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和联合国的故事,必须先从罗斯福说起。
1943年,尽管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还处于胶着状态,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心里知道,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了盟国。
这位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连任四届的总统,开始为二战后的格局操心了。
按照罗斯福的想法: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保持团结一致,决心维持世界和平,就不会再发生一次世界大战。
这就是他的“四警察”构想,也是后来“联合国”的雏形。
但是斯大林不同意这个想法。
斯大林认为,孱弱的中国没有这样的资格,世界的格局,由苏联,美国和英国控制就可以了。
在这一点上,丘吉尔倒是罕见地与斯大林保持一致:他也完全不理解为何中国要掺和进来,世界的格局,由英美苏共管就行了。
从左至右: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但在这一点上,罗斯福却非常坚定,甚至对斯大林表示:要么让中国进来,要么索性就别搞什么联合国了。
罗斯福的理由是:中国确实现在很弱,但是毕竟是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国家,未来肯定是亚洲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稳定力量, “把它当作朋友,总比当作一个潜在的麻烦来源要好一些”。
而另一个可以推断的理由是,当时的中国,属于依靠美援的蒋介石,在四个拥有最高权力的国家里,美国可以多一个自己的可靠盟友。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加上后来吸收进来的法国,联合国最终拥有了美、苏、英、法、中五个常任理事国。
虽然1945年,共产党派出了董必武作为代表参加了“联合国宪章”的签署,但那时在联合国代表中国的,自然是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委派董必武为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特派状
而罗斯福当时坚持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两个理由,也成了日后联合国为“谁代表中国”这个问题产生无数幕后较量的背景:
第一,美国需要一个作为盟友的中国。
第二,那么大一个中国,联合国不可能忽视。
然后,出场人物轮到了乔治·布什。
又是一位美国总统,以及另一位美国总统的爹(小布什)。
不过,1970年的乔治·布什,刚刚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
布什上任之前,自然要翻一翻之前美国在联合国的表现记录,于是他很快就发现,为了阻止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美国在过去的15年,真的挺辛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后不久,就向联合国提出:驱逐台湾代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50年11月28日,中国政府特别代表伍修权参加联合国安理会会议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首先采用了一个办法:拖。
从1951年第6届联合国大会到1960年第15届联合国大会,整整10届,美国在幕后操盘,每年大会都是““暂缓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问题”。
美国制造阻力的原因,无非就是之前说到的罗斯福的第一个理由:
虽然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代表,但不是美国的盟友,正相反,还是苏联的盟友。
但是到了1960年的时候,美国发现有些扛不住了。
因为1945年联合国成立的时候,非洲在联合国只有4个席位,而随着非洲独立的国家越来越多,到了1960年,非洲在联合国的席位达到了26个。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
1960年,第15届联合国大会,虽然“暂缓讨论”的提案又一次得到了通过,但出现了22张弃权票和34张反对票,赞成票下降到了42张。
1955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设宴为行将离开北京的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饯行。哈马舍尔德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联合国秘书长。图为周总理和哈马舍尔德在宴会上碰杯
这个时候,罗斯福当年的第二个理由就显现出来了:没有人能忽视几亿人口的中国。
更何况,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在勒紧裤腰带支援非洲兄弟。
国与国之间,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不求回报的兄弟之情。作为受中国支持最多的阿尔巴尼亚和坦桑尼亚,一直是发起“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席位”提案的主力军。
怎么办?美国人想出了第二个办法:转。
1961年11月15日,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意大利和日本联合发起了1668号方案,把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升为“重要问题”——一旦成为“重要问题”,就必须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的多数同意才能生效。
但这一招,也没能持续多久。
1965年的第20届联合国大会,在表决中国的“重要问题”提案时,居然出现了47票赞成和47票反对的打平局面——多数非洲国家都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这让美国一下子感受到了失去主导权的威胁。
于是,美国只能想到了第三个办法:分。
“分”这个办法,就由乔治·布什来执行了。
1971年8月,乔治·布什向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递交了一封书信及备忘录,强调“双重代表权”。
按照布什的解释就是:美国主张“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拥有代表权,即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有一票。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两张选票”。
