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之季,中国嘉德特别呈现《独抱虚怀——澄心草堂文房用具》大展,展览甄选二十五件文房器物,为澄心草堂主人多年珍藏。其中包括竹刻笔筒、香筒、印章共计十件,宣铜香具五座,金铜及瓷质雕塑七尊,官釉笔筒一件,紫檀百宝嵌笔筒一件,鎏金文房笔舔一件,虽不同确件件绝美之物。澄心草堂主人常言:“闲暇之余,案头相伴,一袭淡薄茶烟,每每耽玩,或持示同好,不亦乐乎哉!”
谈及古物收藏,澄心草堂主人独爱文房清玩之列,因崇信“玩物可养志”,而又生性爱竹,崇尚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之品格,是为子瞻所言“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故而,此次展览便以竹刻器物为大宗,以适效耳。
“人情必有所寄,然后有所得。”物物融于造化,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才是艺术品收藏的的最高境界。我们仅仅是古物的传承者,而那些文房里的器用,便以最自然的姿态,经历着时间的洗礼,与无数的文人碰撞,成为了最质朴的历史见证者,它们将在时间的长河里,继续前行,昭示来者。
此件笔筒有厚积薄发之感,从镂空处观赏纹饰之侧面,图案、人物立体感甚强,且经多年盘玩,侧面已有圆转之象。整体风格趋于质朴简约,而技法却老辣成熟,深具明代晚期嘉定派竹人之风格。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以浮雕、镂雕之法雕琢古松穿岩而出,蟠曲如龙,松下置文房雅器,岩石处形成自然留白,并落有“万历甲寅秋八月”干支纪年款,可推算为1614年,而本品则为戊午年(1618年),堪称此件之后三松的又一代表作品。
而与传世的三松制笔筒相较此品最为特殊之处在于口沿、圈足的处理方式,不似通常之器打平磨光,或留有三足,亦随形浮雕刻画岩石松叶,且底部巧留通孔,故而传世四百年至今,品相保存极好,三松精深造诣赫然呈现,令人为之倾倒。
清初
竹根雕群仙祝寿山子
高 24.5 cm
此器取用粗实竹根,圆雕、透空雕法并用,通雕群仙祝寿之情景,工艺卓绝。仙山之上,岩崖磊落,苍松虬曲丰茂,一径蜿蜒通于山顶,寿星苍髯鹤发,展卷赏画,喜笑颜开,显然是画面的主角;山麓之上,群仙各持法器、祝寿之物,循径而上,各具情态,又有仙鹤相伴、瑞鹿相随,为场景增添灵动神秘之感。整体观之,步步设景,每一转侧均为不同的画面,而画面间又有内在联系,藕断丝连,十分巧妙,非庸手所能为之。
清初,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颖,他们与晚明竹刻名家一样,大都精于书画,并遵循应物造型,随类赋色的艺术法则,大多数作品达到“极物之体,尽物之神,得物之趣”的境地,本品便为其中之典型。
此座山子气势磅礴,布局殊妙,造型设势,绰裕自如,绝无受竹材约束之憾,细节琢制有序,线条峭拔爽劲,亦不流于粗滥之弊,于寸天厘地间,万象具焉,真可谓妙然天开、蔚为大观矣。
清初
杨谦 竹雕柴门送客图笔筒
高 15 cm
款识:“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筠谷书”
清·金元钰·《竹人录》记:“(杨谦)彬彬儒雅,能世其家学,竹章之外,能琢砚。余若晶、玉、玛瑙、琥珀印章俱精古,作李斯篆。写墨竹,亦能入品。”
此品选上佳老竹为材,镶红木圈口及底座以成笔筒之形,端庄规整,色泽温润深红,尽显脱俗之气。通景刻绘老友离别的场景,但见流云弥漫,巨石叠嶂,古松蜿蜒,茂林修竹,茅舍掩映其间,意境高妙,尽显山居之清逸;栅栏门外,高士拄杖相送,身前老者携小童作揖拜别;辅助场景亦是刻绘得极为生动,一侧江泊之上,船夫早已准备妥当,等待出发。
整体场景丰富,人物关系的梳理,以及主镜头的把握,着实巧妙,突出了故事主体性,将送别的不舍氛围表现的淋漓尽致,加之山石镂刻层次丰富,树木雕琢遒劲有力,表现出对竹刻技法炉火纯青的掌控。
清
周颢 竹雕山居图笔筒
高 14 cm
“以画法施之刻竹,合南北宗为一体,无意不搜,无奇不有。”
此笔筒直尊式,竹节横膜为底,隐起三矮足,口沿外高内低微有弧度,竹材坚实缜密,呈熟栗红皮;外壁以铲地浮雕及阴刻之法,“平地花纹”通景苍松翠岩、山石崚嶒、树木蓊郁,松叶似飒飒而动,三五茅舍错落其间,幽寂深远,风韵灵秀,深得元四家要旨,一派可游可居之象。一隅巨石之上,阴刻“芷岩”款识。
