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成器: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艺术史界”系列
苏芳淑 著
禇馨 代丽鹃 许晓东 译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1年9月
新书简介 作者简介
《琢玉成器: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是苏芳淑(Jenny F. So)教授首部中文译作。全书自新石器时代以降,就中国历代出土与传世的玉器中的十个学术性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涉及牛河梁、红山、良渚、三星堆等多个文化聚落,带我们了解古人采玉、治玉、用玉的具体方式,以及玉器在不同时代礼制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玉器的装饰与其他器物门类的关系,也借玉器延伸出华夏文明与周边文化交流的文化细节。
名家推荐
李零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罗泰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系教授
许杰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编辑推荐
★大家:作者系原美国史密森学会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中国古代艺术部高级策展研究员,原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早期中国艺术史研究专家,用扎实的艺术史训练与资深的鉴藏眼光在玉器中探索工艺及使用场景,进而发掘古人寄托于器物中的观念、审美等文化议题。
★热点:全书囊括了近年来国内考古重大考古发现中涉及的文化遗存,比如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与商代同时期的三星堆遗址等。
★稀见: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美术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等海内外公私藏玉器多有涉及。
★细节:全书以时间为线索,每每从不同时期玉器的细节处着眼,比如独特的器形解读,特殊时期的装饰图案等,并用翔实的图文材料解析文化的问题。
★深度:玉器的功能既有装饰,又寄托观念,本书即通过十个问题,引发玉器在制作与收藏中,留传下来的反映不同地域与民族交流的痕迹。
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经常在古诗文中出现,寓意美好、典雅、温润与永恒。它也是考古发掘中重要的器物品类,为确定墓主身份,墓葬等级以及当时的工艺水平提供重要的证据。苏芳淑教授在总结多年的研究中,尝试为读者解释如下问题:
一件玉器之所以能被选择为保存对象,以至世代相传,或用在祭祀活动,最终入墓陪葬,是否因它是拥有者民族身份的标志?或因它是某种宗教信仰神秘力量的载体?或因它只不过是不应随意舍弃的贵重物料?
比如在我国东北地区,代表着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已经表明,先民对于制玉的用料与工艺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娴熟的技艺:
“……玉工尤为推崇一种黄绿或灰绿色透闪玉料,将其琢磨成器,随形圆雕,表面装饰简洁,抛光细腻温润。……图像形制常常复杂多变,生动的写实造型与几近抽象的造型同时存在。”
究其原因,似乎人们在那时就将玉石视作珍贵的器物代代相传。
“牛河梁的标志性玉器在现世生活礼仪中的宗教力量和象征意义,或许比它们在墓室中的意义更为重大;因而,它们会传承数代,直至最终入土随葬,它们往往可能比墓主人及墓葬本身的年代久远许多。这或许能帮助解释为何牛河梁地位最显赫、最富有的墓中玉器仍然匮乏的现象。同时,也使我们对玉器自身的断代有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它们实际入葬的年代。”
“玉琮形制的历久不衰,表明人们对其神秘的过去保持着不朽的好奇,但这种好奇又是脆弱和随意的,常与其策源地的文化无太直接的联系。我们至今还不大能明白古老的玉琮在后世不同时空中如何延续下来,为何在不同时代得到不同的对待?也未能深知其背后原始社会、文化、信仰和形态学上的动因和魅力。”
今年倍受关注的三星堆遗址发掘也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宽边玉镯反映了当地亦同中原人一样有佩戴玉石腕饰的习惯。我们目前了解,古人穿戴玉石腕饰的习惯始于公元前6000-5000年中原各地,并成为当地穿戴者身份地位的标志。大量的宽边镯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圈出现,除了少数以玉材制作外,大多还以青铜仿造。
“三星堆的玉石加工业无疑十分独特,但却并未与其他地区玉石工业完全隔绝。戈以及宽边手镯等都是从黄河流域传入的器形;其他的器形则可能来自长江中、下游。
三星堆文化之输出其独特的Y形器,更清楚地沿着另一个方向,南至香港、越南北部冯源,乃至马来西亚。”
在奢华的个人饰品领域,温润的玉石始终倍受青睐,自先秦至西汉,来自新疆的高品质白玉助推了人们对玉的喜爱与重视。这也推动了汉代“凿空”西域商路的伟业。
及至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并立的时代,文化间的融合在玉器中亦有体现。北方的契丹人用玉有浓厚的中原文化味道,辽玉器的工艺、器形、题材和花纹都和唐宋玉器分别不大,因而或可用辽玉器作为契丹人汉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在南方,情况却稍有不同:
“在贵族渴望拥有奢华的玉容器但玉材原料匮乏之余,南方的越窑青瓷发展得到朝廷支持,以研发出类玉的颜色、光泽及质感的瓷器为荣。北宋的定窑、汝窑,特别是南宋的青白瓷,可以视为对玉器念念不忘情愫的副收获。”
而若深究契丹人的民族特色,则我们的眼光要稍作偏移至另一种装饰性玉石——琥珀。形状大小与图案各异的琥珀佩盒是契丹人独特的艺术作品,不见于汉族或其他文化圈。同时,琥珀又是参与全球香料贸易的主要角色。
“其于10-12世纪在中国北方的突然出现和消失,折射出琥珀艺术传承者(契丹人)之民族根源、权力变迁和最终命运的重要角色。契丹民族社会生活、信仰习惯及与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终于通过琥珀而呈现眼前。”
在大一统的传统社会末期,玉器制作的工艺不断精进,南方的苏州、扬州亦成为著名的玉作中心。古雅的审美倾向带动了两轮重要的玉器复古高潮。南宋时期,人们效法商周青铜器的器形制作玉器,明清玉器的制作则不仅取法商周,也追摹宋风。这种复古的倾向为现今的学者研究古代玉器提出新的挑战。
“复古风推动下的收藏活动,直接导致古代玉器在后世的流传,使中晚期玉器的断代更加复杂困难。即使考古出土器物,既可能早于遗址年代,也可能是当时的仿古器。”
目录
丛书总序
读《琢玉成器: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李零
请业苏门下/ 许晓东
牛河梁之玉:考古学问题的解答?
古人存古:玉琮在古代墓葬中的诸意义
史前玉镯面面观
三星堆的玉与石
化干戈为玉帛:西周的玉石饰物
从哈佛大学美术馆藏刻数字玉器
看战国西汉时代的制玉、用玉与藏玉
10世纪玉器的新审视
契丹玉和琥珀雕饰初论
天香绕梁:中古时代中国的琥珀香
吉光片羽:12世纪及17世纪中国玉器
写在后面/ 苏芳淑
译者简介
文章转发自壹号收藏,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