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将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第十期“江南文化与海派旗袍”1月21日晚在上海博物馆以直播的方式举行,以下是特邀嘉宾刘瑜、于颖女士在本讲活动上的演讲内容。(回复“海派旗袍”观看讲座视频)
讲座主题:江南文化与海派旗袍
讲座题目:
相互成全的江南——从海派旗袍看江南文化
主讲人简介:
刘瑜,女,东华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海派时尚设计与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学理论部主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级研究学者、服饰理论及文化研究者、海派旗袍专家,专著《中国旗袍文化史》获第十一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讲座内容: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东华大学的刘瑜,作为服饰研究学者,很多年我都在专注海派旗袍以及民国旗袍的研究,今天很有幸能够受邀到“江南文化讲堂”来给大家分享这样一个关于江南文化与海派旗袍的话题。
我为什么想聊“相互成全”这个话题?现在特别时髦的一个词叫“内卷”,更时髦的说法把“内”字去掉,直接说“卷”。可能是这个“卷”或者“内卷”太热了,所以大家逐渐忘了它的反面。我们在想到“内卷”的时候,怎么就没有多想想,更多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是相互帮助、相互成全的,而不仅仅是竞争、谁把谁比下去。所以就有了今天的主题,我想借海派旗袍来看江南文化的博大和宽容,从海派旗袍这样一个小的视角,去看江南文化是如何相互帮助、相互成全,形成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江南文化。
我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江南文化浸润下的海派旗袍,一个是海派旗袍是如何借鉴融合,形成今天为世界所公认的一种东方美。
海派旗袍受江南文化的浸润,我想说这三点:
第一,江南有非常先进的产业。明以后江南出的茶、丝和瓷器是全世界的一级奢侈品,已经把欧洲从贵族到中产的审美观都改变了,在一段的历史时期内,“中国风”已经成为他们的主流时尚。
第二,江南有浓厚的人文气质,从明代“吴四家”到近现代海派艺术文化名人,都是非常具有人文艺术气质,且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影响深远。
第三,江南有独特的手工技艺,因为江南有非常多的能工巧匠,明清的时候,江南就有三大织造局,当时纺织技艺的最高水平全都在江南。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三大织造局
还有东方文化的美学和思想,它很含蓄、很理性,讲气质,而旗袍就是这样的。大家可以看一下来自民国的那些旗袍,有一种非常流畅的曲线和低调的美丽,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国东方的特别美感。江南独特的艺术特性,比如秀、雅、细腻、温婉等,在江南文化浸润之下生长起来的海派旗袍,把这些气质都继承下来了,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海派旗袍之韵味。一讲到民国、一讲到民国时候女性穿的海派旗袍款款而出的那样一种感觉,大家就会想到江南,就会想到这样一块土地,也会想到这个土地上独特的文化。我一直在强调“海派旗袍”优雅而不刻意的曲线展示,并不是后来在很多电影里看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港派旗袍,或者说是被西方文化又经过一次改良之后的旗袍,那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海派旗袍的艺术特性
