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
盛唐时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
在全世界的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藏家手中,保存着许多造型优美、釉色斑斓的唐三彩作品,有立体陶塑,有各种形制的器具。
唐三彩马
当我们看到那些奔腾的骏马、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禽鸟等唐三彩精品时,会从心底里发出对唐代发达制陶工艺的赞叹。
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普通的黏土制成,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唐三彩的制作,使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在中国,唐三彩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日本人在唐三彩传入日本后,仿照唐三彩首次做出了“奈良三彩”,这是日本最早的施釉陶器,但是很快技术失传。
奈良三彩大罐
虽然奈良三彩是仿唐三彩而制成,不仅在造型上与唐三彩极为相似,而且其鲜艳流淌的釉面、光灿美丽的色调也都十分接近唐三彩器物。
但是,日本工匠们在模仿唐三彩的基础上也注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渗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对唐三彩的形与色等方面加以选择和改造而制成带有日本味道的奈良三彩的。
下面简单介绍下唐三彩与奈良三彩。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其生产烧制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汲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刻花、印花、划花等技法进行装饰。
唐三彩不见于古代文献,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颇多的唐三彩陶器,古董商将其运至北京,引起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出土的唐三彩被修复成功,引发了收藏熱。
唐三彩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人物有文臣、武将、达官、武士、天王、贵妇、男僮、女仆、艺人、胡人等;动物有马、骆驼、牛、羊、狮、虎、猪、鸡、狗等;器物中包括生活用品,其中有罐、杯、盘、盂、烛台、砚、箱柜、枕等,还包括建筑物、交通工具等的模型,如亭台楼榭、住房、仓库、厕所、牛车、马车等等。
唐三彩子母兽
古时,唐三彩很少用作日用品和陈设品,大部分用作随葬品,主要出产、流行于中国的中原地区,供这一带的大小官僚和富贵人家使用。
约在7世纪上半叶,唐三彩开始传到日本,主要是由当时的遣唐使用船只带回去的。一些到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商人和僧人也曾把唐三彩带回日本,还有一些是以朝鲜半岛为媒介转手到日本的。
由于深受唐三彩的影响,日本也成功地烧制了各种三彩,称之为“奈良三彩”。
唐三彩的输出正史几无记录,但日本乃至世界各地出土的陶器本身填补了这页史书的空白。
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多彩铅釉陶的诞生。
奈良时代中国唐代文化传入了日本,奈良文化是直接吸收中国唐代文化的精粹而繁荣。
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陶瓷文化对日本的陶瓷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此前日本的本土陶器——须惠器已有千年的生产历史,直至9世纪末的平安时代初期,一些须惠器的表面才出现薄釉,日本人称其为自然釉。
须惠器扁壶
这种自然釉起初是使用草木灰偶然落在器表而产生的,这也是日本早期的釉陶之一。
奈良三彩是日本最早的人工釉陶器。
其中有的是绿、褐、白三彩,有的是绿、白二彩,也有单独使用绿釉、褐釉和白釉的。
这种由绿、褐、白组成的釉彩陶器,也渗透了日本陶瓷手工业者浓厚的审美意识。
奈良三彩盘
奈良三彩作为此时期最精美的陶艺作品,备受日本统治阶层的青睐,多作为宫廷、寺院等特殊场所的专用品,而民间百姓很难享用。奈良东大寺的宝库正仓院就藏有57件奈良三彩精品。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先后在日本其他地区一些达官贵人的墓葬中发现了相似的作品,这表明此种陶器的生产应不仅局限于奈良一地。
其中一件精美的三彩装饰的骨灰壶,从壶身饱满的造型、艳丽的色泽、雍容的气度看,此类作品已深谙唐代三彩陶器设计之三昧。
那么唐三彩和奈良三彩的区别是什么呢?
功能与造型
唐三彩的用途较为广泛,既有明器,也有数量众多的生活用具,因此器型种类繁多,造型较为复杂。
不仅有器皿类、俑类、玩具类,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构件等。
唐三彩舍利塔
奈良三彩则不同。
正仓院所藏的三彩除一件三彩塔和三彩鼓胴外,基本都是器皿类。
其使用功能一般被认为是东大寺进行佛教仪式时使用的礼器,它们多供举行祭祀、佛事之用。
由于奈良三彩使用功能的单一性,限制了其造型的多样化。
奈良出土的奈良三彩器物种类,主要有钵、碗、盘、瓶、盅、壶、杯、罐、碟等。
此外,遣唐僧对唐三彩特别感兴趣,因此奈良三彩还作为藏骨器、砖、瓦来使用。
色釉装饰
唐三彩使用的釉色非常丰富,并不局限于黄、绿、褐三种,还有蓝色、白色、黑色、浅黄和茄紫等色,它以黄褐色为主色调,彰显了豪华灿烂的唐代贵族文化,明亮华丽没有丝毫的阴暗感。
奈良三彩多以白色、绿色为主色调,从绚丽中回归清静,渗透了日本人内在的一种宗教情怀。
唐三彩在施釉时,为了不让器底、圈足部分的釉与杂物粘连造成次品或废品,所以常常不给器底和圈足部分施釉,使器物的底部露胎。
唐三彩鸭子
通常,我们将这种施釉法叫做“施半身釉法”。
此外,由于唐三彩器物上面部分的釉层较厚,烧成的过程中器物下部经常会出现色釉向下流淌的效果。
而奈良三彩采用的却是“施全身釉法”,且上下部分的釉层厚度基本相同,所以从已出土的奈良三彩器来看,并不存在唐三彩那样露胎和淌釉的现象。
烧成工艺
唐三彩绝大部分是通过两次烧制。
在未施釉以前,首先要经过一次素烧,然后再进行第二次釉烧,但也有少数小件俑类或小件生活器皿没有经过素烧阶段,直接在胎体上施釉进行一次烧制。
而通过对胎釉的细致观察,奈良三彩几乎没有一件是一次烧成的,在釉烧之前,都必须进行第一次素烧,而且素烧的温度要高于釉烧温度50-100℃。
奈良三彩盖罐
唐代陶业在我国陶瓷文明史上高度发达,除了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裕,社会需求过旺,这一历史共性外,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世界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融合。
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冲击,新的思想、新的审美意识产生,这对陶瓷的生产和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盛唐文化发达,诗词歌舞、音乐书法、绘画文艺活动十分繁荣,人们渴望把这一切能够很好的记录下来,而石雕、铜雕、泥塑都难以满足自己的心愿。因此,他们把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可塑性极强的陶瓷;三是对外的文化输出。
在陶瓷文化史上,唐代的三彩釉陶几乎是我国盛唐文明的代名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铅釉陶溶点低,生活中实用性差,虽然好看,当时却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
唐三彩海棠杯
“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经济很快出现严重衰退,盛世时期盛行的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随之一去不复返。
唐三彩的制作也因缺乏整个社会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百姓支付能力不足,整个陶业随之进入衰退期。
我国盛唐陶业的发展,前后不过百年,然而,为这百年的到来,陶业在我国却历经了一二万年的漫长筹备过程。唐王朝结束以后,陶业在我国从此迅速衰落,取代它的是家族中的新兴瓷业。一度辉煌的陶业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
摄影:菜菜
编辑:闽小瓷
设计:萌萌&鲸鱼
文章转发自北京陶瓷艺术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