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十卷,学术界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认为是一部伪书。原题周孔丘门人撰,魏王肃注。《孔子家语》主要记述当时公卿士大夫及孔门七十二弟子相互咨访交游对问的言语。
孔子像
一
要明晰《孔子家语》的版本源流,我们就要先对它的成书经过作一番疏解。说到《孔子家语》的发现及后世流传,王肃为之作注可谓首功。王肃在《家语》序中说:“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孙猛者,家有其先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以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迭矩。”[1](王肃序)等等。当然,王肃所云并不足以拿来作为《家语》发现的唯一证据。但自王肃为其作注后,《家语》便流布开来,为《家语》注之滥觞。
《孔子家语》明汲古阁刻本
王肃注《家语》之前,《家语》已有流传。孔安国《家语》后序云:“《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者。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当秦昭王时,孙卿入秦,昭王从之问儒术。孙卿以孔子之语及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余篇与之,由此秦悉有焉。”[2](孔安国后序)可见秦统一全国之前,《家语》已传入秦地。“始皇之世,李斯焚书,而《孔子家语》与诸子同列,故不见灭。高祖克秦,悉敛得之。皆载于二尺竹简,多有古文字。及吕氏专汉,取归藏之,其后被诛亡,而《孔子家语》散在人间。”“孝景皇帝末年,募求天下礼书,于是士大夫皆送官。得吕氏之所传《孔子家语》,而与诸国事及七十二子辞妄相错杂不可得知,以付掌书,与《曲礼》众篇乱简合而藏之秘府。元封之时,吾仕京师,窃惧先人之典辞将遂泯灭。于是因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悉得之。乃以事类相次,撰集为四十四篇。”[2](孔安国后序)
《孔子家语》明汲古阁刻本(背面)
《孔子家语》入秦后,适逢焚书,他国《家语》尽毁,独秦地存焉,故有高祖、吕氏、孝景时之流布,亦有元封间孔安国所见之《家语》也。孔安国于《家语》有整理之功,“以事类相次,撰集为四十四篇”,篇数亦与今本《家语》相似。而“撰《孔子家语》既毕,会值巫蛊事起,遂各废不行于时。” [2](孔衍奏文)因“巫蛊事起”,《家语》复湮没于世。延至西晋,王肃传之并为之注。“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孙猛者,家有其先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以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迭矩。”“斯皆圣人实事之论而恐其将绝,故特为解以贻好事之君子。”[1](王肃序)王肃注后,为十卷,《家语》流布渐广,争议也从此而起。
孔安国孙孔衍上奏为《家语》正名曰:“近世小儒,以《曲礼》不足,乃取《孔子家语》杂乱者,及子思、孟轲、荀卿之书以裨益之,总名曰《礼记》。今尚见其已在《礼记》者,则便除《家语》之本篇;是灭其原而存其末也,不亦难乎?” [2](孔衍奏文)持《家语》早出之说。
《孔子家语》明汲古阁刻本序
而明何孟春疑孔安国序为王肃所伪作,[3](何孟春序)清儒多袭何说。王柏《家语考》认为,“四十四篇之《家语》,乃王肃自取《左传》、《国语》、《荀(子)》、《孟(子)》、《二戴记》(《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割裂织成之。孔衍之序,亦是王肃自为也。”[4](卷二百七十八)范家相撰《家语证伪》十卷,孙志祖撰《家语疏证》十卷,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十卷,皆以《家语》为王肃所作,丁晏《尚书余论》亦然。此其持《家语》为王肃伪作之说。