旗袍的盘扣、绣花等细节,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服饰工艺之美,这样的手工技艺精致、精美、惊喜,是江南工艺之传承。同时它还有灵活的时尚美,旗袍可以配大波浪的卷发,也可以配细高跟鞋,当然你也可以配缎面绣花鞋,形成一种又时尚又传统的形象,这是我们今天穿旗袍的时候比较少关注到。旗袍是中西融合、既传统又现代,在当时上海形成的一种独特美。
海派旗袍独特的艺术美感
我们常常谈起那些穿旗袍的美女们,有没有想到过旗袍是谁做出来的?创造旗袍美的人就是江南地区的能工巧匠,这些人不是上海人,在我们圈内会给他们一个名称,叫“奉帮”裁缝。这些都是来自奉化一带的,“奉帮”裁缝开创了中国服装业很多的第一,比如说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装店、第一本西服专著,包括第一所教你怎么做衣服的学校。“奉帮”裁缝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是民国时期奉化那一带做传统中装的能工巧匠,到了上海这样一个大码头之后,将中西融合,并学习了西方一些技术,跟自己原有的传统手工艺结合,创造了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里面的既能保持传统,又可以跟主流时尚一致的服饰。旗袍也运用了中西结合的技术,这样的结合才让我们的海派旗袍更美,能有更多的人去穿,成为时尚和潮流,这就是改良。旗袍最初的款式是比较宽大的,在“奉帮”裁缝技术改良下,到了三、四十年代之后,呈现出了更符合当时社会女性需求的廓形和外观,这种改变让旗袍成为了日常服饰,也让海派旗袍从上海走向江南、走向全中国。旗袍不仅只是去隆重场合才穿,也不仅是当时的贵族小姐和太太们去参加舞会穿,在民国那几十年旗袍的流变当中,它是民国女性的第一日常女装,大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穿旗袍。
心灵手巧的江南手工匠人
旗袍的变化
海派旗袍的借鉴和融合怎么产生的?在江南文化影响下,海派旗袍一步一步发展。旗袍之前,江南女性穿的是这样一种苏式袄裙。在上海成为时尚中心之前,苏州才是当时全国的时尚中心,那个时候苏州有很多非常高超的手工艺匠人。苏式袄裙有大量装饰,非常精美,晚清时候,这种风格是非常流行的。但是精美的同时,又会比较厚重、繁复,不能够满足当时女性已经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的需求。
旗袍之前的江南女装
海派旗袍当时借鉴了苏式女装当中非常多的东西,比如说精致的工艺、绣花等,但是它又做了一些减法。大家可以观察到,从袄裙变成了袍服,穿衣服更便捷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女学生第一次穿起了旗袍,这是中国女性服饰的一场革命。但这又不仅仅是服饰的一场革命,穿衣服这件事从来不仅仅是打扮自己而已,而是你从内到外的想法、观念变了,所谓外在形象管理一定是你的内在想法变了,所以从想到去变。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服饰的现代化革命,更是观念和思想的一场革命。
海派旗袍与江南袄裙
再举个例子,我们常常讲苏式和海派,这两个服饰区别在哪里?比如海派基本所有的图案都是印花的,而苏式基本都是绣花的,今天大家也知道中国的几大绣,苏绣是很有名的,很精美、很精致,但是海派旗袍当时大量使用印花,不是完全摒弃,但是不再使用那么多绣花了。为什么当时人都使用印花呢?除了便宜以外,还因为人力、物力、财力都可以大大减少,但是它仍然好看,在视觉、色彩上是不输给绣花的,但在奢侈程度方面,它是做减法的。大家有没有想到,时尚是要追逐的,追逐时尚是要付出成本的。当一种时尚追逐的成本要付出很大的时候,这个时尚的追逐就很难推广下去。它一旦变成了印花,做衣服的成本降低了,穿衣服的成本降低了,洗衣服的成本也降低了,不就是赶时髦的成本降低了吗?。这样之后,让旗袍变成为日常服饰,更多年轻人喜欢,更多都市女青年喜欢,追逐它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后来有一种说法,苏式势微、海派起来,不是说苏式不好,我们不争论谁好谁坏,而是说明在当时哪一个更合适。
海派印花与苏式绣花
