发现于哪些海外贸易沿线国家?为什么出现在那里?
主讲老师
王小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古外销瓷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主要科研方向为陶瓷考古和隋唐宋元墓葬考古。曾主持或参加铜川耀州窑遗址、唐节愍太子墓、陕西澄城尧头窑遗址等的调查、发掘工作。合著或独撰《宋代耀州窑遗址》、《唐节愍太子墓发掘报告》、《唐懿德太子墓发掘报告》《陕西出土瓷器》等专著、图录以及古陶瓷研究和隋唐墓葬制度、唐墓壁画研究等论文40余篇。
模仿、融合、灵感:
从元明瓷器到帖木儿陶瓷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博士Valentina Bruccoleri(王琳婷)将利用撒马尔罕博物馆和布哈拉博物馆的藏品以及近期卢浮宫博物馆考古队在布哈拉的发掘成果,来考察帖木儿时期的青花陶器的生产状况。她将着重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瓷器是易碎物品,它们是怎样千里迢迢来到内陆城市撒马尔罕的?
撒马尔罕陶工如何模仿中国青花瓷?如何再现中国瓷器的器型、颜色和纹样?
撒马尔罕陶工在模仿基础上,如何整合中国和波斯艺术元素,创造出新的产品?
主讲老师
王琳婷
王琳婷(Valentina Bruccoleri),意利。2016年、2021年分别获得 (法国) 巴黎索邦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精通汉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多门外语。主要致力于元明瓷器与伊斯兰考古研究。发表了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宫瓷器的目录的记录、“奥斯曼苏丹的镀金制器:金襕手瓷在中东”、“明早起瓷器的伊斯兰元素”、“瓷韵苍穹-从中国到欧洲”等文章。
伊斯兰与中国:8-18世纪的陶瓷交流
中国陶瓷对伊斯兰世界的陶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单向的。通过交流、定烧和出口,伊斯兰陶工对中国陶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本次讲座中,牛津大学Oliver Watson教授将为您讲述9世纪萨马拉城的陶瓷生产,在宋代中国陶瓷刺激下伊斯兰陶工的技术创新以及伊斯兰陶器在中国青花瓷发展中的贡献。他将为您解答以下问题:
8世纪以前伊斯兰世界的陶瓷生产面貌如何?
在9世纪以来的海上贸易大发展时期,哪些中国陶瓷出口到了伊斯兰世界?
在中国宋代陶瓷的刺激下,伊斯兰陶工做了哪些技术创新?
伊斯兰陶器反过来对中国青花瓷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主讲老师
Oliver Watson
牛津大学伊斯兰艺术荣休教授。1977年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79年进入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陶瓷系专攻伊斯兰艺术与陶器研究。2011 年,进入牛津大学,担任首任贝聿铭伊斯兰艺术与建筑学教授,并于2016 年退休。主修伊斯兰陶器,尤其是早期和中世纪时期的陶器。主要出版物有Persian Lustre Ware (London, 1985)、Islamic Pottery – Ceramics from Islamic Lands (London, 2004)、Ceramics of Iran; Islamic pottery from the Sarikhani Collection等,并发表多篇论文。
沉船出水的康熙-乾隆时期
中国外销瓷及欧洲定制瓷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了经印度洋到欧洲的瓷器贸易。康熙时期,中国瓷器向欧洲输出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本次讲座中,首都博物馆的裴亚静研究员通过沉船出水的康熙到乾隆时期中国外销瓷,探索清代前期的中国陶瓷贸易、欧洲定制瓷以及外销瓷在欧洲的使用状况。她将为您解答以下问题:
现在有哪些重要的古代沉船已经打捞出来?
在这些的古代沉船中,出土了哪些中国外销瓷器?
在康熙到乾隆时期,中国陶瓷如何销往海外?
欧洲人如何定制中国瓷器?定制了哪些中国瓷器?
主讲老师
裴亚静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及中国海交史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明清瓷器,近年专注于北京作为都城时期瓷器的消费研究。首博“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中国清代外销瓷展”策展人。
从16-18世纪中国海上贸易与外销瓷业发展
16世纪中叶以后,广东、福建外贸制度先后转变,带动了以外销瓷业为代表的外向型手工业蓬勃发展。明清易代、康熙开海以后,在全球贸易与海外市场需求刺激下,江西、建德、广东等地陶瓷业相应做出了大幅度调整。在本次讲座中,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庆新所长将为您揭示东南沿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发动机”和融入早期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他将着重解答以下问题:
明清更替之际,广东和福建的外贸制度发生了哪些转变?
江西、建德、广东等地陶瓷业做出了哪些“理性的经济抉择”?
江西、建德、广东等地陶瓷业又形成了什么样的生产-销售模式?
东南沿海如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发动机”?又如何融入早期全球化?
主讲老师
李庆新
历史学博士,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史研究》(中国历史研究院资助集刊、CSSCI集刊)主编,兼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历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海洋史、经济史、中外关系史。
模仿、融合、想象
16-18世纪的东西方陶瓷交流
16至18世纪,瓷器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出海外,刺激了东西方的贸易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的陶瓷发展。在本次讲座中,上海博物馆的陈洁研究员将利用考古资料、海外馆藏瓷器及油画,管窥陶瓷交流中东西方的认知、观念、审美与想象的交融与碰撞。她将为您解答以下问题:
在16至-18世纪,哪些中国陶瓷输出到了海外?
中国输出陶瓷对于亚欧各国的陶瓷生产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
亚欧各国陶工如何仿烧中国陶瓷?
亚欧各国如何收藏、欣赏和利用中国陶瓷?
主讲老师
陈洁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学术专攻为贸易陶瓷、窑业交流及官窑制度史,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参与各地窑址调查及斯里兰卡联合考古发掘等项目,“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策展人。
从长沙窑看九世纪
中国内陆的社会变革与对外交流
长沙窑在9世纪以“石渚”之名而闻名于世,是石渚湖沿岸形成的规模庞大的世界级陶瓷工坊。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石渚湖南北两岸发现了近70多处古窑址,其中近60处是长沙窑唐五代瓷窑,多数盛烧于9世纪。在本次讲座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兴国副研究员将为您解读九世纪中国内陆的社会变革以及当时中外交流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他将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在过去的考古工作中,石渚湖沿岸发现了哪些重要窑址?
在中晚唐的中国瓷业格局中,长沙窑为何能独树一帜?
长沙窑的异军突起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和技术路径?
为何深处中国内陆的长沙窑掀起了海上陶瓷贸易的第一波高潮?
主讲老师
张兴国
现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编辑出版与公众考古中心主任,兼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宋元明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过长沙铜官窑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湘江流域窑址调查、邵阳召伯窑、益阳羊舞岭窑址考古调查等多项田野考古项目,致力于陶瓷考古研究与公共考古传播。
团购优惠
原价498元
限时3人拼团,优惠价格398元(全部课程)
本系列其中有3节课由外籍老师全英文主讲,无中文翻译
线上视频直播,可无限回放
直播观看方式一
识别二维码订阅内容,进入直播间
直播观看方式二
扫码下载“鹅学习”App
用微信登陆即可见购买的课程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扫码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广告勿入)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文章转发自博物馆丨看展览,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