史绳祖《学斋佔毕》中说:“《大戴礼记》一书虽列之十四经,然其书大抵杂取《孔子家语》之书分析而为篇目。”[5](卷四)“《公冠》篇载成王冠祝辞内有先帝及陛下字,周初岂曾有此?《家语》止称王字,当以《家语》为正。”[6](子部儒家类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陛下离显先帝之光曜’已下篇内已明云孝昭冠辞,绳祖误连为祝雍之言,殊未之考。盖王肃袭取《公冠》篇为冠颂,已误合孝昭冠辞于成王冠辞,故删去先帝陛下等字,窜改为王字。《家语》袭大戴,非大戴袭《家语》。就此一条,足明其伪,其它割裂其它书亦往往类此。反复考证,其出于肃手无疑。”[6](子部儒家类一)《四库全书总目》反对史绳祖观点,亦持《家语》为伪撰之书。
《孔子家语》善成堂精刻本
崔述则认为,《孔子家语》序“虽称肃撰,亦未必果肃自为,疑亦其徒所作,而托名于肃者。”[7](《古文尚书辨伪》卷之一《古文尚书》真伪源流通考,P593)“《家语》一书,本后人所伪撰,其文皆采之他书,而增损改易以饰之”,“《家语》一书,本魏晋间人杂取子史中孔子之事缀辑增益以成书者,其时方崇老庄,故其为言如此。”[7](《洙泗考信录》卷之一初仕,P272)《孔子家语》云孔子尝师之于老子,并笔之于书,此乃异端攻儒道。其序文浅词夸,亦未必出于肃手。“今之《家语》,乃肃之徒所撰以助肃而攻康成者。是以其文多与肃同,而与郑说互异。”[7](《古文尚书辨伪》卷之一《古文尚书》真伪源流通考,P593)崔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序文也与王肃分开,“疑其徒所作”,是对《孔子家语》王肃注的一次更大的否定。
《汉书·艺文志》载:“《孔子家语》二十七卷”,颜师古注曰:“非今所有《家语》也”。[8](卷三十)《新唐书·艺文志》有王肃注《家语》十卷,[9](卷五十七)姚际恒以为,“此即王肃掇拾诸传记为之,托名孔安国作序,即师古所谓今之《家语》是也。司马贞与颜师古同为唐人,贞作《史记索隐》,所引《家语》,今本或无,可验也。元王广谋有《家语注》。明何孟春亦注《家语》,其言曰‘未必非广谋之庸妄,有所删除而致然’”[10](P72),今之《孔子家语》基本是王广谋之本。《孔子家语》的古本与今本问题在唐代已产生了疑问,从《汉书·艺文志》的著录看,现行《孔子家语》显然与今本相异。汉家流传为二十七卷本,而今为十卷本。古本今无从谋面,也就只有存疑。今本系统也就成为现在的研究根据。
《孔子家语》和刻本
马昭认为,“《家语》所增加,非郑玄所见,肃私定以难郑玄。”[4](卷二百七十八)钱馥以马昭之言为证,认为王肃传是书时,其二十七卷俱在,若判然不同,肃之书必不能行。即使能行,二十七卷必不至于泯灭。唯增多十七篇,而二十七卷即在其中,故此本传而古本逸,与《古文尚书》类似。[11](钱馥跋)沈钦韩以为,“肃惟取婚丧祭郊禘庙祧与郑不同者,羼入《家语》,以矫诬圣人,其他固已有之,未可谓肃所造也。”[12](P616-617引《汉书疏证》)日本学者武内义雄认为,王肃为见古《孔子家语》,“删去《荀子》及说礼之文,其余之材料大体为古《家语》文,当是改篇次,加私定者。”[12](P617引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
朱熹认为,“《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其书虽多疵,然非王肃所作。”“《家语》虽记得不纯,却是当时的事。”[13](卷第一百三十七,P3252)黄震认为,孔子之言,散见于经书及诸子百家,转相记闻,几有毫厘之谬,篇中似没有可疑处,盖传闻异辞,述所传闻又异辞,其间记载不同,亦无足怪。有人竟疑此书为汉人伪托,此又不然,然尽信为圣人之言,则亦泥古太甚。去圣已远,何从质证。[14](《黄氏日抄》卷六十八)朱熹与黄震都认识到了《孔子家语》虽为伪书,但是却是记当时的事,不可尽信,又不可泥古,是一公允的评述。
《孔子家语》刘世珩影宋刻本
《孔子家语》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其中,所以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其书至明代,传本颇稀,何孟春注《孔子家语》时,自云未见王肃全本。王鏊《震泽长语》卷上亦称于书市中见有王肃注《家语》,“则今本所无多具焉,乃知今本为近世妄庸所删削也。”[15](卷上)据《四库总目》载《家语》明代有二种本子,一为闽徐燉家本,中缺二十余页。二为海虞毛晋家本,与徐本稍异而首尾完全,徐本不知存佚。《四库全书》本为毛晋所校刊,较之坊刻,犹为近古者。[6](子部儒家类一)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知,对于《孔子家语》的评述大体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种是怀疑指斥今本《孔子家语》,如何孟春、孙志祖、范家相、沈钦韩、马昭、崔述、《四库全书总目》等。一种是并不同意将《孔子家语》定为王肃伪撰的成说。如朱熹、黄震、史绳祖、陈士珂。但我国学术对于伪书历来是比较苛严的,《孔子家语》既然是伪书,自然是厄运难逃。然而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6](子部儒家类一)但是,由于它是所谓的“伪书”,所以历代的儒家研究者并不把它放在应有的地位上。