海派旗袍是在江南文化土壤当中滋生的,但它又跨出了一步。海派旗袍在精致细腻的江南文化当中,又引入了现代化的文化。海派旗袍在今天肯定不只是说它是上海的,它也不是江南的,它是全中国的。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众品牌,中国的旗袍都用西方人能够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方式,给了设计师灵感、给了消费者美感,全世界的人都试图在去了解这样一种文化,因为它很独特又很美。我们常常讲中国有那么多好故事,但是要如何让大家正面地接受呢?。海派旗袍本身的服饰和文化语言,就是让大家觉得特别好认识,这个也是它能够迅速地成为中国文化代表符号的原因之一。
这里我想给大家修正一下大家心目当中海派旗袍的样子,当代电影、电视剧上演绎的旗袍,虽然很美,但只是一面,也就是形象风格比较单一片面。这里,我把民国上海《良友》画报在1940年代穿旗袍女性的样子给大家看一下,并不如你想象中的婀娜、艳丽,但是那就是当时真实的上海人、江南人以及中国女性穿旗袍的样子,真的很现代,很轻松,朴素之中蕴含浓浓的自信,这就是现代女性该有的样子,也是当时中国女性呈现的样子。
1940年代上海画报杂志《良友》封面
今天题目叫“从海派旗袍看江南文化”,在江南地区诞生的海派旗袍受到了很多方面影响,才能成为中国文化代表之一,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相互帮助、相互成全,最终有了最美的江南。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讲座题目:
海派旗袍中的摩登韵味
主讲人简介:
于颖,女,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大英博物馆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古代染织绣服饰工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出土缂织物调查、整理和工艺交流研究》课题。著有《江南染织绣》,并参与《顾绣》《中国纺织通史》《近代中国女装实录》等六书编著;发表论文《新疆鄯善耶特克孜玛扎墓地出土元代光腰线袍研究》《罽论》《宋代缂丝工艺考辨——兼论馆藏〈莲塘乳鸭图〉缂丝画工艺特征》《Gu’s Embroidery》《The Woolen Skirt with Tapestry Band from Sampula, Xinjiang, China》《美人踏上歌舞来:上海博物馆藏丝绸之路艺毯》等20余篇。
讲座内容:
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非常感慨,仿佛时光又回到了我的学生时代,因为那个时候我对旗袍是非常痴迷,当时研究的课题内容也是海派旗袍。同时,我也在协助东华大学筹备纺织服装内容的博物馆,经手了几百件的旗袍。在量取每件旗袍的尺寸时,自然而然地想象着当时温婉的民国女子。所以再次重温这个内容时,我有点感慨当时我是怎样痴迷其中,希望现在能解答这几个问题:
民国旗袍何以被誉为一种时髦的服装?
民国旗袍怎样风行于上海摩登时代?
民国旗袍如何变成一款国潮爆款?
现在大家一直在讲国潮爆款,其实民国的旗袍就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国潮爆款。引领旗袍成为爆款的,一定是海派旗袍。那么,海派旗袍在当时是怎样诞生的?有各种学术流派都有去讨论,我的概念是跟随着导师包铭新教授等的脚步,慢慢形成的一个认同感。后来,我也接触到了一些海外学者研究旗袍的论著,他们把旗袍不叫旗袍,他们叫长衫。长衫的概念又是怎么个理解呢?如果在没有任何概念的时候,我们看到旗袍的话,我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呢?大概率会觉得这是一个礼服的长裙。所以说这款衣服到底叫什么,其实大家在概念上面没有特别明确,所以形成了一个讨论的空间。
在整理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品的时候,我看到这件大红缎地五彩绣八团鹤大襟女袍时,受到一种视觉冲击感,这显然是一个晚清时期的袍服。然而,区别于一般清代女袍,它袖子非常特别,宽口大袖,袖口形态有点像一个巨大的马蹄袖口。我在上海博物馆做研究之后慢慢了解到,还有一种类似的清代女服名为衣,两侧开长衩,里面搭配衬衣,在正式场合穿着。我们可以看到衣和衬衣的款式都有一点像初期的旗袍样式。后者的袖口相比较而言和我们认识的旗袍相比收窄了,而袍体也是更为贴身。这也是旗袍起源于旗人之袍一说的缘由。
