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馆必看馆藏
汉代人的死亡哲学:“何以往生?”
汉画是中国古代艺术上的瑰宝,它多见于墓室、墓祠、墓阙、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以石为底,刀刻而成,辅以墨色彩绘勾勒,是汉代丧葬文化常见的艺术品。
生动的造型、传神的形象,让汉画成为了汉代的人们社会生活形态的印刻,对于现代研究汉代文化及中华远古文明具有极高价值,也对同时代及其后的艺术及建筑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形成了跨越国际的文化影响意义。
河南南阳,是中国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地区。南阳汉画馆始建于1935年,是中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心。
南阳汉画馆现收藏汉画像石已达2500余块,场馆占地53360平方米,在馆后还有复原典型汉画像石墓十余座。在汉画像石中,有两件藏品可以生动地解读汉代先民丧葬文化中的哲学思考。
“许阿瞿观舞赏乐”画像石
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墓志铭
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这是古往今来人们都好奇的问题。
石刻画像分上下两格,上格左边一小孩坐在榻上观看儿童游戏。小孩面前空白处阴刻“许阿瞿”三字。下格为舞乐百戏表演,或飞剑跳丸,或跳盘鼓舞,或弹琴,或吹排箫等。
画像的左边锲刻隶书铭文136字,铭文解释了了墓主人许阿瞿年仅五岁就于东汉灵帝建宁三年不幸夭折,他的家人十分悲伤。
在许阿的墓志铭画像石上,他永远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孩童,观赏舞乐,与众人一起享受人生的欢乐,在他家人的心中,他们衷心地希望许阿瞿死后也是幸福的,即便历史的时光淹没了许阿瞿这个小小孩童,也无法考证他的家人后来如何,但是铭文上、图像里,家人对他美好的祝福和深切的关爱被留了下来,让千年后的参观者与有同感。
许阿瞿画像石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带有墓志铭的画像石,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墓志铭。
“嫦娥奔月”画像石
反映神话和丧葬文化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要在墓室中画嫦娥?
这与古人对死后世界和神灵的想象有关。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对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人们多关注于它凄美浪漫的一面,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无疑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对于未知宇宙的遐想,也突出了古人对于“长生不老”和“得道升仙”的渴望。
细考汉画像石四幅“嫦娥奔月”图的发现情况,它们的位置多为墓室顶壁,通常与星座图、神兽图、升仙图并列出现。
古人之所以以嫦娥奔月的神话作为墓室画像石的题材,正是要求死后的往生,羽化成仙,这是古人对于死亡和死后世界极为浪漫的想象。
南阳汉画和鲁迅先生
上下滑动查看
作为近代以来文化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鲁迅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文物保护大家。他对汉画收藏独具慧眼,在他看来,“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自 1935 年 11 月至 1936 年 8 月,鲁迅托人收集了南阳汉画像 拓片 241 幅。
鲁迅对于汉画像石的研究是深入而精辟的。这从1935年12月21日写给王冶秋的信中也可得到证明。鲁迅说:“今日已收到杨君(杨廷宾、南阳人,王冶秋之朋友)寄来之南阳汉画像拓片一包、计六十五张,此后当尚有续寄,款如不足,望告白,当续汇也。”
鲁迅在信中说道这些汉画的内容有神话、有变戏法的、有音乐队、更有车马出行……鲁迅想从南阳汉画里找到实证,来丰富他拟写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字体变迁史》,这种注重文物实例的研究眼光是当时一般学者所不能比拟的。
汉代先民相信神灵的存在,并以神仙的境界作为生命的一种最高形式,同时也认为神仙所在的地方是亡灵的归宿。在这种信念的影响下,流行于墓葬文化中的汉画像石,便起到了祝福往生的作用,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构建出一整套特定内涵的墓葬空间图像系统。
一方面,安抚着逝者,正如嫦娥奔月的图案,就是表达了生者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以及把对死者往生的愿望寄托于嫦娥神话中,这无疑是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期许,表达了生者对于此生与往生知识性的解释。
另一方面,汉画像石又显示出宗族、家族、个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如“许阿瞿观舞赏乐”画像石,就生动地呈现了墓主人的社会关系,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图景,以及其所对应的组织、环境、文化、信仰等的文化属性。
汉画像石在生与死之间进行了独特的沟通,不只是对于我们研究古人的思想文化有极大意义,观赏价值亦不缺乏。汉砖的古朴沧桑无法掩盖人性的温暖和真诚,古人的浪漫情怀亦长久地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
End
部分图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扫码关注博物官小程序,一起云逛博物馆!
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下方图片
喜欢的话就点个和在看吧~
文章转发自博物官,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