《孔子家语》丁福保藏
真正让人们重新考虑《孔子家语》真伪问题的是近几十年来在出土文献中发现了与今本《孔子家语》有关的资料。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一种被整理者定名为《儒家者言》的古书,其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相近。1977年于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汉代简牍中,也有一种与今本《孔子家语》有关的古书。这两种简牍资料的出土,引起学者们重新研究和评价《孔子家语》的新契机。古文献专家李学勤先生撰文,论证上述简牍中的古书应是《孔子家语》的原型;并从汉魏孔氏家学的角度证明王肃在序言中说今本《孔子家语》得于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是有根据的。
当然,竹简本《孔子家语》只是一种摘抄本,尚不足以确定今本《孔子家语》与古本到底有多少相同与不同之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发现了《孔子家语》的原型,便以为当时《孔子家语》就已经具备了今天传本的面貌。但是无论如何,《孔子家语》原型的发现,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孔子家语》的内容是有来源的,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
《孔子家语》宋蜀本
二
《孔子家语》的古本与今本问题在唐代已产生了疑问,从《汉书·艺文志》的著录看,流行《孔子家语》显然与古本相异。汉家流传的本子为二十七卷,而今为十卷。古本今无从谋面,也就只有存疑,今本系统也就成为现在的研究根据。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各种版本的《孔子家语》皆传自王肃,其注亦王肃所作。收在《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子书百家·儒家类》、《百子全书·儒家类》、《四部丛刊》(初次印本、二次印本、缩印二次印本子部)、《四部备要·子部周秦诸子》(排印本、缩印本)。当然这是丛书本,单行本也有很多,下面将述及。
《孔子家语》四库全书本
现在就今天可以看到的一些本子作简要地介绍。
(一)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本子有以下几种:
1、《四部丛刊》本。收在子部中,由一位名叫吴时用的人编辑。是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翻宋本影印的,原书版匡高营造尺五寸三分,宽四寸三分。这个版本缺少最后三段和跋,还有一些抄写错误,出现一些异体字,尤其是在文本的后半部分。
2、明代海虞毛晋汲古阁刻本。这是他从在不同时期获得的两个宋本中配了一个完整的本子,“初从吴兴贾人得一篇,乃北宋王肃注本,惜二卷十六叶以前皆蠹。继从锡山酒家得一函,亦宋刻王氏注也,所逸者仅末二卷。因急倩能书者一补其首,一其尾,二册俨然双璧。纵未必夫子旧堂壁中故物,已不失王肃本注矣”,[16](毛晋识语)就是现在的汲古阁本。毛氏本最近收在《中国子学名著集成》(台北:1978-1980年)丛书的第二十一卷,还附有一套插图精美的五卷本选集,题为《孔子家语隽》,这是由张鼎(1604年进士)编辑并评注的。
3、《四部备要》本。《孔子家语》收在《四部备要·子部》中。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根据汲古阁本校勘而成的。这个本子与《四部丛刊》本大同小异,只是在个别字的写法上不同。