19世纪后期 大红缎地五彩绣八团鹤大襟女袍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
19世纪后期 蓝色瓜瓞绵绵暗花缎绵衣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
再看晚清汉女上衣也是衣长渐长。到了民国时,汉女上衣也有新的变化,比如这件黄素缎波浪边女夹上衣可感受到一个西化的过程。当时的女学生已经开始从上衣下裙中用了西洋设计表达,典型的是像喇叭口一样的袖子,然后波浪边,简洁明了,还有很浪漫的纹饰,都是当时的一种流行趋势。除了半腰裙之外,这些衣服下面也可以配裤子。后来上衣下裙的女服继续受西方影响,正如包铭新教授所言,当时的女性受到西方“one-piece dress”的影响,创新出一种倒大袖的袍裙。还有一种有趣的过渡款式,非常新奇,它并不是里面一件衣服,外面套一件背心。当然,这种两件套穿法,晚清的时候就是存在的,当时有一种长坎肩的服装,为女子常套在衬衣外穿。而这件民国背心式样的袍裙是一体裁剪的,似于假背心,可以说是只具备两件套穿的形式概念,本质上已经是西化的一个融合款式。20世纪20年代,倒大袖旗袍款式是真正意义上民国旗袍兴起时的款样。就像刚开始讲起的第一件晚清大红缎地五彩绣八团鹤大襟女袍一样的惊艳的感觉,那是异曲同工的一种融合款式。这个时候穿搭法还是能看到旗袍的端庄感,显然这是新样式的袍服或者新样式的长衫,它差不多盖住了脚背,穿着的女性是传统又出奇的。旗袍里面配以丝袜加短裤,再配上高跟皮鞋,换上当时属于比较新奇的发式,就从头到脚的新颖别致更为突出。所以说“时髦”这个词也字面上也能体会到发式的变化,也是最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20世纪20年代 黄素缎波浪边女夹上衣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
20世纪20年代 赭色条纹纱单旗袍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
20世纪20年代 印花纱夹旗袍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
我们也看到当时的女子穿配旗袍的服饰装扮。首先流行于女学生,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所以从女学生里面流行起来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新锐女子有先进思想,她们剪短头发、穿皮鞋,舍弃了裤子。旗袍这个时候不搭配裤子,而是用全新的丝袜来搭配。旗袍面料上面已经没有了中国常见的那种花卉、吉祥物的装饰,而采用写意的、设计感强烈的图案来装饰。比如照片上两个穿搭旗袍的好姐妹,她们手牵手,身穿立领旗袍,穿搭丝袜配皮鞋,面料抽象的几何花卉纹令人眼前一亮。这里有找到了相似的一个旗袍,可以看到这件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倒大袖旗袍的面料,如今来看还依然很洋气。
穿着倒大袖旗袍的两位好姐妹照片
时尚洋气的花缎倒大袖旗袍(私人收藏)
旗袍什么时候奠定这样一个国潮爆款地位的?在20世纪30年代,它成为一种经典流行时装。虽然它是日常穿用,但是它走在时代的前沿,随着时代发生变化。
首先讲一下廓形,主流是H形、A形。H形就是前面刚刚看到的,相对来说对腰身不是很讲究。后来随着新兴的一种美的概念,即健康、成熟代替了晚清时期的娇弱扶风的审美,发展为健康、开放、活泼形象。后来A型,甚至X型很快被接受了,这个过程是一个大趋势的发展过程。
20世纪30年的旗袍中有一款无袖或者是短袖的旗袍特别有意思。我看民国老电影的时候,发现有冬天场景中时髦的女子穿短袖的旗袍,外面搭配厚实的皮裘大衣,这个搭配颠覆了我对旗袍短袖穿用范围的理解。女子到正式的社交场合之后,她会以一种高洁、优雅的姿态把外套寄存之后参加宴会的社交活动。她里面穿搭的旗袍往往是夹棉绒或者毛呢的短袖旗袍。这正也表明当时女性已经专门有定制的服装参加重要的社交活动。她们不再是在家里面待着,而是出行在外。