这个方案遭到北京的反对,布什早有预料。
但让布什出乎意料的是,台湾居然也反对。
反对这个方案的人,是宋美龄。
蒋介石和宋美龄
当时的台湾,其实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窘境:从1949年到1971年,和台湾“中华民国”维持“邦交”的国家越来越少,相反,与海峡对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却越来越多。
在1960年代,台湾还通过农业技术输出,专门去帮助非洲国家,以求能”援助换选票”,但一年的效果比一年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洲国家,还是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双重代表权”传达到台湾“外交部”,“外交部”其实是默认的。
但就在台湾当局的最高层会议上,一直是“亲美派”代表的宋美龄却拍案而起,坚决反对这个方案。
宋美龄的理由也很简单:如果接受这个方案,那就等于是承认“一中一台”,也就是承认了“两个中国”。
当时宋美龄说了这样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当时的蒋介石就坐在宋美龄的身边,一言不发。
毛泽东
镜头交给了毛泽东。
在中南海的毛泽东,其实一直很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否重返联合国。1971年,毛泽东还专门为此询问了当时外交部欧美司司长章文晋,想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年有没有把握。
章文晋就开始帮毛泽东算投票。他把截至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算了一遍,一共61个,换句话说,就算他们全部投票给中国,也就是61张选票,无法达到“重要问题”所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数。
听到这个答案,毛泽东倒也不急。他对罗斯福当初的第二个理由,同样抱有信心——那么大的一个中国如果不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存在的意义何在?
所以,毛泽东的重点主要放在拒绝美国的“双重代表提案”,指出总之就是不能上美国人“两个中国”的贼船,“不管乌鸦叫还是喜鹊叫,今年不进联合国!”
当时的毛泽东,低估了乐观的“革命形势”倒也算了,只是北京对于进联合国“无所谓”的态度,却急坏了一个印度尼西亚人。
这个印度尼西亚人,叫做马立克。
马立克当时的身份,是印度尼西亚的外交部长,但他还有一个身份,是1971年第26届联大的主席。
最关键的是,他是非常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进入联合国的。
为此,他还专门委托自己中国朋友打听,北京对于在1971年——自己的主席任内——恢复联合国席位有何想法。马立克觉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会,可能就在1971年。因为就在197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赞成票,第一次达到了51票,超过了反对票的47票,只是没有达到三分之二多数而已。
黎明的曙光,就在眼前。
可惜,直到1971年9月,北京方面迟迟没有消息过来,马立克等到的,是印尼当时总统苏哈托的指示: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国席位”的提案投弃权票,对美国的“双重代表提案”投赞成票。
无法违抗总统命令的马立克,决定在投票当天,做一个“技术上的处理”。
1971年10月25日,历史性的一天终于来临。
在此之前,除了场外,联合国内部也已经经历了一系列幕后的较量:
美国总统尼克松亲自给很多国家代表写信,美国国务卿罗杰和常驻代表布什分别找100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沟通,希望届时大家能够投票给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案”。
而另一方面,很多亚非拉国家的代表也在为北京拉票。坦桑尼亚驻华大使萨利姆,甚至把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声明,印成了联合国大会的正式文件发给各个代表,让他们明确知道北京的态度后,再投票给“两阿提案”——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一共23个国家提出,立刻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地位,并取代中华民国担任常任理事国。
所以,1971年10月25日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是“双重代表法案”和“两阿提案”的大决战。
但大决战还没开始,似乎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美国和日本等22个国家每年提出的“重要问题”提案,居然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和15票弃权的结果被否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席位的提案,变成只需要超过半数赞成,不需要超过三分之二多数了。
这一个结果,让整个会议大厅沸腾起来,谁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坦桑尼亚的代表萨利姆,居然离开了席位,带头跳起了非洲舞。
然后,该表决“两阿提案”了。但美国的驻联合国代表乔治·布什表示需要有一个发言。
他快步走上讲台,提出了美国代表团的要求:“两阿提案”里要删除“立即将台湾代表团驱逐出联合国”的内容。
布什话音未落,非洲代表团那里的坐席,传来了一片又一片的“NO”。
而之前受到美国鼓动的沙特阿拉伯代表巴罗迪又提出,对“两阿提案”提出修正案,建议表决推迟到10月26日——这样可以再给美国多一点拉票时间。
又是一片的“NO”。
联大的主席马立克宣布:布什和巴罗迪的提议不被采纳。
这时候,现场的“中华民国”首席代表周书楷顿时脸色铁青,奔上讲台,宣布中华民国将不再参加之后联大的任何程序,退出联大。
出席第26届联大的伪台湾“代表团团长”、“外长”周书楷(右),“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刘锴(左)及“驻墨西哥大使”陈质平(后)
终于轮到了“两阿提案”的表决。
在表决前,联大会议主席马立克宣布了他的那个“技术处理”:和以往不一样,这次的投票,将进行公开唱票——哪个国家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都会被大声朗读出来。
后来有人分析,大声念出来,对一些国家代表的投票心理,还是产生一些影响的。
结果出来,没有悬念:
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通过了!
