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百年来的海上艺林,就书法这一门类而言,除了很多书法家与金石家的书法之外,还有一类人也参与书法创作并也达到了同样的艺术高度,那就是为数不多的绘画大师。
笔者近得海派画坛大师刘旦宅书法小帧,装入镜框后,神采奕奕,风神不可名状。家慈所见却说“大大小小,粗粗细细,浓浓淡淡,这个书法是看不懂的”。这几个词正巧很好地归纳了刘氏乃至画家书法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画家书法的二三事。
· 笔者近得的一幅刘旦宅书法小帧
其实海派绘画大师们的书法造诣都十分了得,吴湖帆、贺天健、谢稚柳、陆俨少、唐云、程十发、刘旦宅等都将自己的绘画与书法很好地“结合”,做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沈周早年的书法学明初二沈,乃王羲之一路。五十岁后,随着自己画风的日益粗犷老辣便开始关注黄庭坚书法,最终完成“转型”,使得自己的画与书“匹配”。这样的艺术思维同样在这些“聪明”的画家中体现出来。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画家在临摹练习绘画的时候也丝毫不放松自己对书法的训练,并且与他们的绘画一样各自有各自的取法,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书法的“上”就是晋唐风度。赵文敏有云“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王羲之)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回风暗淡,洞庭落木,问天天不语,愿吐尽心头烈火,焚却宇宙之索莫”。一九五七年刘旦宅画《天问图》,郭沫若在其上题了这首诗,一九七八年刘旦宅录此赠中国新闻社记者陆谷苇。
· 刘旦宅《天问图》,郭沫若题诗
从这张作品中我们可见,这时候刘旦宅四十八岁,书法宗晋唐,晋人行书中寓唐人楷意。王羲之论书“古质而今妍”,这张书法上就能见“今妍”。至于大小、浓淡、粗细这就是画家对于艺术的“夸张”处理,往往也是他们别开生面之处。犹如篆刻中之朱白、虚实、挪移等处理都是为了在平中寓奇,自造矛盾并合理处理使之和谐。
笔者在学习中国书法史的第一堂课上老师就说了沈尹默先生的名言,好的书法应该是“无声而具音乐之和谐;无色而具国画之绚烂”,读到这张书法便有此感觉。最后款书二行小字自如挥洒尤为可人,米南宫所谓“臣书刷字”或亦如此。
赵文敏云“书法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须用工”。一个优秀的书法家经过几十年的训练与创作,在用笔与结字上已经驾轻就熟,接下来就是“布局”。
刘旦宅这张作品宽四十七厘米,长二十二厘米,虽为小字却显大气,虽有妍丽处,却不失稳重,读来神完气足。米南宫所言“古帖几无余纸”,很有可能这张小字就在是“余纸”上写的。要写上这么二十八个字再加二行落款小字,单单从布局上其实难度不低,这在客观上也使得此帖“无余纸”反而增添了“古意”。仔细观察,这张可能为皮纸,其上线条之墨色变化则更明显,一定程度上增添了书法的“绘画”特质。
· 刘旦宅书法小帧(局部)
这么小的纸张,这么小的落款,在一般人看来应该配“小印”,他却用了一方二点五厘米的印章“旦宅无恙”,我们在赞叹篆刻家吴子建艺术之妙的同时,更要佩服刘旦宅的艺高胆大,这方“大印”在纸上非但不突兀反而增添了力量,使得小字有了大气的格局,可见艺术真是“无可无不可”。这种处理在潘天寿的书画中也时有体现。
看了这样的书法与线条我们就不难理解刘旦宅人物画之奥秘。这种关系可能于人物画家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个例子就是程十发了。
· 刘旦宅人物画
随着刘旦宅先生艺术的精进,其书法的“绘画性”更加突出甚至到了张狂的境界,书法由行楷变化为大草,直追怀素,视觉效果与趣味应该都超越了之前的作品,并且个人面貌更加突出,已入自由王国。
·刘旦宅书法
审读这张小字,令人想起画家陆俨少、谢稚柳之书法,或为一家眷属,且都能体现出画家书法的精神特质,也折射出笔者艺术鉴赏之好恶,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 陆俨少书法
· 谢稚柳书法
今人好画,所谓“好书不及滥画”,笔者却越来越喜欢书法,寒舍中也是画少书多。今喜得此作,吾本好事立即于右下盖“染堂过眼”印,所用九华堂秘制朱砂印泥,原有续貂之虞,怕的是印泥颜色不够沉穆,与整张书法之旧气相违,所幸吾钤印手法本就生疏,却反而使印面有岁月痕迹,加上印泥用料之纯正,似乎与一九七八年盖的那方“旦宅无恙”同时所钤,这乐趣或许就只有好古贪玩者方能独享。
往期精选
·
·
文章转发自收藏拍卖杂志,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