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指绘制在墙壁上的图画,有岩石壁画、建筑壁画、墓葬壁画等。中国古代最早的墓葬壁画发现于西周时期。汉代墓葬壁画发达,形成墓葬考古特有的风貌。唐代墓葬壁画达到又一个高峰,在视死如生的观念影响下,墓葬构造也竭力模仿人间等级制度,作为墓葬构成要素之一的壁画,也就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的重要标志之一。陕西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有19位皇帝及数千位皇亲贵戚、高官要臣埋葬在这里。目前,发现有壁画的墓葬已有100多座,是中国唐代壁画墓最为集中、发现数量也最多的地区,其中,纪年最早的是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贺若阙墓,最晚的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僖宗靖陵。揭取下来的唐墓壁画多数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懿德太子李重润,原名李重照,是唐中宗的长子,也是唐中宗与韦皇后所生的唯一的儿子。唐高宗死后,在李氏与武氏帝位之争中,李重照深受牵连,由皇太孙废为庶人,为避讳改名为李重润后又被封为邵王。大足元年(701年),被武则天处死。705年李显重新即帝位后,追赠故邵王李重润为懿德太子,将其灵柩从洛阳迁回乾陵东南隅处“以礼改葬”,并给予“号墓为陵”的最高礼遇。
懿德太子墓全长100.80米,由墓道、六个过洞、七个天井、八个小龛、前甬道、前墓室、后甬道、后墓室八个部分组成。仅墓道长就有63米,与乾陵羡道63.1米几乎相同。出土三彩釉陶俑、贴金甲马骑俑、三彩器等一千余件,壁画近400平方米,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唐代墓葬。随葬的玉哀册、贴金甲马俑,壁画中的二十四杆列戟、三出阙、雉尾障扇均属帝王礼仪,在“号墓为陵”或“制度尽用天子礼”的几个特殊墓葬中,唯此一例,体现出“号墓为陵”下非同一般的特殊葬制。
阙楼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高305厘米,宽298厘米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墓道西壁揭取
在墓道入口处青龙、白虎以北,东西两壁各绘制一幅阙楼图,阙为三出形制。阙楼的一侧与城墙相连,墙外是青山绿树,墙内是即将出行的仪仗队伍。阙,《说文》解释“门观也”,阙在汉代就很流行,按等级有单阙、双阙、三出阙。三出阙是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制,只有皇帝居住的宫殿、死后藏身的陵墓才可使用。
阙楼在唐墓壁画中不惟此例,但都是单阙或双阙,惟有懿德太子墓中的阙楼图为三重子母阙即三出阙。从画面来看,它由方形墩台、平座、屋身、庑殿形屋顶四部分组成,高约20余米,斗棋及贴金的装饰应是仿实物绘制。阙楼图绘于第一过洞南壁的建筑图前,应是宫殿门前的标志性建筑。两唐书中有关宫阙的记载很多,从这些记载可知,阙是皇宫中重要的建筑,对叛臣、敌人的处罚有时在阙前进行,官吏在进入宫殿前也常常在此反省待罪,阙甚至成为皇宫的象征。
阙楼的背景为气势磅礴的山脉,山石层层,深谷纵横,草木分布其间。整个画面的色彩以赭色为主,绿色为辅,红、黄、青色点缀其中。技法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沿着轮廓线着石绿,颜色有浓有淡。山石用赭色表现,有重有轻,通过颜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山石的明与暗。线条犀利、坚实,营造出山石的突兀,挺拔。
架鹞戏犬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高169厘米,宽133厘米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第二过洞西壁北侧揭取
此图绘于小龛北侧,图中两人,一人左臂架鹞,正在驯鹞,同时回首,似正吆喝身后的猎狗。狗为棕黄色,长腿细腰,脖子上系有项圈,左前爪已经抓到驯鹞者的身上,正抬头与回望的驯鹞者呼应,后面跟随一名身着绿衣的侍者。鹞是一种体型小的短翅鹰属飞禽,人们多用它来猎取生活在林木繁茂地区的小鸟,被誉为森林中的猎手。图中的犬可能就是唐人称作波斯犬的动物。它身材高大,迅猛残忍,是捕猎尤其是捕捉狐狸的好手,至今关中地区仍然可以见到这种形状的犬,俗称细狗。
唐五坊专职宫中动物的饲养和训练,画面中的侍从应该就是鹞坊小儿和狗坊小儿,绿色服装表明其官职为六品或七品。
由于画面较大,揭取时将此画分成了两块。图中有四名侍从,其中两人手持、一人插于腰间的圆首棍状器,它是一种驯马器具,唐代也用于驯豹和打猎。据《唐会要》、《册府元龟》记载,康国、安国、史国、波斯、大食多有进贡。在唐代,它和鹰、鹞、鹘、狗同为用于狩猎的动物。在永泰公主慕、金乡县主墓中都出土有与架鹰带犬、带猞猁、带豹俑相组合的皇家狩猎队。
执扇宫女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高169厘米,宽139厘米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第三过洞东壁北侧揭取
第三过洞东、西壁中间各有一小龛,其南为内侍图,其北为执扇宫女图。似乎以第三过洞小龛作为壁画表现内容的分界线,由此便进人东宫内廷。图中两宫女,南面一位面向内,北面一位为直视的正面。一位面容年轻,纯洁娴静,一位面容稍大,表情略带寂寥和忧伤。两位宫女手中各持一圆形长柄器具,一般认为是丝绸包裹着的团扇。《唐六典》宫官尚寝局条有“司舆二人,正六品,掌舆辇伞扇羽仪之事”。因此,这两位宫女很有可能是宫官司舆。也有学者认为两位宫女手持之物是捕蝶或捕鸟器。
此图色彩的运用大胆浓烈,红与绿的搭配使用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喜庆色彩,体现了此墓壁画的用色特点。这种民族化的用色特点一直影响至今。
宫女图
前室西壁在表示内宫的影作木构下,以中央红柱为界,南北铺分别绘制一幅七人的宫女图,两组宫女面向中央红柱,作向前行走状。人物排列呈三角形,前后错落有致,通过服装颜色的明显区别和人物表情、手中持物的变化,避免了东壁两组、西壁两组总共四幅宫女图在构图相同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的呆板和雷同。唐代人物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尤以仕女画著名。与前代主要表现列女孝妇的概念化人物形象不同,注重表现女性的自然美以及雍容、典雅、娴静的内在气韵,这在墓葬壁画的宫女图中尤其明显,也最令人称道。
持弓托盘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高155厘米,宽117厘米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第二过洞东壁北侧揭取
懿德太子墓壁画第二过洞东壁以小龛为界,南侧绘架鹰驯鹞图,北侧绘此图。图中两名男侍,中间隔以两棵树,北边一人身着淡黄色圆领袍衫、左手持弓弦,右手举至胸前。南边一人身穿褐色圆领袍衫,右手托一长方形盘子,正回首与持弓者交谈。盘中可能盛放的是驯养动物的饲食。
唐墓壁画从内容来看,有四神、仪仗出行、仪卫、建筑、列戟、狩猎、马球、客使、文吏、乐舞、内侍、宫女(仕女)、山水等,涉及到唐代社会的许多方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在纸本、绢本绘画真迹罕见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唐墓壁画在丰富的文化、艺术土壤孕育下产生,其绘制技巧、风格以及表现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充满着对生活、对自然的肯定和热爱,闪耀出大唐文明浓重的人文主义光彩和博大精深的底蕴,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冀山东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
编辑:郑华
审核:卢轩
玉杂 | 小棍棍的数学大智慧“问君能有几多筹”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
文章转发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