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收在书的子部儒家类,是影印的宋钞本《家语》,又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这个本子与毛氏的汲古阁本基本相似。
(二)据其它资料记载,还有一些本子,只不过我们目前看不到:
1、明代所传的并非只有毛晋汲古阁本,还有一种是福建徐燉家宋本《家语》,遗憾的是其中缺二十余页,今存佚不详。
2、清代还有一种乾隆八年聚锦堂重刻汲古阁本。
3、清下半叶又有一刊刻的《鼎锓二翰林校正句解评释孔子家语正义》本,该本是仿刻汲古阁本,但在书的正文上栏增刻了注释。
《孔子家语》光绪癸己湖南澹雅书局本
(三)其它选本和注本:
1、元代官方目录中提到一部《孔子家语》的选本,分三卷,还附有女真文译本,也是三卷。
2、明代何孟春《孔子家语注》本,八卷,湖南巡抚采进本,最先刊于1505年;1767年又附上了卢文弨外加的校注;这可见于1873年重印本。何孟春序说,今《家语》胜过王广谋所勾解也,注庸陋荒昧,正文漏略,不满人意。何注分四十四篇八卷,他书所记,事同语异者,笺其下。其不敢以入焉者,何别录之。并春秋战国秦汉间文字载有孔子语者,录为《家语外集》。[3](何孟春序)
3、清代范家相《家语证伪》,十一卷,重编本,附有对应的典籍及范氏自己的注释,刊于《会稽徐氏铸学斋丛书》、《江氏聚珍版丛书四集》中。
4、清代孙志祖《家语疏证》,六卷,像范氏一样,孙氏相信王肃是全部典籍的编纂者,存于《式训堂丛书二集》、《校经山房丛书》中。
5、清代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十卷,作者把所有已知的对应的全部典籍抄在一旁,使读者能够自行判断,是否《家语》是一本完全的伪作,他自己不相信这一点。这部著作收在《湖北丛书》和《丛书集成》(标点本)中。
6、清代姜兆锡《家语正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四十四篇,不同于王肃注本,勇于变古。
(四)还有几个日本人的本子:
1、宽政四年日本东都书肆嵩山房刻《冢注孔子家语》本。
2、元文元年嵩山房刻《增注孔子家语》本。
3、元文四年风月堂刻《补注孔子家语》本。
4、宽保二年壬戌春正月吉,江都书肆嵩山房藏板,信阳太宰纯《增注孔子家语》本。
三
现在就自己所能见到的《孔子家语》版本作一下简要的梳理,以便从中找出一定的源流关系。
如今能见到的《孔子家语》有四部丛刊本(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翻宋本)、四部备要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覆宋刊本、毛氏汲古阁刊本、何孟春注卢文绍校补本(经纶堂藏板)、孙志祖疏证孔子家语(式训堂本)、陈士珂疏证孔子家语(湖北丛书,光绪辛卯三余堂藏板)、陈际泰孔子家语宪(汲古阁原本重订,金阊书业堂梓,坊刻本)、日本太宰纯增注孔子家语(江都书肆嵩山房梓)等。
《孔子家语》仿原本
丛书本,即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是晚出的,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四部丛刊系明翻宋本,四部备要系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根据汲古阁本校勘而成的。与四部丛刊本大同小异,只是在个别字的写法上不同。文渊阁本影印的宋钞本《家语》。这个本子与毛氏的汲古阁本基本相似。我们可以统称之为四部丛刊本系统。
毛氏汲古阁刊本是两个宋本配了一个完整的本子,前面已述及此本较详,这里不再赘述。汲古阁本是一个很好的本子,所以在修丛书的时候以它为底本,校以他本以成。所以上述三种本子可以说都是由此本而来。四库丛刊本系统来自于汲古阁本,也就属于一类了。
何孟春注卢文绍校补本前面也已提到,是明代的一个本子,刊于1505年,1767年又附上了卢文弨外加的校注。而此本并非完帙,毛晋在汲古阁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并批评之为“暗中摸索,疵病甚多”[16](毛晋识语)。何注所据是一残本,由于没有发现更好的本子,何注本是当时比较好的本子。
孙志祖疏证《孔子家语》与陈士珂疏证《孔子家语》都是对《孔子家语》的一个疏解,找出其互见于其它典籍中的部分,以便读者自为其断。当然其中也有蕴含撰者褒贬之意。此二本所据底本较全,盖是晚出之书。
《孔子家语》维新书局藏板本