此器所刻山水,笔意自黄鹤山樵化出,而神明变化于其间,以此画法施之刻竹不需稿本,构图瑰奇,纹饰满密,层次清晰,刀法老辣,一刓而就,自能生动浑成。
清初
紫檀嵌百宝花鸟纹笔筒
高 20.5 cm
百宝嵌,清·钱泳《履园丛话》载:“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密蜡、沉香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阁、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屏风、桌椅、窗格、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乾隆中有王国琛,卢映之辈,精于此技。”
此件百宝嵌笔筒以名贵紫檀木为载体,形体精巧雅致,周正隽美。通体包浆温润,色泽黝黑深沉,微微泛紫,牛毛纹若隐若现,含蓄唯美。口沿呈外高内底有弧度,唇边较宽,筒式腹,下承三足。
外壁打槽镶嵌玉兰花两株左右相欹,曲干遒劲有力,有饱经沧桑之感,玉兰花于枝头或欲放、或盛开,颗颗饱满,如临朔风。韧枝之上,雀鸟一回首而栖,一探首抬尾,体态肥硕,羽翼丰满,姿态栩栩如生。旁有苍劲梅花一株,虬枝奋力伸展,枝杈横折有力,枝头梅花竞相绽放,又见野菊摇曳生姿。画面取法折枝花卉立意,以厚实螺钿嵌花瓣,碧玉嵌花叶,色彩鲜明,光彩悦目。口沿饰缠枝莲纹一周,极具时代特色。
此笔筒选材之佳美,错银之细作,百宝之奢材,使之于朴茂清幽中揉以华丽雍容之姿,而现灵秀雅致之貌,富贵祥和之态,悠悠古韵配以精工巧思,赏玩之时,仿是梅兰菊香隐隐袅袅,沁哉心脾。
明
德化窑白釉达摩坐像
高 17.5 cm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须削髪,心有琉璃色如雪,白衣即是佛。”
禅宗起源印度,传入中国,摩诃迦叶尊者为印度第一始祖,菩提达摩在中原将其发扬光大,六祖慧能承上启下,创造禅宗的另一境地。禅宗所说的“禅那”原是由梵文dhyana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或思维修,是一种高度的精神集中,深入思维以达禅定的过程。
以白瓷塑像著称的德化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世人称之“中国白”,达摩像为福建德化窑白釉瓷塑最为经典题材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德化白釉达摩最为知名。
此尊造像整体呈上敛下丰的三角形状,沉稳端庄。达摩身躯微仄,提脚屈膝,双手掖于袖中,自在坐于山石之上,花卉纹圆钵置于身侧。头披风帽,身着广袖长衫,衣褶叠佚厚重,线条轻重得体,潇洒自如,面部神情的刻划,肃穆沈思中显悲悯静谧,意在指引众生离苦得乐的清修之相栩栩如生,将佛家至高的“止息散心,专注一境”的禅定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
德化窑祥云立像观音
净高 74.5 cm
款识:“文正启事”方章款
“闽中屋脊,德人而化,以德化人,受之于业。”
德化窑素来以白瓷雕塑神佛像着称,而观音像则因其静美柔婉的风韵,历来最受珍爱。
此尊观音盘发成髻,发丝梳理整齐,面庞丰腴,双目宛若未开敷的莲苞,眼睑低垂,目光下敛,鼻若悬胆,樱桃小口,大耳下垂,颈脖及上胸袒露,胸前横贯一串联珠莲花。头戴风帽,身着宽袖长袍,圆肩修身,高腰长裙拽地,双手隐于袖中,作左拱势,赤足迎风立于祥云之上。通体遍施白釉,釉层肥厚润泽,釉质明澈晶亮,如脂似玉。背部钤“文正启事”篆书印款。
整像造型及细部刻画极为精致,特别是在衣服的堆塑,质感强烈,不滞不结,流转自如,为典型的明代“何派”雕塑风格手法,面相塑造平和安详,仪态沉稳端庄,遵含着高深莫测,耐人寻味的神秘感情,格调高雅,令人一见生敬,叹为观止。
明
钵盂炉
高 9.6 cm 腹径 15.5 cm
款识:“玉堂清玩”四字二行篆书款
“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
钵炉之形,载于《宣德彝器图谱》卷十七,图谱载此式为“大钵盂炉”,乃“照宋填漆大钵盂炉款式”,并陈设于各处寺庙佛前,显然被用作礼佛之器。
