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语来源于传统瓷器修复——锔瓷。
说起来简单。锔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既能再使用,又有观赏价值。
锔瓷,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锔瓷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上就有锔瓷艺人锔瓷的情景。明代时期的义大利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扎记》中对瓷器修补有这样的记载;锔补修复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开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
《清明上河图》中的锔瓷匠人
由于现代化制瓷业的快速发展,瓷器坏了,扔了,再买新的,一般不会去锔补修复,使得民间普通的锔活手艺无活可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记得小时候还经常能在在大街上听见“锔锅锔碗锔大缸”这样很奇怪的外地口音吆喝声,到现在几乎消失。
1962年的照片,主人公是锔瓷匠人“山东巧工王神手”。
台湾“锔月人生”艺术展展示的青花大碗
古人锔瓷最主要的原因是古时候瓷器价格高昂,加之古人简朴爱物的本性,使锔瓷得以延续流传。此外,锔瓷还有另一个功能更令人兴趣盎然,即古人将锔瓷当作一种装饰技艺,故意为之,此风气清代以后尤为兴盛。甚至有人将品相完好的紫砂壶故意撑裂,然后锔出特定的图案来,以此来把玩。
锔瓷工艺传承人之一王振海,江湖人称“王老邪”。他是山东锔活“王神手”的孙子和第五代传人。
锔匠根据不同用户群体,将锔瓷分衍出“粗活”和“细活”两种。粗活又称“行活”,以锔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所用工具大且粗糙,他们走街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服务于普通百姓。而“细活”是为了满足八旗子弟醉心于“赏花弄鸟,玩瓷藏玉”的喜好,是专供王室贵族赏玩的“当活”,又称“秀活”。“秀活”依照客户要求,不再使用铁锔子,而是制作出小巧精致的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等,其中最特别的一种称之为“花钉”,是指根据锔补要求在金属片上打制出纹饰或者图案。事实上,不管是用哪一种锔钉,由于器皿不同、破裂不同、位置不同、锔钉抓合张力不同,锔匠都要反复琢磨锔钉图案与钩角的合理位置,要使花纹式样与瓷器上原花纹图案相配,使锔钉不多余,还能给瓷器增添韵味。这不仅要求艺人有高超的修补技能,还要有独特的审美及创造能力,所以这一行当又被称为“锔活秀”。
民国时期,“锔活秀”发展到顶峰,出现24样72种136道,包含十几种修复瓷器的绝活。嵌补、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补件等镶嵌包锔法,不仅可将破损瓷器修饰完好,还可使其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工艺品。当时更有许多玩家特意在新紫砂壶中装满黄豆,注水浸泡,利用黄豆遇水膨胀之力将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各种锔钉锔成画纹,甚至连壶口、壶嘴、壶柄都趁机加以纹饰包嵌,此时锔活已经上升为一种锔嵌的手工艺术了。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在中国,这项手工艺的传承人之一,就是国家一级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振海,江湖人称“王老邪”。他还有“关外鬼才”、“艺苑怪杰”、“东北刻瓷第一人”等等名号,同时还是山东锔活“王神手”的第五代传人。2006年,锔瓷被列入辽宁抚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6月,在抚顺的非遗展演现场,王振海只用了不到1分钟时间,就将坏了的瓷碗补好,引来周围一片叫好声。
日本另有一种金缮修补术,用天然大漆黏合器物碎片或是填补缺口后,再施以金粉或金箔进行装饰,使破碎物品有残缺的线条美,多用于瓷器。其本质源于中国的锔瓷技艺,但金缮更注重审美设计,在日本被称为“侘寂”之美。侘寂主要指残缺之美,不完善、不圆满、不恒久,也有朴素、谦逊、自然的意思。据说喝茶的人都迷恋这种美。而这种审美趣味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艺术地去修复”也是中国锔瓷艺术的发展趋势。
锔瓷工具——金刚钻
大小锔子
剪好的锔钉
给锔钉塑形
手工剪铜板
给老铜板高温反覆退火
传统锻铜工艺
给锻制好的梅花修剪边
细修梅花边缘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这就是给瓷器打眼的金刚钻中的弓子钻
金刚钻中的皮绳钻
简单的工具,复杂的工序
没错,即使是破损成这样,也可以修复的滴水不漏。
这就是锔瓷——缝补生命,修复艺术。
藏家群
找对圈子很重要
文章转发自藏家群,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