陈际泰所作的《孔子家语宪》,是作者为“昭然素王大法,而其言若行弈,迹形彬彬,俱垂不朽。……亦曰,宪章文武,源本之思,有不啻津津者,予因以斯意见诸天下,共为明宪云”[17](陈际泰叙)。是为了昭明孔子的圣教,可以说是对王肃注的补充。
日本太宰纯增注孔子家语,其自序云:“我日本博士家所传王注全本,今行于海内,凡学者得见之,岂非幸欤!先君子空谷府君,性好载籍,悦《家语》。常置之座右,(纯)之少也,亦好是书,读之颇习。既而窃恨旧本多误,文义难晓,乃求得海船所贡王注全本,及元明诸儒数家本以校之,又旁搜传记诸子所载。与是书事同文异者,若后世注家所引是书及王注文以参考之,积以岁月,可以正误通义者,不止十五。又有子雍所略不注而今之幼学所不能解者,则取诸家训注,在他书者以补之,命曰增注。旧本有音释而甚略,予今效陆德明用唐音,悉注其当注者,冀读者无纰缪。”[18](太宰纯序)可见太宰纯的本子原据一今本全本,且以海船所贡本与元明数家本校之,备众本之长。很可能海船贡本是一宋本,如果那样的话,可以说它可以与四部丛刊本系统并肩了,实际上增注本比对精细,与四部丛刊本是很接近的。
《孔子家语》明汲古阁刻本卷一
《孔子家语》毛氏汲古阁刊本与四部丛刊本系统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本子,汲古阁刊本对后来的四部丛刊本系统影响很大。日本太宰纯增注《孔子家语》是与毛氏汲古阁刊本所据底本相似的本子,且有校勘增注,卒成完帙,堪为善本。而何孟春注卢文绍校补本是另一个系统,是一个不完整的本子。孙志祖疏证《孔子家语》与陈士珂疏证《孔子家语》、陈际泰《孔子家语宪》则为整理研究之作,皆系晚出,较为完帙。这就是《孔子家语》大致的版本源流。
对于《孔子家语》古本与今本的不同,由于文献的缺乏还不能急于下结论。但是《孔子家语》的今本内容是有来源的,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王肃注《孔子家语》被后人当作伪书,历来也对其不太重视,所以其版本在后世的流传并不十分复杂。但由于有的版本已佚或没有亲眼目睹,故疏忽之处当在所难免,以求正于方家。
[参考文献]
[1](魏)王肃注.孔子家语 [M].四部丛刊初编子部儒家类(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收馆藏明翻宋本景印,原书版匡高营造心五寸三分,宽四寸三分).
[2](魏)王肃注.孔子家语 [M].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3](明)何孟春注,卢文弨校补.孔子家语[M].经纶堂藏板同治癸酉新刊.
[4](清)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本书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 《四库备要》缩印).
[5](宋)史绳祖.学斋佔毕[M].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6](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7](清)崔述.崔东壁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M].济南:齐鲁书社.1980.
[11](清)孙志祖.孔子家语疏证[M].式训堂本.
[12]张心澂.伪书通考[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本书据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影印).
[13](宋)朱熹.朱子语类[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宋)黄震.黄氏日钞[M].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15](明)王鏊.震泽长语[M].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16](魏)王肃注.孔子家语 [M].毛氏汲古阁刊本.
[17](清)陈际泰.孔子家语宪 [M].汲古阁原本重订,金阊书业堂梓,坊刻本.
[18](日本)太宰纯增注.孔子家语[M].江都书肆嵩山房梓.
文章转发自古籍,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