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因此被称为“冰月”。临近新春,寒意与祥和的节日气息并肩而来,南方的你,是否还靠一身正气在寒风中搓手跺脚?如今“暖气秋裤羽绒服、围巾口罩暖宝宝”,冬天早已不是苦寒的代名词。那么神器在手,天下我有的大家,会否好奇古人怎样度过一个个漫长冬日呢?
冬天,人们总会穿上棉衣或是羽绒服。但事实上,棉花直到宋代才传入中国。那在没有棉衣的时代,人们又穿什么呢?
《诗经·桧风·羔裘》中说:“羔裘逍遥,狐裘以朝。”用羊羔皮和狐狸皮制成的“裘皮”是当时权贵富豪人家的必备冬衣。有钱人可以内里穿着丝绸锦袍,外面裹着软和的皮草,无惧严寒,但平民百姓怎么办呢?《豳(bīn)风·七月》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其中的“褐”就是厚实的粗布衣服。除此之外,“复衣”也是老百姓常用的冬衣,这是一种在衣服夹层中填充丝绵等保暖材料来御寒的衣服。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将羊毛捻成毛线后织成毛布用以制成衣服,正在展出的“云想衣裳”特展中,就有一双敦煌悬泉置汉毡鞋。
左:敦煌悬泉皮鞋 汉
甘肃简牍博物馆
右:毛毡鞋 汉
甘肃简牍博物馆
美食暖身
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热乎的东西不仅暖胃暖身,还可辅助多贴秋膘以御寒冬。蜀地的美食传统由来已久,古往今来一直是美食圣地、吃货天堂。这里出土的大量庖厨俑和庖厨画像砖上对此有着生动的描绘。庖厨俑们多作切菜状,看上去专业而干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叫人不禁联想他们手中烹饪的菜品究竟为何,是否也有现在广受欢迎的羊肉汤和火锅呢?
陶庖厨俑 汉
成都博物馆藏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除美食外,酒亦是冬日暖身佳品。唐宋时期流行的注子温碗是当时饮酒聚会的主要器皿。成博常设展展出了一套宋代的象纽银执壶及温碗,造型别致,壶盖上站立着一只可爱的小象,盖子和壶肩部装饰有盛开的莲花纹,壶身上则刻有蕉叶纹、卷草纹和虎纹等纹饰,腹中部还有两组双龙戏珠纹;温碗其上则饰有变形双龙纹四组和蝉纹等纹饰,典雅庄重。“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新春之际,成博君向你发出邀请,一起来场赏文物、读历史、话家常的约会吧。
象纽银执壶及温碗 南宋
彭州市博物馆藏
冬日虽冷,却依旧生意盎然,充满着诗意情趣和生活气息。北宋名臣赵抃(biàn)曾在成都为官,在其所著的《成都古今集记》中记载了成都十二月市,其中“正月灯市,二月花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整个冬天,成都的市集都热闹非凡。
两宋时期成都花市繁盛,梅花更是芳名远扬:“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这首《梅花绝句》道尽了成都清香满城的盛景。花市的繁盛也带动了瓶花艺术的发展,成都地区出土了许多小花瓶,多放置在书房或卧室,只插一两支花,所谓“小瓶雪水无多子,只廖横斜一两枝”,遥想其时的成都人家,冬日里只梅花一枝,便是满室生香,旖旎万千。
左:磁峰窑白瓷长颈瓶 宋
右:景德镇青白釉花口瓷瓶 宋
素面银梅瓶 宋
彭州市博物馆藏
随着新年的到来,人们纷纷贴春联、换桃符,辞旧迎新,成都十二月的桃符市也随之兴盛,冬日的寒冷在热闹的气氛里也似乎有所消解。严冬与新年携手而来,人们则以新衣、美酒、佳肴、鲜花等等美好的事物为自己带来新一年的希望和祝福,此一份喜悦祥和,古今不变。
立足成都 博览天下
成都博物馆
撰稿:刘易
编辑:唐澜芯
校稿:王立蒋宛羚
审稿:黄晓枫
更多内容
请关注成都博物馆
文章转发自成都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