20世纪30年代 绿地花罗衬绒短袖旗袍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
旗袍领子由高至低的发展是一个大的趋势,越来越让人可以比较自在的转动脖子。所以说旗袍发展的趋势也是服用功能性提升、舒适度也增加为方向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女性对自己的爱怜也提升了。她不一定只注重外观美,要对自己的身体更加爱护,关注到了自身的健康。旗袍总的感觉是女性愿意把自己美的那一面,包括一些脖子、手臂、腿,能表达美的部分渐渐展露出来,提高她的自信和实现她个人价值的平权过程。
旗袍的领子
晚清袍服里襟有半片,对于宽体袍而言,半片里襟可起到保暖作用。因为当时女性胸部要隐在衣服里面,形成一种含蓄的美。而民国旗袍发展成修身款式,所以如果有半片里襟在里面的话,显然既不合当时审美,也穿着不舒服。自然而然,旗袍裁缝就会把里襟慢慢挖去,尽可能变小。这也是对于身材的曲线美感的追求过程当中形成的一个改变。
20世纪30年代 藏青地印花罗衬绒旗袍内襟打开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
什么时候旗袍有腰身了呢?它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当旗袍逐渐贴体之后,自然而然地腰线出来了。之前从20世纪20年代时倒大袖旗袍开始都是梯形,而在30年代开始逐渐看到明显有收腰了,出现了侧腰省,裁缝吸收了西方的裁剪工艺,将旗袍剪裁得更加立体。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就更突出了收腰设计,除了侧腰省,还出现了前后腰省。
20世纪40年代 赭地金色绣花毛呢夹旗袍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
侧衩与下摆是流行变化最快的一个设计局部。当时还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民国时期呼吁女子恢复“天足、天乳”后,裸腿也开始流行。当时北平市长袁良对这个现象很不满意,他公开说裸腿不好。于是,女学生中极具影响力的《玲珑》期刊中出现文章回应他,“如果看见女子肉体外露,便会引起邪念,那么除非把女子面孔双手,所有的部位全部包上,那才不会有问题,不然只把双腿包了是没有用的。”这股风潮后来平息了,随之而来的女子露腿成为一种社会许可。《玲珑》周刊于1931年3月在上海创刊,1937年停刊。《玲珑》发行期间,正是30年代旗袍风行的高峰期。《玲珑》第一卷第19期中有见旗袍的夏季新装,在此刊物中,“旗袍”这个词第一次被书面化提出。文中描述“旗袍不妨长到脚背,但必须穿高跟鞋”,图中也可见长摆配高衩。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穿旗袍的形象已经由民国女子自己定义。一些名人明星也开始穿旗袍,特殊的绣花工艺、进口面料蜂拥而来,这里面可以看到它的趋势变化。
《玲珑》第一卷第19期中的《夏季新装》款式图
旗袍的面料时髦、洋气而富于变化。与现代的设计师一样,当时引领时尚旗袍的设计也是会从面料来寻找灵感,进行突破和创新。时髦,常是传统和新锐之间的调和。洋气,是与世界流行趋同。面料变化是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这个蓝地花鸟织锦面料虽然延续了传统设计概念,但是它已经有一个新的气息,一看就已经不是传统的清代纹样,有更新的艺术融合进去了;还有这个应该是进口的渐变色蕾丝花卉面料,花卉图案也同样带有西方设计感,如今看来都不落伍的面料。蕾丝当时也是世界流行的高档面料,穿着时里面会有优雅的衬裙来实现,半透不透的效果,更加体现这种自在;还有这种绣花,用当时流行的丝袜的面料染色做成绢花,叶子写意风格是非常西式的。再比如出现的印花纱旗袍,设计成轻薄透的旗袍更舒适,也能体现曼妙的身材,若隐若现的美感,既含蓄又健康。
20世纪20至30年代蓝地彩色花鸟织锦缎夹旗袍面料和浅红绸手工装饰花卉夹旗袍面料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