“两阿提案”通过,“双重代表法案”就已无再表决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一刻取代了中华民国,成为了在联合国的唯一代表,并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全场支持中国的代表,长时间起立鼓掌。
乔冠华后来率团代表中国回归联合国,这张大笑的照片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最后还想说说基辛格。
1971年10月25日,基辛格代表总统尼克松,正在北京和周恩来接触。
其实,这段时间中美关系的急剧升温,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获得多数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国家吃不准美国的态度,索性就投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事实上,尼克松是想在1972年再考虑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至少要等自己访华之后。在此之前的解决方案,就是“双重代表”。
10月26日,基辛格准备返回美国。因为讯息传递的问题,那个时候,基辛格还没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消息。但那个时候,北京方面已经知道了。
在钓鱼台开往首都机场的红旗轿车里,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故意问基辛格:“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我们能恢复席位吗?”
基辛格的回答,秉承尼克松的意图:“今年恐怕不行,明年有可能,等我们总统访华后。”
乔冠华没有点穿。
基辛格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起飞后,他便立刻收到了一份电讯稿,得知了消息。
后来基辛格的日记,记录下了他当时的心情:
“我的话应验了,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对此连我自己也认识不足。”
【馒头说】
今天不想说什么感想,或什么道理,只想静静地列出一份名单。
这份名单,是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最终投票表决的统计结果。
50年后的今天,再回过头去看这份名单,依旧觉得很感慨。
这就是当时的世界形势吧。
76张赞成票
亚洲19国:
阿富汗、不丹、缅甸、锡兰、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新加坡、叙利亚、土耳其、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非洲26国:
阿尔及利亚、博茨瓦纳、布隆迪、喀麦隆、阿拉伯埃及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肯尼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利亚、刚果人民共和国、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勒窝内、索马里、苏丹、多哥、突尼斯、乌干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赞比亚
欧洲23国:
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法国、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典、乌克兰、苏联、英国、南斯拉夫
美洲8国:加拿大、智利、古巴、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秘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非洲15国:
中非、 扎伊尔(刚果民主共和国)、莱索托、 加蓬、 利比里亚、 马尔加什(马达加斯加)、 南非、马拉维、 斯威士兰 、冈比亚、 达荷美(贝宁)、尼日尔、 乍得 、上沃尔特(布基纳法索)、象牙海岸(科特迪瓦)
美洲13国:
美国 、巴西、 玻利维亚 、乌拉圭、 巴拉圭 、委内瑞拉、 多米尼加、 海地、 洪都拉斯、 萨尔瓦多 、尼加拉瓜、 哥斯达黎加、 危地马拉
亚洲4国:日本、 沙特阿拉伯、 菲律宾、 柬埔寨
大洋洲2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欧洲1国:
马耳他
17张弃权票
美洲5国:阿根廷、 巴巴多斯、 哥伦比亚、 牙买加、 巴拿马
亚洲7国:巴林、 黎巴嫩 、约旦、 卡塔尔、 泰国 、印度尼西亚、 塞浦路斯
欧洲3国:西班牙、 希腊 、卢森堡
非洲1国:毛里求斯
大洋洲1国:斐济
文章转发自古籍,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