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波教授著《中国书画美学史》
▼
在中国,“美学”一词自康有为、王国维引入和使用至今已百余年。在“美学”发展的这百年进程中,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断延伸和覆盖到各个不同领域。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美学在中国书画领域取得不少成果,但将书画两者作为一个统一对象进行审美考察的著作却不多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能够从史学视角来宏观把控和叙述书画美学发展脉络的著作仍然鲜见。中国书画自古“同源一体”,二者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这或许是书法美学和绘画美学能够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缘由。书画美学史的研究并不是历代书法美学与绘画美学思想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共同思想基础上,使两者内在关联的历史逻辑深入阐发出来的产物。
在编写中,作者融合了新材料和新的理论视野,对历代许多重要的人物和著述的书画美学思想做了重新考察,对大量文献材料梳理整合并进行了别具匠心的理论解读。全书近百万的文字内容,足以见证作者所下功夫之深。
该书还从先秦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著作中提炼和概括出十六大命题:有无相生、道法自然、天下一气、浑沦蒙养、知几其神、阴阳合德、万物理法、意象构成、中和之美、人伦比德、审美心胸、仰观俯察、技进于道、形神之辨、修辞立诚、性情抒发,以此十六大命题作为了中国书画美学史发展的逻辑起点。中国书画美学的基本精神和思想底蕴也由此得到了更为透彻地揭示。
中国书画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自身有着相对独立和系统的发展脉络,该书作者通过六大阶段的史学分期,高屋建瓴地把握了中国书画美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整体趋向,分为:先秦书画美学的理论奠基、两汉书画美学的理论初构 、魏晋南北朝书画美学的理论自觉 、隋唐五代书画美学的理论发展 、宋元书画美学的理论延伸、明清书画美学的理论总结。
这六大阶段的史学分期实际体现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朝代更迭为外在形态,审美逻辑则为内在骨骼,既能看到每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对书画美学的制约和影响,又能看出书画美学自身逻辑超越时代的独立性和连续性。可以看出,作者已从历代书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提取和营构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该书的写作以“论”贯“史”,在客观叙述书画美学史的基础上,能对书画美学中的主要问题作出阐发,阐发中颇多独到、深刻的见解,为读者提供了新颖的认知角度。
在对六大书画美学历史阶段的深入考察和研究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和以问题为重点的阐发相交织的两种方式”进行编纂,从而能够突出重点,条分缕析,使该书“史”的叙述更富节奏感。例如在宋元书画美学理论延伸这一章节中,就是围绕着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刘道醇、郭若虚、郭熙、黄伯思等人的书画美学思想进行阐发的,同时对文人画与画工画问题、艺术古今问题、诗画关系问题、常形与常理问题、南北山水等问题展开探讨。这让读者既整体又具体地把握了书画美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又能集中于某个时代书画美学的主要兴奋点。
书中的许多见解和视角都是独到新颖而深刻的,并且文字语言清朗,表述精当。在我看来,这得益于作者自身的两大优势。第一,作者有着扎实的哲学功底,能够从哲学入手探讨书画美学的问题,探讨中有缜密的逻辑序列。第二,作者精通于书画的实践,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在书画美学理论的阐发中能够进一步透视书画实践的问题。正是这样,在研究和写作方法上,能够糅合哲学、美学和书画实践三者于统一,在打破学科界限的同时,又能把握书画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该书对书画美学理论及其发展、演化过程的勾勒和阐释,代表着中国书画美学思想在当下的一种延伸。或可说,《中国书画美学史》的研究成果本身就意味着书画美学思想在新时代的提升和进展。该书在书画美学理论上做出的推进和突破,为接下来的美学创造和研究夯实了重要的基础。
▼
▼
樊波 1957年12月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学会副会长。从事书画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主要著述有《董其昌研究》《中国书画美学史纲》《时间与存在》《中国绘画风格论纲》《画中历史》《中国水墨·樊波卷》《中国人物画史》等。著作《中国书画美学史纲》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人物画史》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
《中国书画美学史》(上、下册)
特惠价:262.40元
荣宝斋出版社孔夫子店
荣宝斋出版社微店
编辑 |营销中心谢东滨张文基
审校 | 王勇 徐鼎一
荣宝斋出版社历年所获荣誉
内容来源 | 荣宝斋出版社
编辑|李晓婉 审核|刘蓓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信息
文章转发自荣宝斋,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