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沾边·852》龙腾凤翔入华夏
虚极子按:凤首壶也好,龙首壶也罢,它们都很好地诠释了艺术领域里的涵化现象。波斯萨法维王朝的细密画圣手阿巴西的作品逼真细腻,完美再现了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波斯贵族生活的真实场景,尤其是画中的各种器物展现了当时东西方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女临镜图》里就有这么一只玻璃单柄酒壶,橄榄形壶身,蒜头壶口,高足外撇,造型优雅。
这一类酒壶自古便流行于西亚和中亚地区,除了玻璃外,更多的是以金银为材质。比如下图这件宁夏出土的北周鎏金银壶,流状似鸭喙,壶身锤揲出人物形象甚至透露出希腊罗马的气息,它充分显示出汉唐之际中国的开阔胸怀,见证了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北周] 鎏金银壶,通高37.5厘米,宁夏固原南郊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这种高级容器由粟特人带入东亚,被中国人称为“胡瓶”。《西域记》载“疏勒王致魏文帝金胡瓶二枚,银胡瓶二枚”,《前凉录》说“张轨时,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作,奇状,并人高,二枚”,都说明早在魏晋时期,胡瓶就已经作为贡物进入中国了。杜甫《少年行》中有“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之句,点出此瓶在华夏的主要功能——盛酒。
▲[唐]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0.2厘米,河南汲县出土到了隋唐时代,胡瓶在中原大地上已渐渐融入华夏之风。昂贵的金银材质被更易得也更方便塑形的陶瓷所替代,近似花瓣的敞流往往被加盖改造成非常具象的凤首造型,因此得一新名“凤首壶”。此外,龙形壶柄、忍冬、莲瓣、卷叶、宝相花、力士等隋唐时常见的装饰纹样,都体现出凤首壶已经是一种融合了华夏品味和佛教审美的陶瓷新品。
观复博物馆所藏这件唐三彩胡人骑狮纹凤首壶为扁圆形杯式口,口颈相接处塑出一高冠、尖喙的凤首,凤凰口中衔珠,翎毛卷垂,双目炯然。凤首下伸出细长颈及椭圆形扁腹,下承喇叭状外撇圈足。壶口与肩部以曲状花形单柄相连,壶腹部两面各设一椭圆形开光,内以珍珠纹作地,一面饰有胡人骑狮图,一面饰以飞翔凤鸟图。
▲[唐] 绿釉龙首壶高104厘米印度尼西亚勿里洞海域“黑石号”出水上图这件从黑石号打捞上来的胡瓶高逾一米,壶首是一只长角奋鬣的龙头,只见它张口怒号,仿佛欲吞吐寰宇。确切地说,这件胡瓶不是凤首壶,而是龙首壶。凤首壶也好,龙首壶也罢,它们都很好地诠释了艺术领域里的涵化现象。“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在互相接触时所发生的内化现象,这一进程包含接受、综摄、创造等诸多阶段,文化借此摄入外来因素以丰富自身。文化涵化既区别于文化对抗,又区别于文化同化,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对外来文化、异质文化系统性吸收、改造和重建的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对本土文化进行重估、反思和改造的过程,而阿巴西的作品恰恰是东西方器物文化交流的完美见证。那么,在他的画作中我们还能追寻到哪些器物的前世今生呢?详情请见下期。
点击阅读原文,惠购上海馆全家福套票及88元成人票。
文章转发自观复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