钵炉素雅凝练,在明清两代铸造颇多,且已非仅置于佛堂,亦用作文房案前陈设,在图谱记载的形制基础上,增添轮廓线条及款识等变化,可谓寓变化于法度之中,尤为藏炉者所钟爱。
斯炉形体饱满周正,敛口,沿起圆实灯草线,丰肩饱满,鼓弧腹,下部弧收,形成上阔下窄之势,张弛有度。通体光素无纹,以彰显器物的线条之美。
其皮壳以金黄铜之本色为地,棠梨古色均润有佳,自然天成,腹下熟栗氤氲渐染,如云飘散,交相辉映,引人入胜,亦富于返璞归真之感,使钵炉于古朴沉浑之中添增华贵雅丽之美,彰显出典雅高贵的气质。
所谓“好款识好炉”,此炉底心开框减地阳文“玉堂清玩”篆书款识,是为 同类款识重的一等好款:四字大小均整,方正规矩,字体起线较高,转折端方有致,乃与炉身一体失蜡法铸就,铸后修磨,工整有度,笔画细分三面,硬朗刚劲,气度严谨,尤显精神。据民国邵锐《宣炉汇释》及赵汝珍《古玩指南》记载,此款乃明相严嵩之子严东楼字号。
整炉造型简约,线条圆弧流畅,体量适中,但重量分外沉甸,持之坠手,叩之音清,内蕴端正古朴之气,甚合明代文人的审美意趣。
清初
铜雕雪山大士坐像
高 14 cm
“兼综朱陆尽去枝叶,一意原,以默坐澄心为学。”
雪山大士以精铜为材铸造精雕修刻而成,材质厚重,铸工考究。其开脸方正饱满,头部右倾,肉髻呈缓丘状,螺发颗颗分明,排列整齐,髻珠凸现,额间饰白毫,眉弓细长,美如新月,与挺拔的鼻梁连为一线,双目微闭,含苞如杏,唇角微翘,唇周及额下有髭,眉髯卷结堆积,双耳宽大饱满,双手扶左膝,似在坐禅静思;背披佛衣,腰系束带,下着长裙,边缘錾刻精美的缠枝卷草纹,工整有佳,衣衫背部划刻整齐的阴线表示衣饰,衣折纹理写实自然,层叠简练,交代到位;提脚屈膝,席地而坐。
雪山大士造像习见者为单膝支撑下颚而坐,而此尊造像为托腮而思,形象甜美静谧,想必雕塑雪山大士的工匠,是一位深谙含蓄且通禅趣的高手,着意面部,神情尤为用力,恰如其氛地融进一种不易察觉的诗意和禅趣,既使人物神态显得生动,又体现出大士修行清心寡欲的性情,可谓精彩有致,特别是若有所思的淡定甜美笑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印象深刻。
清乾隆
“六品佛楼”铜泥金六臂妙音佛母
高 14 cm
款识:“大清乾隆年敬造”楷书款
铭文:“六臂妙音佛母”、 “功行根本”
本品为一尊出自宫廷六品佛楼的铜泥金造像,菩萨装,戴五叶冠,葫芦形发髻,发辫垂至两肩。头微右倾,面庞方阔丰满,相好庄严,宽肩厚背,胸部袒露,身披条帛,条帛从两肩垂落,后呈“U”字形扬起,富有动感,下着长裙,轻薄贴体,衣纹简练流畅。主臂二手于胸前分执钺刀、嘎巴拉碗,余手各执法器。跣足自在坐于覆莲宝座之上,台座上缘饰有三层连珠纹,颗颗饱满,莲瓣肥润舒展,显然承继了明永宣时期宫廷造像的样式。
六品佛楼是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8-1783年),清宫先后修建的八座独特的佛堂,每座六品佛楼共七间,其中六间分别代表般若品、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阴体根本品、瑜伽根本品、德行根本品、功行根本品,以契合藏传佛教黄教所主张的显密兼修、依次而行,由浅入深的思想。
如是,我们可以观察到,此尊妙音佛母以纯铜铸造,见肉泥金,发涂蓝,神态慈祥大睿,躯体饱满匀称,体现出智善合一体的佛性,表现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造像的基本特色。莲座正中铸修“大清乾隆年敬造”年号款,下沿錾有“六臂妙音佛母”尊号款,背面刻“功行根本”铭文,为所属品间的名号,说明此尊曾供奉于清宫某六品佛楼中的第六间。
清初
铜局部鎏金福寿灵芝纹桃式笔舔
宽 18.5 cm
此式仿生文房作品流行于清代雍正—嘉庆时期,见有瓷、玉、竹木、牙之属,如本品铜质鎏金者,是为孤例。
笔舔取折枝寿桃为形,大桃为用,化作笔舔主体,蒂部镂空枝干为饰,灵芝展露头角;秀叶舒卷自如,依傍一侧,偶有一两片攀附缘边,娇俏十足;桃花含苞怒放,芳香四溢;三只蝙蝠双翅尽展,攀附于桃实之表,似乎在吸吮鲜美的桃汁。枝叶、灵芝及蝙蝠均以局部鎏金装饰,鎏金密实,金光雀跃,使纹饰显得愈发立体。
在我国古代桃子、灵芝象征长寿、蝙蝠谐音“多福”,故而,此笔舔不仅造型纹饰仿真程度极高,而且还表述有幸福、吉祥、富足的美好意愿,加之形制精巧,蕴气温醇,秀雅婉约,是一件兼备了观赏、实用的文房器物。
文章转发自中国嘉德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