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本的由来:
毛主席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哪怕日理万机,也不忘抽出时间来读书,更为关键的是,他不光自己读书,还提倡和鼓励干部们读书。毛主席甚至于1949年亲自制定了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12部“干部必读”的书。他为了让书籍阅读更加的便捷化,更好的服务于各个阶层及阶段的人们,亲自制定了一种“大字本”的书籍格式。这种格式中规定了著作写序、作注、注解的字数可以超过正文的字数。为便于学习,大字本印一万至三万册外,并专门写信给中宣部领导同志,嘱咐大字本封面不要用硬纸,篇幅大的书要分装成多册,哪怕是篇幅中等的也要分装为几册,为的是使每本减轻重量,方便大家尤其是年长的同志们进行阅读。根据毛主席提出的规定,日后凡是符合这个规格的出版物都被称之为“大字本”。
「大字本的种类」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类型的大字本,起于一九六二年(一说1964年)毛主席亲自审定的“三十本书”(一说三十二本),中央宣传部据此拟定了“干部选读马恩列斯著作目录”,也就是“干部必读”,指示党内高级干部学习。
今人著作大字本包括如章士钊《柳文指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修订本)等。这两部书都是近百万言的大书,之所以得以出版为大字本,是由于早年毛主席与其有过直接接触,并十分认可其文学成就。
此类大字本主要是毛主席指定书籍做出注释。毛主席阅后,基本都批给全体政治局委员阅读,有的还专门批给专人来看。
此类大字本占所有类型大字本种类之最,将近一半的占比,但是由于此类书籍并不用于“必读”书籍,所以印制数量均十分有限,据统计,每种书只印100部左右,并都使用一种特制的毛边纸其中50-70部更是需要上送至中央进行储备。此类线装书更是在毛主席晚年的时候日常陪伴在其左右,根据徐中远的记载,毛主席要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这是毛主席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时间是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六日。这一类书包含《笑林广记》、《滑稽笑话》、《哈哈笑》、《容斋随笔》、《十批判书》等,值得一提的是,《十批判书》是毛主席指明“《十批》不是好文章”的,却名列线装书,想是作批判用的了,反而享受到了比其他书籍更高的印制规格,可知毛主席晚年对于此类书籍的喜爱之深。
「大字本字到底有多‘大’」
据方厚枢文章说“一九七五年三月到十月,大字本的字号再次放大,即从正文二号老宋、注文三号老宋改成正文、注文均用特大字号二十六磅的长宋体。后来,国家出版局将新铸造的三十六磅铜模发至上海,并专门建造了一个印大字本的车间——上海印刷十二厂(北京也建立了同样的车间)。都是简体字,每字高为十二毫米,宽为八毫米,新版本高为二十九厘米,宽十八厘米;版心高二十一点五厘米,宽十五厘米。每半页只有九十八个字,对折全页共一百九十六个字,对折缝印有鱼尾和篇名。纸张内芯用的是特制的毛边纸,灰黄色的封面纸也是特制的,另有蓝色绢面装。”由此描述可知,大字本的“大“字可谓是名副其实。
「大字本印制的困难」
大字本印制的难度最主要体现在其费用上,制作一本大字线装本的花费相当于制作一般图书的4-6倍,并且还需要庞大的费用来解决基建、投资和人员。另外,为了能够满足广大的阅读群体,国家出版局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市建立了专业车间四个来制作大字本。当时的国家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大字本“印制出来并推行于大众。然而,虽然解决了资金问题,迎面而来的又是长达十年的特殊时期,一些印刷厂为了避免这场浩劫所带来的印象,将印制大字本的铜模出售给了其他地方,导致印刷工作无法进行。好在通过各方的努力后终将此套铜模寻回。诸如此类的困难可谓是数不胜数,但这也说明了毛主席为了推进这一文化工程所具备的决心,更说明了”大字本“的弥足珍贵。
大字本已属十分罕见,成套的更为凤毛麟角,在这之中还有着从未被翻阅过的更是罕见之至。如果能成为这本书的第一个翻阅者,应该是一种难以言述的感情吧。
秋拍征集邀约
古代书画及古籍文献类
云征集联系方式
文章转发自北京保利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