旗袍的搭配变化多样也是旗袍在日常生活不断散发自己魅力的一个特点。比如说旗袍可以跟很多服装搭配使用,春夏秋冬都可以实现,比如马甲、西式大衣、裘皮大衣、短大衣、针织衫、西式西装。其中硬朗线条的服装跟婉约的旗袍进行搭配也很和谐,非常特别。我们可以从《玲珑》的期刊里面找到这些具体的形象,比如图中很干练的西式长大衣,用非常男性化的干练形象,里面搭配一个很温婉的,象征着女性的一种可刚可柔的气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形象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玲珑》周刊中旗袍搭配西式大衣
穿着旗袍的时尚领袖从女学生开始到名媛、明星,托起了民国时代的服饰国潮。女学生接受新的思潮,向往文明家庭生活的憧憬。名媛等高知群体的女性,她们对于这些服饰的支持,一直到女明星闪亮出场,引导时尚潮流奔向大流行。当时炙手可热的一线当红女星胡蝶,她对于旗袍形象的推广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穿旗袍的女学生
《玲珑》周刊中穿旗袍的女明星胡蝶
最后我想举《玲珑》这个例子来谈谈旗袍的内在。当时有很多女子刊物,为什么选《玲珑》呢?因为第一诞生在上海,第二是在内容上非常精进,影响了将近整个年轻的高知女性群体。如果现在于上海办一个期刊,走时尚路线的话,不妨研究一下《玲珑》,一共298期,我大概都粗略翻了一下,非常震撼。当时女子的思想深度也好,女子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好,都非常令人感动。他们一些期刊促销的方法如今看,都是非常好的,不仅能让普通的大众能够接受,包括发行一些面料小样、图册等,还有非常潮的个性活动,比如明星投票看排行榜,还有期刊会付费获取世界时尚信息,甚至还有读者互动的主题活动,比如时髦的发型怎么搭配旗袍,大家喜欢的好莱坞明星的发型,以及上海妇女们对于这些好莱坞明星的改良版作为对比出版,非常有意思。
《玲珑》周刊的明星投票排行榜(左图)
《玲珑》周刊付费寄送新款衣样和征求流行信息等(右图)
《玲珑》期刊中刊登的时髦发型中西对比
我们再看一下“摩登”,摩登是什么概念呢?摩登是现代吗?摩登是现代,但是民国人怎么看呢?“摩登”这两个字,民国翻译者的文化功底非常深厚。这个名字起源于佛教,摩登伽女,为一个低层次的女性,她爱上了佛陀的弟子,求而不得。佛陀就劝解这个女子,她后来想明白了,最后修成了正果。从文化内涵来说它有点映射,卑微的女子,获得知性之后突破原来、获得新生。
20世纪20年代开始,摩登社会倡导到底是什么,又赋予旗袍什么精神呢?我们可以看《玲珑》怎么讲。由于我们的自己琢磨的观点可能会有误差,所以我们回去读当时的文字可能会了解更多,更真实的理解旗袍的摩登。最起初,《玲珑》将摩登赋予所有的青年,后来才对于女性提出更多的建议。第一,摩登体现在婚姻生活和文明社会,摩登青年的婚姻平等。第二,摩登新社会,男女都一样,男性要有选择配偶权,女性也应该给她赋权。第三,摩登女性的时髦是外表,内在精神和人格是最重要的。
《玲珑》周刊中《摩登青年》一文
摩登被大家广泛接受之后,才提到了一个“现代”的概念。这个期刊虽然只存在七年时间,但对于建设文明家庭,它是有推动作用的。谈到外相内生,有开明、开放、健康的精神之后,在外相的表达上面并不是烫头发、穿个短裤长袜、外面套个旗袍,包括配高跟鞋等就是摩登了,必须要有内在有趣的灵魂,才会真正的实现新生活,奔向摩登生活和文明家庭。
《玲珑》周刊中《由摩登说到现代青年妇女》一文
摩登女子的外表与实质的讨论,这些都赋予了这些穿着旗袍、追逐时尚女子的精神体验,她们逐渐不仅仅在乎拿到一个新款的面料,烫了一个时髦的头发,她们更在乎的是开阔的眼界,就是说旗袍带领她们,转化成为对新社会、新思想、新平等的意识。当她有这样的意识形态之后,穿着旗袍的她们既是有气质的,又是美的,所以旗袍中摩登的内涵就是开放、独立、自尊和平等。
《玲珑》周刊中《摩登女子的外表与实质》一文
谢谢大家。本次内容所用旗袍实物图片主要来自于坐落于东华大学内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品和别家私藏,感谢母校,感谢友人!
撰文丨刘瑜、于颖
编辑丨冯羽
初审丨朱诚、蔡敏
终审丨汤世芬
江南文化讲堂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
文章转发自上海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